第七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3小题)
1.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泊 忧愁 B.歇息 河畔
C.鱼舟 渔火 D.榆关 喧闹
2.下列诗句描写了景物动态的一项是( )
A.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林林画了一幅国画。下面哪首诗最适合题在画上?(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选词填空。
暇 瑕
(1)闲 生活
纯洁无
无 顾及
白玉无
奖 浆 桨
(2)船
励
状
划
洗
5.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1)我们计划(huá huà) 明天去划(huá huà) 船。
(2)我情不自禁(jīn jìn) 地向那条小路走去,却发现那条路已经禁(jīn jìn) 止通行了。
(3)我盛(shèng chéng) 了一碗饭在茂盛(shèng chéng) 的樟树下慢慢吃。
6.《枫桥夜泊》一二句中,诗句“ ”写出了时间已到黎明时分,诗句“ ”则写出了作者在“ ”、“ ”的陪伴下整夜未眠,一个“ ”字,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远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7.身心分离:理解词的下阕,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长相思》)
①夜深了,但风雪之声让人无法入睡。
②这里的“梦”指的是行军打仗之梦,与“乡心”是没有关系的。
③这里的“梦”是思乡之梦,行军途中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
④“此声”指风雪之声。“故园无此声”突出了故乡的温暖、宁静、祥和。
8.下列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其中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9.写出你积累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
春: 、 、 、
夏: 、 、 、
秋: 、 、 、
冬: 、 、 、
10.照样子,写出事物的动态美。
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用上“先……再……渐渐……”写一种事物的动态变化)
11.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常常会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这里随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但是,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却不会被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大多数游客都会说,果农用柿子喂喜鹊真是太傻了。
这时,车上的导游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们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全被冻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刚长到指甲盖大小,就都被毛虫吃光了。那年秋天,这些果园没有收获一个柿子。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很多喜鹊到这里过冬。喜鹊仿佛也会感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因为,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1)金秋时节,在韩国北部乡村公路边的柿子园,会出现什么奇怪的现象?用“﹣﹣﹣”在文中画出来。
(2)果农留下柿子是为了 ;喜鹊吃了柿子,用 回报果农。
(3)从这个故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A.我们要学会索取,不要付出
B.我们要常常想到别人的好,懂得感恩
C.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12.课 外 提 优
神奇的绿洲﹣﹣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这里层峦叠嶂,风光迷人,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之美称。她拥有神秘的原始森林,奇异的热带雨林风光,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古老而诱人的民族风情。她以神奇、富饶、美丽、多姿著称于世,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游客。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澜沧江水系贯流其间。由于气候与地形的影响,她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西双版纳具有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以及赖以生存的野生动物。一些古老的热带植物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巨变,在这里得到了保存、繁衍。不同地质年代和不同植物区系的植物,共同组成了西双版纳独特奇异的植物群落。
西双版纳茂密的森林,多种多样的植物,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栖息繁衍的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来源。如果你进入丛林之中,就会真切地感到:花丛中彩蝶舞姿的飘逸;林间鸟语的真情;猿猴飞跃于林中的欢乐;看到野象群信步蕉林的幻影。西双版纳密林中,随时都可能看到这些森林中的“居民”和谐地生活在这块过去和现在尚属于它们自己的乐土上。在中国,亚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白颊长臂猿、熊狸、鼷鼠、棕颈犀鸟、白喉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孔雀雉、绿孔雀等动物,主要分布在这个地方。
西双版纳的土地面积不到全国面积的千分之二,已发现高等植物达4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600多种。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单中,西双版纳的植物占了全国的一半;境内生活的600多种陆栖野生动物中,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就有100多种,在整个地球的北回归线沙漠带上,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物种资源丰富而成为一块举世瞩目的“绿洲”。
从太空中鸟瞰地球,人们惊异地发现,在地球北回归线地区,绵延不断的茫茫沙漠,形成了灰黄色的荒漠带。在这一荒芜干旱的地带上尚存有几处绿色的斑块。西双版纳犹如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一地带上,被人们誉称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站在南贡山顶,放眼望去,整个西双版纳群山起伏,江河纵横,林海茫茫,显露出无限生机;孔明帽式的傣家楼阁,错落有致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典型的傣家村寨,依山傍水,散落其间,一幅幅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地方啊!这真是一片神奇的绿洲!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举世瞩目:
鸟瞰:
(2)填空。
①西双版纳位于中国 南部,素有世界“ ”之美称。她拥有神秘的 、奇异的 、繁多的 、古老而诱人的 。她以 、 、 、 著称于世,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游客。
②西双版纳已发现高等植物达 ,陆栖脊椎动物 。境内生活的 多种陆栖野生动物中,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就有 多种,主要分布有 等珍稀动物。
③在西双版纳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
(3)问答。
①西双版纳为什么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和多种野生动物? 。
②“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地方啊!”请用“ ”画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4)概括文章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 进行比较。
(5)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体会起作用。
(6)仿照句子:“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地方啊!这真是一片神奇的绿洲!”写一句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叹。
。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山一程,水一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
(2)“更”在这里读 ,可以组词语: 。
(3)从“夜深千帐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词人为什么会“梦不成”?
(5)词人为什么说“故园无此声”?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第七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3小题)
1.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泊 忧愁 B.歇息 河畔
C.鱼舟 渔火 D.榆关 喧闹
【考点】错别字.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对每个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渔舟:指用来捕鱼的船。故“鱼舟”的“鱼”错误。
故选:C。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2.下列诗句描写了景物动态的一项是( )
A.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考点】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解答】A.出自唐柳宗元《江雪》,此两句表面意思就是大雪天的,山上人迹兽踪全无,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不是动态描写。
B.出自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不是动态描写。
C.出自杜甫的《绝句》,意思是: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结合诗中“鸣”“动”可知是动态描写。
D.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意思是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不是动态描写。
故选:C。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3.林林画了一幅国画。下面哪首诗最适合题在画上?(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考点】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B
【分析】考查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结合所给图画内容完成。
【解答】画中描绘了夜晚山中的景色,有鸟,有花,有树,有月。
A.出自唐李白的《静夜思》,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是一首思乡诗。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与图画内容不符。
B.出自唐代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写景诗,意思: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与画中内容相符。
C.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意思是入夜的军鼓断绝行人进出城门,秋天的边塞时有大雁飞过发出的鸣叫。露水从今天夜里开始更加明显了,看到月亮,我还是觉得家乡的那个更加明亮。与图画内容不符。
故选:B。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4.选词填空。
暇 瑕
(1)闲 暇 生活
纯洁无 瑕
无 暇 顾及
白玉无 瑕
奖 浆 桨
(2)船 桨
奖 励
奖 状
划 桨
浆 洗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1)暇 瑕 暇 瑕;
(2)桨 奖 奖 桨 浆。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字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字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
【解答】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瑕:本意指玉上面的斑点,引申义为空虚、空子,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1)根据字义,结合词语,可知,依次选“暇”“瑕”“暇”“瑕”。
奖:①表扬;勉励。②为表彰、鼓励而给的荣誉或物品等。③指彩金。
浆:较浓的液体;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衣服使干后发硬发挺。
桨:划船用具,多为木制,上半圆柱形,下半扁平而略宽。
(2)根据字义,结合词语,可知,依次选“桨”“奖”“奖”“桨”“浆”。
故答案为:
(1)暇 瑕 暇 瑕;
(2)桨 奖 奖 桨 浆。
【点评】选字填空首先要明确字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选择。
5.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1)我们计划(huá huà) huà 明天去划(huá huà) huá 船。
(2)我情不自禁(jīn jìn) jīn 地向那条小路走去,却发现那条路已经禁(jīn jìn) jìn 止通行了。
(3)我盛(shèng chéng) chéng 了一碗饭在茂盛(shèng chéng) shèng 的樟树下慢慢吃。
【考点】汉字读音.
【答案】(1)huà huá;
(2)jīn jìn;
(3)chéng shèng。
【分析】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一般读音不同时,字的含义不同,用法也不同。
【解答】(1)划:读[huá]时,指拨水前进。读[huà]时,指计划。结合本题语境,应依次选择读音“huà”“huá”。
(2)禁:读[jìn]时,指明令取消;制止。读[jīn]时,指受得住;耐(用)。结合本题语境,应依次选择读音“jīn”“jìn”。
(3)盛:读[shèng]时,指兴盛;繁盛。读[chéng]时,指把东西放在容器里。结合本题语境,应依次选择读音“chéng”“shèng”。
故答案为:
(1)huà huá;
(2)jīn jìn;
(3)chéng shèng。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6.《枫桥夜泊》一二句中,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写出了时间已到黎明时分,诗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 ”则写出了作者在“ 江枫 ”、“ 渔火 ”的陪伴下整夜未眠,一个“ 愁 ”字,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远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考点】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解答】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哙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
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故答案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 渔火 愁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7.身心分离:理解词的下阕,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长相思》)
①夜深了,但风雪之声让人无法入睡。 √
②这里的“梦”指的是行军打仗之梦,与“乡心”是没有关系的。 ×
③这里的“梦”是思乡之梦,行军途中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 √
④“此声”指风雪之声。“故园无此声”突出了故乡的温暖、宁静、祥和。 √
【考点】诗歌形象意境.
【答案】①√②√③×④√。
【分析】《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解答】《长相思 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结合诗词内容可知,①③④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这里的“梦”指的是思乡之梦,与“乡心”是有关系的。
故答案为:
①√②√③×④√。
【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8.下列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其中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绘了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松树林中,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景象。其中“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清泉石上流”是动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描绘的是洗完衣服的姑娘们欢声笑语地穿过竹林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中的莲叶跟着摇曳的景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动态。
【考点】诗歌写作手法.
【答案】(1)描绘了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松树林中,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景象。其中“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清泉石上流”是动态。
(2)描绘的是洗完衣服的姑娘们欢声笑语地穿过竹林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中的莲叶跟着摇曳的景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动态。
【分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解答】(1)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松树林中,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景象。其中“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清泉石上流”是动态。
(2)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洗完衣服的姑娘们欢声笑语地穿过竹林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中的莲叶跟着摇曳的景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动态。
故答案为:
(1)描绘了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松树林中,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景象。其中“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清泉石上流”是动态。
(2)描绘的是洗完衣服的姑娘们欢声笑语地穿过竹林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中的莲叶跟着摇曳的景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动态。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9.写出你积累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
春: 春暖花开 、 春色满园 、 春光明媚 、 春意怏然
夏: 骄阳似火 、 炎炎夏日 、 暑气逼人 、 烈日当空
秋: 秋风习习 、 叶落知秋 、 秋高气爽 、 天高云淡
冬: 寒冬腊月 、 冰天雪地 、 天寒地冻 、 银装素裹
【考点】四字词语及叠词.
【答案】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怏然
骄阳似火 炎炎夏日 暑气逼人 烈日当空
秋风习习 叶落知秋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银装素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类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形式上以四字居多,许多成语还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成语的积累。
【解答】形容春季的四字词语:
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
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光明媚: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意怏然: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韵味正浓。
形容夏季的四字词语:
骄阳似火:强烈的阳光。
炎炎夏日:指的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暑气逼人:天气非常热。
烈日当空:形容天气非常热。 炎炎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比喻天气炎热。
形容秋季的四字词语: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的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天高云淡:意思是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形容冬季的四字词语:
寒冬腊月:指农历十二月天气最冷的时候。泛指寒冷的冬季。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银装素裹:比喻户外的雪景素洁美丽。
故答案为: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 春意怏然
骄阳似火 炎炎夏日 暑气逼人 烈日当空
秋风习习 叶落知秋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银装素裹
【点评】成语的学习,靠课堂和教材是完全不够的,要留心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碰到的陌生成语,勤查成语词典,同时养成按类型联想和总结成语的习惯。
10.照样子,写出事物的动态美。
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用上“先……再……渐渐……”写一种事物的动态变化)
清晨的太阳,先露出小小的头,再落到地平线下面,渐渐地升起来了。
【考点】句子仿写.
【答案】清晨的太阳,先露出小小的头,再落到地平线下面,渐渐地升起来了。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仿写,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解答】用上“先……再……渐渐……”写一种事物的动态变化。
清晨的太阳,先露出小小的头,再落到地平线下面,渐渐地升起来了。
【点评】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
11.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常常会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这里随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但是,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却不会被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大多数游客都会说,果农用柿子喂喜鹊真是太傻了。
这时,车上的导游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们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全被冻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刚长到指甲盖大小,就都被毛虫吃光了。那年秋天,这些果园没有收获一个柿子。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留在树上的柿子吸引了很多喜鹊到这里过冬。喜鹊仿佛也会感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因为,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1)金秋时节,在韩国北部乡村公路边的柿子园,会出现什么奇怪的现象?用“﹣﹣﹣”在文中画出来。
(2)果农留下柿子是为了 给喜鹊留下过冬的食物 ;喜鹊吃了柿子,用 努力捉虫 回报果农。
(3)从这个故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C
A.我们要学会索取,不要付出
B.我们要常常想到别人的好,懂得感恩
C.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考点】语段阅读.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短文写了韩国北部的乡村,人们总会留一些柿子给喜鹊过冬用。原来喜鹊会啄食柿子树上的害虫,这正说明了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熟读文段可知,在韩国北部乡村公路边的柿子园,会出现的奇怪的现象是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却不会被摘下来。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却不会被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可知,果农留下柿子是为了给喜鹊留下过冬的食物;喜鹊吃了柿子,用努力捉虫回报果农。
(3)考查了读文后的感受。熟读文章,短文写了韩国北部的乡村,人们总会留一些柿子给喜鹊过冬用。原来喜鹊会啄食柿子树上的害虫,这正说明了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与希望。故选C。
故答案为:
(1)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却不会被摘下来。
(2)给喜鹊留下过冬的食物; 努力捉虫。
(3)C。
【点评】此题的关键是熟悉文章内容,多读多悟,能通过读文章悟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2.课 外 提 优
神奇的绿洲﹣﹣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这里层峦叠嶂,风光迷人,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之美称。她拥有神秘的原始森林,奇异的热带雨林风光,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古老而诱人的民族风情。她以神奇、富饶、美丽、多姿著称于世,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游客。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澜沧江水系贯流其间。由于气候与地形的影响,她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西双版纳具有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以及赖以生存的野生动物。一些古老的热带植物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巨变,在这里得到了保存、繁衍。不同地质年代和不同植物区系的植物,共同组成了西双版纳独特奇异的植物群落。
西双版纳茂密的森林,多种多样的植物,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栖息繁衍的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来源。如果你进入丛林之中,就会真切地感到:花丛中彩蝶舞姿的飘逸;林间鸟语的真情;猿猴飞跃于林中的欢乐;看到野象群信步蕉林的幻影。西双版纳密林中,随时都可能看到这些森林中的“居民”和谐地生活在这块过去和现在尚属于它们自己的乐土上。在中国,亚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白颊长臂猿、熊狸、鼷鼠、棕颈犀鸟、白喉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孔雀雉、绿孔雀等动物,主要分布在这个地方。
西双版纳的土地面积不到全国面积的千分之二,已发现高等植物达4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600多种。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单中,西双版纳的植物占了全国的一半;境内生活的600多种陆栖野生动物中,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就有100多种,在整个地球的北回归线沙漠带上,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物种资源丰富而成为一块举世瞩目的“绿洲”。
从太空中鸟瞰地球,人们惊异地发现,在地球北回归线地区,绵延不断的茫茫沙漠,形成了灰黄色的荒漠带。在这一荒芜干旱的地带上尚存有几处绿色的斑块。西双版纳犹如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一地带上,被人们誉称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站在南贡山顶,放眼望去,整个西双版纳群山起伏,江河纵横,林海茫茫,显露出无限生机;孔明帽式的傣家楼阁,错落有致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典型的傣家村寨,依山傍水,散落其间,一幅幅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地方啊!这真是一片神奇的绿洲!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举世瞩目: 文中指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全世界都知道。
鸟瞰: 文中指从太空中往下看地球。
(2)填空。
①西双版纳位于中国 云南省 南部,素有世界“ 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 ”之美称。她拥有神秘的 原始森林 、奇异的 热带雨林风光 、繁多的 动植物资源 、古老而诱人的 民族风情 。她以 神奇 、 富饶 、 美丽 、 多姿 著称于世,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游客。
②西双版纳已发现高等植物达 4000多种 ,陆栖脊椎动物 600多种 。境内生活的 600多种 多种陆栖野生动物中,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的就有 100多种 多种,主要分布有 亚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白颊长臂猿、熊狸、鼷鼠、棕颈犀鸟、白喉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孔雀雉、绿孔雀 等珍稀动物。
③在西双版纳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傣族 。
(3)问答。
①西双版纳为什么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和多种野生动物? 由于气候与地形的影响,她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水、热资源极为丰富 。
②“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地方啊!”请用“ ”画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4)概括文章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物种资源丰富而成为一块举世瞩目的“绿洲”。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 数字 进行比较。
(5)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体会起作用。 西双版纳犹如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一地带上,被人们誉称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形象的写出了西双版纳的神奇和美丽。
(6)仿照句子:“这是多么神奇、美妙的地方啊!这真是一片神奇的绿洲!”写一句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叹。
这是多么神奇、富饶的地方啊!这真是一片风水宝地! 。
【考点】记叙文.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记叙文的阅读,短文写了 西双版纳拥有神秘的原始森林,奇异的热带雨林风光,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古老而诱人的民族风情。她以神奇、富饶、美丽、多姿著称于世,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游客。阅读时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体会。
【解答】(1)考查了词语的理解,注意先理解词语的原义,再结合课文分析,举世瞩目:全世界都知道,文中指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全世界都知道。鸟瞰:是从高处往下看,文中指从太空中往下看地球。
(2)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注意揣摩文中句子,可从短文找出。
(3)①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句子:由于气候与地形的影响,她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水、热资源极为丰富,可知答案。②考查了前后照应的句子,就是前面说了,后面又说了一次,或者前面说了原因,后面再说结果。可从文中找出:她以神奇、富饶、美丽、多姿著称于世。
(4)考查了概括能力,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可抓住,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物种资源丰富而成为一块举世瞩目的“绿洲”。这一中心句。
(5)考查了比喻句,要有把什么比作什么,有比喻词,如:西双版纳犹如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一地带上,被人们誉称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把“西双版纳”比作“宝石”形象的写出了西双版纳的神奇和美丽。
(6)考查了仿写句子,注意结合句子的形式是,这是多么怎样的地方,这真是什么,注意写读了本文后的感叹,如:这是多么神奇、富饶的地方啊!这真是一片风水宝地!
故答案为:
(1)文中指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全世界都知道。文中指从太空中往下看地球。
(2)①云南省 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 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风光 动植物资源 民族风情 神奇、富饶、美丽、多姿②4000多种 600多种 600多种 100多种 亚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白颊长臂猿、熊狸、鼷鼠、棕颈犀鸟、白喉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孔雀雉、绿孔雀;③傣族
(3)①由于气候与地形的影响,她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水、热资源极为丰富②她以神奇、富饶、美丽、多姿著称于世
(4)西双版纳因其植被类型繁多,物种资源丰富而成为一块举世瞩目的“绿洲”。 数字
(5)西双版纳犹如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这一地带上,被人们誉称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形象的写出了西双版纳的神奇和美丽。
(6)这是多么神奇、富饶的地方啊!这真是一片风水宝地!
【点评】词语的理解,注意先理解词语的原义,再结合课文分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注意揣摩文中句子,可从短文找出。概括能力,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山一程,水一程”可以用成语“ 千山万水 ”来概括。
(2)“更”在这里读 gēng ,可以组词语: 半夜三更 。
(3)从“夜深千帐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征的人很多,而且深夜都不眠。
(4)词人为什么会“梦不成”? 身在征途而心系故乡,因思念太多而无法安眠。
(5)词人为什么说“故园无此声”?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词人的家乡一片宁静祥和,没有风雪声,有的是绿树红花、小桥流水。
【考点】羁旅思乡.
【答案】(1)千山万水;
(2)gēng 半夜三更;
(3)出征的人很多,而且深夜都不眠。
(4)身在征途而心系故乡,因思念太多而无法安眠。
(5)词人的家乡一片宁静祥和,没有风雪声,有的是绿树红花、小桥流水。
【分析】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词作《长相思》。
译文: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解答】(1)考查了对成语的理解。“山一程,水一程”可以用成语“千山万水”来概括。
(2)考查了对字的读音的理解。结合语境理解,这里用“更”作时间的量词,一个时辰刮风,一个时辰下雪,形容风雪交加。故“更”在这里读“gēng”,可以组词语:半夜三更。
(3)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夜深千帐灯”说明了出征的人很多,而且深夜都不眠。
(4)考查了对词的内容的理解。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知,这里写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下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交加中将士们无法入睡,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考查了想象写话。结合词的内容想象合理即可。“故园无此声”意思是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此声”是指风雪声。由此可知,词人的家乡一片宁静祥和,没有风雪声,有的是绿树红花、小桥流水。
故答案为:
(1)千山万水;
(2)gēng 半夜三更;
(3)出征的人很多,而且深夜都不眠。
(4)身在征途而心系故乡,因思念太多而无法安眠。
(5)词人的家乡一片宁静祥和,没有风雪声,有的是绿树红花、小桥流水。
【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