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 课件(共5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 课件(共5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09:1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祝 福
鲁 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 、 、 。原名 ,字 , 人。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浙江绍兴
代表作:
短篇小说集 、 ;
历史小说集 ;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十五部。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初中我们学过的小说作品《故乡》、
和 等,都是出自 ,
《祝福 》选自 。
《社戏》
《孔乙己》
《彷徨》
《故乡》
《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
我在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所以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关于《彷徨》及《祝福》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
由呐喊到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年 五四运动1919年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祝福》写于1924年,是《彷徨》的第一篇,是作者继《呐喊》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名篇。
《祝福》不愧为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
我觉得他的经典在于。。。
也正由于他的深邃,我也有这些疑惑。。。
——《祝福》大家谈
小说常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年末雪景)
(祝福景象)
(祥林嫂)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小说答题关键词
(手法)环境,人物,情节,主题,效果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书房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现实
回忆
现实
情 节
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对比,深化主题。
3、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
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二三
阿毛两岁
二十八九
丈夫患伤寒死去,阿毛三岁
二十九三十
捐门槛,冬至祭祀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一二
离开人世
四十上下
四岁的阿毛春天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只能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捐门槛。
三十三十一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七八
春天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六七
与打柴的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以前
事件
年龄
一个没有 的女人
春天
人物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是
善良,勤劳,
有反抗精神
但是又愚昧无知,迷信落后,
深受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迫害,最终被黑暗社会吞噬的
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初到鲁镇(34)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头上扎着白头绳:寡妇身份
脸色青黄:生活艰辛
但两颊还是红的: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1.肖像描写
再到鲁镇(66)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还是寡妇
两颊消失了血色:青春的活力已经不复存在
眼角上……精神了: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临死之前(3)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说明经受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后,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两颊
脸色
眼睛
青黄
青黄
青中带黑
红的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顺着眼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眼光不精神了
眼珠间或一转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希望
对生活已经绝望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第一次34
第二次66
第三次3
祥林嫂——肖像描写
三次肖像描写,用白描的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了人物的遭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
找眼睛
论性格(心理)
再到鲁镇(66)
初到鲁镇(34)
讲阿毛故事(77)
捐门槛 (106)
不让祝福(109)
行乞 (3)
问有无魂灵(7)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再受打击,愈加痛苦
完全麻木
一丝希望
又有希望
描写眼睛的作用?
1.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
2.揭示她的痛苦和悲哀;
3.揭示祥林嫂性格与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4.通过对眼睛的描写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
2.描写语言
(1)自述阿毛之死(68/78/84)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人们的冷漠。
(2)与柳妈对话(90--)
加重了精神负担,为下文捐门槛做了铺垫。
(3)与“我”对话(9--)
矛盾心理
希望破灭
3. 神态、动作描写
“再到鲁镇”,围绕祭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描写了祥林嫂受到四婶呵斥时的行为。找出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
她讪讪的缩了手(74)
转了几个圆圈,疑惑的走开(76)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109)
难为情
希望破灭
彻底崩溃
4、行动描写与人物性格
反对再嫁
怕被分身
怀疑灵魂
逃、闹、撞
捐门槛

有一定的反抗性
暂时做稳奴隶
保全自己的贞洁
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和封建势力
免遭地狱之苦的一种幻想
祥林嫂的反抗是自发的,带有封建宗法思想和
封建迷信的色彩,因而具有浓厚的悲剧性。
你觉得祥林嫂身上的最大悲剧是什么?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讨论:
谁是凶手?
鲁四老爷?
鲁镇的那些人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我”?
鲁四老爷是凶手吗?
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20、38、41、46、49、52、)
行为(三次皱眉)
(34、37、71)
侧面描写(书房)
(1、2、)
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案头摆设的书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顽固守旧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虚伪迂腐保守
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柳 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善女人,吃素,不杀生
善良
②柳妈的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人物)柳妈是个愚昧无知、迷信、深受侮辱和损害的妇女,
起到了侧面烘托与补充的作用,她的形象是祥林嫂形象的有力补充。
(情节)她的愚昧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主题)柳妈是一个受侮辱和损害的形象,却当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更深刻地显示了小说的主题。
鲁 镇 的 人 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他祥林嫂
研读:人物形象——“我”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同情劳动人民,
不满黑暗现实,
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③“我”的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1)我是小说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2)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有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足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柳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结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
“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
因此,鲁迅的好友曾经评论说: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
“吃人”的
封建礼教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2.秩序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3.三从
妇女,服也
4.祭祀
三从四德
5.迷信
清白、圣洁
鬼神、阴司、灵魂
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封建思想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老爷仿佛达成了共识: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每天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的祥林嫂看来是不死是不行了。
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是他精神上增加痛苦。
凶手是人们头脑中无意识的封建礼教
将祥林嫂逼上绝路。无论他们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基于怎样的立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的做法都是一点一点将祥林嫂往死路上“逼”。因此,杀害祥林嫂的不是鲁镇的某一个人,而是弥漫着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旧社会。
没有信仰的社会
鲁迅批判的不仅仅是作为客观符号存在的礼教思想,更是人们对礼教思想的虚伪态度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鲁迅 《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本草纲目》记载“人肉可以煎吃”;
历史记载 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
易牙蒸子献给齐桓公。
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
现实生活 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
人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
这些事例,揭示出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展示出封建制度下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
——鲁迅 《灯下漫笔》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灯下漫笔》)
极大限度地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指出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小说《祝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当时这个文化的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这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而是灵魂!
这是《祝福》的深刻之处!
善 良 的 祥 林 嫂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旧中国人民的命运:
(1)想做奴隶而不得(2)暂时做稳了奴隶
——鲁迅
小说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旧中国农民的毒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环境描写
祝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①“鲁镇年终的大典”
渲染了沉闷的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封闭迷信),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下文祥林嫂的死埋下了伏笔;
祝福2:②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③结尾的祝福景象
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祥林嫂的悲惨,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环境描写——以“祝福”为题
1、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用祝福的热闹繁忙反衬祥死的寂寞、清冷,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3、祥死于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小说的雪景描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D2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D32
突出雪大而密,以动衬静,表现了沉寂的氛围,衬托了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D112
借浓云与飞雪暗示当时封建势力的强大与罪恶,也含蓄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渲染故事气氛
暗示社会环境(环境)
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作品主题
课堂小结之环境描写——
讨论:
“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活动,在极度失望中,她拿起斧子,怒砍土地庙门槛……”
结合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评价增添这个情节是否妥当。
“我”是谁
小说中“我”的作用
《彷徨》时期的鲁迅
“我”与鲁迅
《祝福》的双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