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蕲春县花园中学 邓钧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蕲春县花园中学的邓钧,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本节课说课: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首先是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分子和原子》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从水的蒸发和品红的扩散实验引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得出分子的特点。最后,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子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分析学生:中学生的智力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
分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参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难点: 分子的概念。
第二是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学三维目标进行融合,体现化学教学价值(播放)。学完本课题,让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基本了解。
第三是教学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讨论及总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分子运动和分子破裂与重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情境教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第四是教学整体流程:从五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练习——本课小结(板书设计)——巩固提高(播放)
导入新课以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梅花》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
探究新知的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我先让学生做品红扩散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讨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吗?(展示图片)说明分子、原子很小,但真实存在。再让学生看课本实例就不难得出结论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吗?
我是以水蒸发(播放)、花香四溢、品红溶于水这三个实例,使学生理解了分子是运动的。接着我又演示了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引导学生由宏观现象推测出该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得出上述结论后,又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间隙吗?(播放)并让学生明白液化、热胀冷缩等现象的原因,由此学生总结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
紧接着进行设问:我们学完了分子的三个特性,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变化呢?顺利引出第二个教学内容——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为了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突破教学难点,我以动画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观察分子、原子运动变化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类比、推理归纳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播放)。
学完了教学内容,我以随堂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展示)。并用问答的形式向学生提问:本课题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展示)然后向学生展示课外巩固练习。
第五是教学反思:
(一)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三)本节课内容较多,与学生互动略显不足,课外练习与课本习题留给学生课外完成。
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