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祝 福
鲁迅
杂文集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集1924——1925年的小说, 《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等,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
散文诗集:
《野草》
关于《呐喊》
它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小说14篇。所以取名“呐喊”,鲁迅说是因不能忘怀当初自己的寂寞的悲哀,故以作文发出“呐喊”,借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关于《彷徨》
《彷徨》是继《呐喊》之后鲁迅先生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收有1924年—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反封建仍是小说的主导,从艺术方面看,《彷徨》更成熟。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整体感知文本:
1.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2.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倒叙
鲁镇祝福和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小说结构
学养知识积累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正)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平)叙五种。
(1)顺叙
概念: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2)倒叙
概念: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增加叙事波澜;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插叙
概念: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
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4)补叙
概念: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倒叙作用
1、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情节安排)
2、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主题。(表现主题)
贰
祥林嫂人生轨迹
二十六七岁以前: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三十或三十一: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春天: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祥林嫂人生轨迹
贰
小说中祥林嫂在多处都有死亡的可能性,在哪里?可能会因什么而死?
守节而死?
抑郁而终?
恐惧而亡?
守节而死:
示例:祥林嫂头上鲜血直流。即便这样,周围的人们仍然强行地将她扭着头,让她拜天地。她越发虚弱,脸色惨白,嘴唇发青,但血混着汗、泪将整个脸染成一片……她微睁着眼,望向世界的最后一眼,是那香案上仍在燃着的花烛。
祥林嫂死在了婚礼现场,婆家人悻悻离开。后悔这桩“交易”的失败。贺家墺的人只喊晦气,这不祥之人让平静的小山村增了一丝灰暗。贺老六看着破落又狼藉的家,还有那躺着的尸体,发出了一声无力的嘟囔“上天待我太不公平了”……
请合理想象一下她的死亡过程,并赋予一个有意义的结局。
文中哪些地方会加速祥林嫂的抑郁?
①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
②柳妈给祥林嫂讲阴司的恐怖故事
③老女人刻意去寻、听她的故事
④人们的态度:“笑容冷冷”,“避开她”,“寻她开心”
……
抑郁而终?
人间的同情,是像纸样的薄。
这故事给人的氛围,又是悲哀而且荒凉的。
试着补写下面的语段。
鲁镇的旧历新年又来了。四叔家的仆人忙前忙后,只有祥林嫂如鬼魅般飘来荡去,无所事事。这天年终祭典终于完成,祥林嫂赤着足,在堂屋里看着袅袅升起的烟,失声道:(补充语言)!
她一面哀求,一面转身向屋外奔去,(环境描写)。
后来,(具有张力效果和反讽的结局)。
恐惧而亡?
想一想:鲁迅是怎样处理祥林嫂的结局的?哪一种结局更好?
绝望而死
他给人的是鼓励,是勇气,是不妥协的反抗的韧性。
鲁迅的中心思想是生存,所以他为大多数的就死而焦灼。他的心太切了,他又很锐敏的看到和事实相去之远,他能不感到寂寞吗?在寂寞里一种不忘求生的呼唤和叹息,这就是他的文艺制作。(李长之《鲁迅批判》)
祥林嫂的抗争?
守节而死?
抑郁而终?
恐惧而亡?
逃,撞,捐,问
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定性)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分析)
思考:
以死抗争,以命相搏,这样剧烈的抗争为什么没能成功呢?
i 祥林嫂婆婆有什么权力来卖她?
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
ii 祥林嫂的名字是什么?
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为什么仍然叫她祥林嫂?
而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
祥林嫂被卖改嫁,为什么进行“出格”的反抗?
她的再嫁为什么被认为“败坏风俗”?
iii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什么?
iiii祥林嫂为什么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
她临死前对“灵魂”的怀疑包含什么意义?
知识积累
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
夫妻有别 朋友有信
三从: 幼从父 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i族权 ii 夫权 iii 政权 iiii神权
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
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
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
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
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20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
我总感觉到中国的女子,是始终没争到奴隶以上的地位。——李长之《鲁迅批判》
祥林嫂悲剧根源
叁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对联总结
命运太坎坷,两度丧夫,
更痛失爱子,问魂归何处?
礼教真虚伪,几番害人,
终沦为乞丐,叹命丧黄泉。
祝
福
一 个 日 子
1
两 次 微 笑
2
三 样 眼 神
3
四 场 飞 雪
4
五 张 账 单
5
文本细读,发现小说的细节之美
祝
福
一 个 日 子
根据小说提供的有关信息,讨论“祝福”的具体时间。描述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用原文)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的情景?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③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④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祝福景象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社会环境描写)?
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
一
次
祝
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封建礼教一步步逼死了祥林嫂
第二次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3:祥林嫂的死和鲁镇祝福的祥和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开头首尾呼应,使小说更加完整。
第三次祝福
祝
福
一 个 日 子
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独特的日子?理解小说不以《祥林嫂》为题而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②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她又死于鲁镇的祝福声中,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可见“祝福是不能带来幸福”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以“祝福”为题,有反讽的意味。
祝
福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第一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阴暗压抑,透露出作者的反感与贬抑
自然环境之四场飞雪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暗示鲁镇沉闷压抑的氛围,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深化了主题。
1、渲染故事的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祝
福
两 次 微 笑
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难得一见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两 次 微 笑
1、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她笑了
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以“笑”来掩盖羞涩
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祝
福
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祝
福
鲁迅先生《 灯下漫笔》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有的时候“想做奴隶而不得”。
“想做奴隶而不得”
“暂时做稳了奴隶”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
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三样眼神
祝
福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34
安分善良
顺着眼,眼角
带着泪痕66
安分,再受打击痛苦
直着眼,瞪着眼77
分外有神106
失神、窈陷109
眼珠间或一轮3
忽然发光7
精神有些麻木
重燃希望
希望破灭
麻木
一丝希望
眼睛的描写反映祥林嫂不幸的遭遇、内心的痛苦和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课外迁移探究:
找肖像(外貌描写)
找对话(语言描写)
找行动(行动描写)
肖像描写
二、二到鲁镇
白头绳——再嫁再寡,夫死子亡;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生活依旧;
脸色青黄,消失血色——再受打击,形容枯槁
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已无先前那样精神了
——目光呆滞,饱含无限辛酸;
一、初到鲁镇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
——一身重孝,一个深受生活折磨的凄苦的寡妇形象;
“丈夫比她小十岁”——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绑架逼嫁——野蛮的封建婚姻;
三、被赶出鲁家后,沦落为乞
头发全白,长相与年龄不相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衰老不堪;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仅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具活僵尸。
由“人”变成了“活物”
小说对祥林嫂的肖像及其变化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 鲁镇
再到 鲁镇
死前 相遇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竹篮,······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年轻耐劳
生机还旺
形容憔悴
极端痛苦
神情呆滞
完全麻木
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勤劳,质朴与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与柳妈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本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身心疲惫,身体所有力量都依靠竹竿来支撑。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具有抗争性
行动描写
祥林嫂的反抗: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B: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逃
躲避被卖
撞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动作描写
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试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她讪讪的
缩了手
转了几圈,
疑惑的走开
受了炮烙似
的缩手,失
神的站着
难为情
不明缘由
彻底崩溃
典型人物的刻画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倔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祝
福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
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
娶亲费用:五十(千);
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五 张 账 单
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祝
福
人的向往以及为向往而反复挣扎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钱啊,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
发现与质疑
关于小说的细节,你还有什么发现、感悟吗?
关于这篇小说,你有什么不解之惑吗?
布置作业: (下课时合作探究课题)
讨论1: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自由发表意见,陈述理由)
讨论2: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刀怒砍土地庙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 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研读其余人物形象
鲁四老爷
柳妈
我
鲁四老爷
直接描写:身份,思想,行为
点明了他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
间接描写: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
书房陈设的描写
保守、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语言描写:
“可恶!然而......。”
“可恶!”
“然而......。”
↓
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
↓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带走理所应当。
↓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
像祥林嫂这样勤劳的劳动力不容易得到
作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
柳妈
柳妈: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
柳妈和祥林嫂相似处:
1.穷苦女人,为生存而外出谋食;
2.丈夫不幸亡故,孤苦伶仃
不同:
祥林嫂在山村长大,柳妈是鲁镇人;
祥林嫂嫁过两次,柳妈没有再嫁。
强势对弱势,有罪对无罪。
柳妈
肖像描写: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
语言描写: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质问、责问
指责其再嫁之罪过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他们因为自身的痛苦对他人也变得麻木冷漠,祥林嫂的不幸是他们“有幸”的证实,增大自己的幸福感,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
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镇上的人们
在这里,人们已经不只是麻木、迟钝,而恰恰表现了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
——钱理群
鲁四老爷
柳妈
鲁镇的人们
败坏风俗 不干
不净 謬种
音调不同
笑容冷冷的
阴司锯分
抓 卖 赶
婆婆 大伯
祥 林 嫂
研读人物形象之“我”
1.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2.是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不满黑暗现实,但又软弱和无能,逃避怕担责任,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我”用悲悯的眼光观照祥林嫂被“鉴赏”的屈辱与不幸,更冷眼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
主题探究
谁杀死了祥林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夫权
神权
族权
主题探究
谁杀死了祥林嫂
1.祥林嫂自己: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2.社会原因:当时处于黑暗的旧社会,祥林嫂周围的人冷漠、自私、麻木、虚伪,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3.根本原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肆
群文拓展深究
结合《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肆
群文阅读
思考:
鲁迅这三篇小说中对眼神的刻画,分别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眼睛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些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什么样的特点?从一双眼里凝视深渊,我们从中能够看出鲁迅什么样的情怀?
肆
群文阅读《狂人日记》
分析小说中关于眼睛的刻画,“狂人”视野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以一个受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患者的视角,认为身边的人的眼神都很奇怪。大家看这篇文章觉得很恐怖,但若是知道实有其事,就会发现恐怖的从来都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真实的世界。把抽象的看不见的礼教压迫描绘成为具体的看得见的吃人的社会,看着自己受到迫害,却无能为力,最怕吃人,最后却发现却自己也无意的充当了吃人的角色。
肆
群文阅读《孔乙己》
小说中有两处关于眼睛的刻画,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形象特征?
孔乙己是一位善良、迂腐的读书人,他有一定的学问,写得一手好字,但这些都是比较虚浮的能力,对当时的社会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无论是第一处的眼睛刻画(他睁大眼睛为自己辩驳),还是第二次他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我们都可以看出孔乙己对读书人的名誉看得极重,他特别想为自己挽回最后一丝尊严,但他却为此而更加沦为众人的笑柄,最后被打折了腿、悲惨地死去。
肆
群文阅读《药》
小说中有两处关于眼睛的刻画,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形象特征?
《药》中的华老栓夫妇,愚昧迷信,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而不自知,耗尽全部家产换来的人血馒头并不能真正拯救小栓的病,也拯救不了当时社会的病症,更让人可悲可叹的是,他们终究不会因为小栓的死而改变这种迷信的想法。
从“一双眼”里凝视深渊(原创)
这几篇小说所着力塑造的都是一些身份卑微、命运悲惨的小人物,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难以逾越的命运深渊。时代本就是小人物构成的,鲁迅着力描画的这众生百态,用他们的眼睛折射出了当时整个时代。
从一双眼里凝视深渊,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对于时代症结最深沉的思考。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人身上各自有各自的不幸,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把这些人拖进悲惨命运的深渊中的,无疑只有一点,那就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人生实苦,那个时代真的是烂透了,但当鲁迅提笔开始小说创作的那一刻,他想表达的从来就不是一种对社会的绝望,诚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言“说到希望,确实不能抹杀的”,鲁迅谈论自己的小说,一般说的都是,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他在《灯下漫笔》写到,中国的社会无非是两种形态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原创)
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也能够读出他对于绝望的反抗,就像《药》的结尾瑜儿的坟上凭空出现的一圈红白的花环,虽然不可能有,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未曾泯灭的希望。正如谭嗣同所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革命者生命不会白白的牺牲,他们想要用鲜血来唤醒无知的民众身上的血性,前赴后继,义之所在,命之所趋。宛如一盏一盏的灯塔,逐渐照亮了这个黑暗无知的世界。正如《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吁,鲁迅的眼睛始终都向着未来,社会有这种病症,应该怎么样去治疗,一边警醒着世人,一边启发着革命者去思考改良社会之良药。
少数人的“福”绝不能成为真正的“福”,而这样的社会制度在发展中早晚会被人民推翻。
鲁迅的愿望是时代的愿望。时代是什么?时代就是大多数人所感觉得的。大多数人是谁呢?就是人民。
正如习总书记在抗疫期间一直强调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以我们生活于这个时代无疑是幸运的,这是一个人人都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更应该去读一读鲁迅,去感受一个学者对于现实、对于时代的热忱,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怀天下,求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