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卷(基础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练习卷(基础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3: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4小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节俭(jiǎn) 依偎(wèi) 富丽堂皇(huáng)
B.衰老(āi) 泰山(tài) 石缝(fèng)
C.珊瑚(shān) 礁石(qiáo) 箩筐(kuāng)
D.执拗(niù) 玉簪(zān) 发誓(sh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防织。
B.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
C.每缝农历七月初七那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3.“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话未说完。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列举的省略。
4.缩写语段:下面语段缩写最恰当的是(  )
女娲氏绕过沙滩,伸手采摘了两朵金色莲花和一朵五色荷花,插在髻旁。她正要走时,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她髻上的三朵花儿一齐吹向天空,直向东南海边飘去。花儿飘呀,飘呀,飘到了大海边上的两越上空才落下来。两朵金色莲花就变为金华山和天台山华顶峰;那朵五色荷花则变为一座“芙蓉山”了。
A.女娲氏摘了三朵花,一阵风把三朵花儿吹走了。
B.女娲氏把五色荷花变成“芙蓉山”。
C.女娲氏摘了两朵金色莲花和一朵五色荷花插在髻旁。一阵风把三朵花儿吹到了两越上空。金色莲花变成了金华山和天台山华顶峰,五色荷花变为“芙蓉山”。
5.拼音写词。
niú láng    diē niáng    sǎo zi    chē liàng    hǎo dǎi   
xī han    xí guàn    qī zi    yóu yǒng    jié hūn   
6.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淹没(mò méi)    
尽管(jìn jǐn)    
牺牲(xī xì)    
酬谢(cóu chóu)    
7.选字填空。
郎 朗 牛        读 晴        中
沙 纱    子    衣 泥        窗
8.理解词语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极:A.指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或电路的正负两端;
B.顶端,最高点,尽头处;
C.最,表示达到顶点。
(1)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    
(2)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    
(3)企鹅能在非常寒冷的南极生存。    
9.将下列节日与对应的时间和习俗连线。
除夕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农历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农历腊月三十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农历九月初九 除旧迎新吃饺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看花灯、吃汤圆
10.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
这一天地上的喜鹊少多了。它们都飞到天河那儿塔桥去了。
   
11.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改成陈述句)
   
12.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改成双重否定句)
   
13.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清明节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做了国君之后,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命人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第二年,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2)寒食节的习俗是    ,这个节日后的一天被定为    节。
(3)根据短文内容排序。    
A.割肉为重耳煮汤
B.晋国内乱逃外
C.重耳做了国君
D.放火烧山引出
E.人死留下血书
(4)你觉得介子推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请用两个四字词语归纳。
(5)与清明节有关的诗句有哪些?请写出两句。
14.写作
缩写《牛郎织女(一)》,注意删减合理,不要改变事故的原意,且故事要完整,情节要连贯,语句要通顺。
   
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4小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节俭(jiǎn) 依偎(wèi) 富丽堂皇(huáng)
B.衰老(āi) 泰山(tài) 石缝(fèng)
C.珊瑚(shān) 礁石(qiáo) 箩筐(kuāng)
D.执拗(niù) 玉簪(zān) 发誓(shì)
【考点】汉字读音.
【答案】D
【分析】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依偎”的“偎”应读wēi。
B.有误,“衰老”的“衰”应读shuāi。
C.有误,“礁石”的“礁”应读jiāo。
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实践证明,学生读错音节或读不出音节,多数时候不是因为不会拼,而是他们忘了声母或韵母,或是读错了声母、韵母或声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防织。
B.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
C.每缝农历七月初七那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考点】错别字.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纺织:(动)把棉、麻、丝、毛等纤维纺成纱或线,再织成布匹、绸缎、呢绒等。故“防织”的“防”错误。
B.正确。
C.有误,每逢:凡是遇到。故“每缝”的“缝”错误。
故选:B。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3.“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话未说完。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列举的省略。
【考点】省略号.
【答案】A
【分析】考查了省略号的作用。省略号的作用有:话未说完;说话断断续续;列举的省略。结合具体语境作答即可。
【解答】这是老牛临死前对牛郎说的话,可见老牛没有说完。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标点的掌握,学生应注意各个标点符号的运用,熟能生巧。
4.缩写语段:下面语段缩写最恰当的是(  )
女娲氏绕过沙滩,伸手采摘了两朵金色莲花和一朵五色荷花,插在髻旁。她正要走时,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她髻上的三朵花儿一齐吹向天空,直向东南海边飘去。花儿飘呀,飘呀,飘到了大海边上的两越上空才落下来。两朵金色莲花就变为金华山和天台山华顶峰;那朵五色荷花则变为一座“芙蓉山”了。
A.女娲氏摘了三朵花,一阵风把三朵花儿吹走了。
B.女娲氏把五色荷花变成“芙蓉山”。
C.女娲氏摘了两朵金色莲花和一朵五色荷花插在髻旁。一阵风把三朵花儿吹到了两越上空。金色莲花变成了金华山和天台山华顶峰,五色荷花变为“芙蓉山”。
【考点】扩句和缩句.
【答案】C
【分析】考查了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解答】考查了缩句,去掉修饰语,留下主干,即:女娲氏摘了两朵金色莲花和一朵五色荷花插在髻旁。一阵风把三朵花儿吹到了两越上空。金色莲花变成了金华山和天台山华顶峰,五色荷花变为“芙蓉山”。
故选:C。
【点评】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5.拼音写词。
niú láng 牛郎  diē niáng 爹娘  sǎo zi 嫂子  chē liàng 车辆  hǎo dǎi 好歹 
xī han 稀罕  xí guàn 习惯  qī zi 妻子  yóu yǒng 游泳  jié hūn 结婚 
【考点】看拼音写汉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看拼音写词语,重要的是读准声母和韵母,注意调号,多拼读两遍就不会出错。平时要规范汉字的书写,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汉字,把字写规范、写整齐、写美观。
【解答】答案为:
牛郎 爹娘 嫂子 车辆 好歹 稀罕 习惯 妻子 游泳 结婚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最重要的是拼音要过关,拼读要正确,平时要多听写。
6.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淹没(mò méi)  mò 
尽管(jìn jǐn)  jǐn 
牺牲(xī xì)  xī 
酬谢(cóu chóu)  chóu 
【考点】汉字读音.
【答案】故答案为:

jǐn

chóu
【分析】考查汉字读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没:意思是“无;没有。对领有、具有的否定”,读“méi”。意思是“(人或物)沉没。漫过或高过(人或物)”,读“mò”。因此“淹没”的“没”应该读“mò”。
尽:意思是“终结;结束。全部使出”,读“jìn”。意思是“力求达到极限”,读“jǐn”。因此“尽管”的“尽”应该读“jǐn”。
“牺牲”的“牺”应该读“xī”。
“酬谢”的“酬”应该读“chóu”。
故答案为:

jǐn

chóu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
7.选字填空。
郎 朗 牛  郎   朗 读 晴  朗   郎 中
沙 纱  沙 子  纱 衣 泥  沙   纱 窗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郎 朗 朗 郎
沙 纱 沙 纱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字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字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词义进行选择填空。
【解答】牛郎:中国神话人物。故选“郎”。
朗读: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故选“朗”。
晴朗:多用于形容天气清明的样子。与“阴雨”相对。故选“朗”。
郎中:古代官名。战国时为国君侍卫。故选“郎”。
沙子:指细小的石粒,或者是形状像沙子的东西。也喻指不完美的瑕疵。故选“沙”。
纱衣:用纱做的衣服,通产比较薄与透,一般是罩在外面的。故选“纱”。
泥沙:泥土沙石。故选“沙”。
纱窗:挡住蚊蝇虫的网。故选“纱”。
故答案为:
郎 朗 朗 郎
沙 纱 沙 纱
【点评】选字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8.理解词语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极:A.指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或电路的正负两端;
B.顶端,最高点,尽头处;
C.最,表示达到顶点。
(1)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  C 
(2)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  B 
(3)企鹅能在非常寒冷的南极生存。  A 
【考点】多义字.
【答案】(1)C;
(2)B;
(3)A。
【分析】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因不同的读音就有不同的意义。准确地说,就是指在不同的意义时(于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亦有不同的读音的汉字。中国地区之广,历史文化悠久,多义字就会因地方方言不同而不同。
【解答】(1)她乐得达到了顶点,故选C。
(2)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尽头,故选B。
(3)企鹅在指地球的南端,故选A。
故答案为:
(1)C;
(2)B;
(3)A。
【点评】只有一个意义的字叫单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的字叫多义字。一个字在它刚刚创造出来时,总是单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日益丰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些字逐渐成了一字多义现象。
9.将下列节日与对应的时间和习俗连线。
除夕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农历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农历腊月三十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农历九月初九 除旧迎新吃饺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看花灯、吃汤圆
【考点】节日风俗.
【答案】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除旧迎新吃饺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看花灯、吃汤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
【分析】考查了节日风俗。节日风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考查了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
【解答】除夕在每年农历腊月三十,主要习俗是除旧迎新吃饺子。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主要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元宵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主要习俗是看花灯、吃汤圆。
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主要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故答案为: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除旧迎新吃饺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看花灯、吃汤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
【点评】节日风俗起源于人类社会中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10.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
这一天地上的喜鹊少多了。它们都飞到天河那儿塔桥去了。
 之所以这一天地上的喜鹊少多了,是因为它们都飞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考点】关联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解答】这是因果倒装句,“这一天地上的喜鹊少多了”是结果,“它们都飞到天河那儿塔桥去了”是原因,用“之所以……是因为……”连接。
故答案为:
织女不仅美丽贤惠,而且心灵手巧。
天上虽然富丽堂皇,但是织女并不喜欢。
之所以这一天地上的喜鹊少多了,是因为它们都飞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点评】关联词语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大致可分为:并列、递进、转折、承接、因果、条件、选择和假设等八种。
11.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改成陈述句)
 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对不起它。 
【考点】陈述句;改写句子.
【答案】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对不起它。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各种句型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
【解答】把“怎么对得起它呢”改为“对不起它”。
故答案为:
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对不起它。
【点评】改写句子要看清题干要求,一般情况下只改变句式而不改变句意,需要掌握各种句式的基本特点。
12.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改成双重否定句)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不得不隔河相望。 
【考点】改写句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解答】考查了改为双重否定句,句子中间加“不得不”。
故答案为: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不得不隔河相望。
【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3.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清明节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做了国君之后,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命人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第二年,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狼吞虎咽 
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语重心长 
(2)寒食节的习俗是  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这个节日后的一天被定为  清明 节。
(3)根据短文内容排序。  B﹣A﹣C﹣D﹣E 
A.割肉为重耳煮汤
B.晋国内乱逃外
C.重耳做了国君
D.放火烧山引出
E.人死留下血书
(4)你觉得介子推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请用两个四字词语归纳。
(5)与清明节有关的诗句有哪些?请写出两句。
【考点】记叙文.
【答案】(1)狼吞虎咽 语重心长;
(2)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清明;
(3)B﹣A﹣C﹣D﹣E;
(4)忠心耿耿 不求回报;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分析】本文记叙了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清明节的习俗。认真阅读短文,然后作答后面的问题。
【解答】(1)考查了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认真阅读短文,找到合适的词语不难。
(2)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可知答案。
(3)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排序。从“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之后。有个大臣献计说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可知顺序为:B﹣A﹣C﹣D﹣E。
(4)考查了对人物特点的理解。从“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可知介子推的品质有:忠心耿耿、不求回报。
(5)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写出跟清明节有关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
(1)狼吞虎咽 语重心长;
(2)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清明;
(3)B﹣A﹣C﹣D﹣E;
(4)忠心耿耿 不求回报;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点评】作答时要注意首先认真阅读全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或平时的积累完成。
14.写作
缩写《牛郎织女(一)》,注意删减合理,不要改变事故的原意,且故事要完整,情节要连贯,语句要通顺。
 
《牛郎织女(一)》缩写
有一个放牛的少年,大家都叫他牛郎,他从小就和哥哥嫂嫂一起生活,常常受到哥哥嫂嫂的虐待,只得与老牛相依为命。
牛郎照顾那头老牛很周到,老牛也跟他十分亲密。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让他明天黄昏翻过右边的山,在湖边的树林中会遇到一位好姑娘。牛郎听从了老牛的话,果真遇到了一个姑娘,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叫织女,灿烂的云霞就是她织出来的。织女见牛郎勤劳善良,便留下来做他的妻子,每天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很美满,三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死了,留下了一张皮,让牛郎遇到紧急的事就披上它的皮。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暴跳如雷,趁牛郎不在时,抓回了织女。牛郎只好披着老牛的皮去追织女,但因为天河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日久天长,他们就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年七月初七,喜鹊们就会搭起鹊桥,让他们在鹊桥上相会。 
【考点】扩写、缩写作文.
【答案】
《牛郎织女(一)》缩写
有一个放牛的少年,大家都叫他牛郎,他从小就和哥哥嫂嫂一起生活,常常受到哥哥嫂嫂的虐待,只得与老牛相依为命。
牛郎照顾那头老牛很周到,老牛也跟他十分亲密。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让他明天黄昏翻过右边的山,在湖边的树林中会遇到一位好姑娘。牛郎听从了老牛的话,果真遇到了一个姑娘,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叫织女,灿烂的云霞就是她织出来的。织女见牛郎勤劳善良,便留下来做他的妻子,每天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很美满,三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死了,留下了一张皮,让牛郎遇到紧急的事就披上它的皮。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暴跳如雷,趁牛郎不在时,抓回了织女。牛郎只好披着老牛的皮去追织女,但因为天河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日久天长,他们就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年七月初七,喜鹊们就会搭起鹊桥,让他们在鹊桥上相会。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缩写作文的能力。缩写作文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所给故事,了解所要缩写故事的内容。题目要求缩写《牛郎织女(一)》,缩写时要将故事的主要内容交待清楚,语言要简洁,做到有详有略。写完后,与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故事是否完整,情节是否连贯,语句是否通顺。
【解答】范文:
《牛郎织女(一)》缩写
有一个放牛的少年,大家都叫他牛郎,他从小就和哥哥嫂嫂一起生活,常常受到哥哥嫂嫂的虐待,只得与老牛相依为命。
牛郎照顾那头老牛很周到,老牛也跟他十分亲密。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让他明天黄昏翻过右边的山,在湖边的树林中会遇到一位好姑娘。牛郎听从了老牛的话,果真遇到了一个姑娘,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叫织女,灿烂的云霞就是她织出来的。织女见牛郎勤劳善良,便留下来做他的妻子,每天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很美满,三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死了,留下了一张皮,让牛郎遇到紧急的事就披上它的皮。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暴跳如雷,趁牛郎不在时,抓回了织女。牛郎只好披着老牛的皮去追织女,但因为天河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日久天长,他们就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年七月初七,喜鹊们就会搭起鹊桥,让他们在鹊桥上相会。
【点评】
小作者能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能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有条理,是一篇不错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