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案
红安思源实验学校 李凤瑞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能够说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等)。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分析比较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大小。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能够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体会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大量气泡的原因。
5、(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归纳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室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有一层白色物质形成的原因。
6、(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知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的性质。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深洞之前,如何检验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二、课堂重点探究
(一) 新课引入:讲述意大利“屠狗洞”的故事。
(二)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一:分组装配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结论: 。
探究活动二:分组动手实验,用打气筒给小气球打气,放入大烧杯中,然后通入二氧化碳。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
探究活动三:演示实验: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
结论: 。
探究活动四:课本P118页[实验6—5]。
编号
1
2
3
4
操作
石蕊 +
稀醋酸
石蕊 +
水
石蕊 +
CO2
石蕊+水+ CO2
加热
现象
分析
结论:
思考与交流1 我们平时打开汽水或啤酒瓶盖时,时常有大量气泡冒出。这是什么气体呢?这是利用了气体的哪一点性质呢?
探究活动五: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结论: 。实验中涉及到
的化学方程式: 。
思考与交流2 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会变硬变白,为什么?要使石灰浆抹的墙迅速变硬,通常在室内生一盆炭火。为什么墙壁反而会“冒汗”呢?
探究活动六:(1)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
结论: 。实验中涉及到
的化学方程式: 。
(2)意大利有一“屠狗洞”,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CO2),据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 。
思考与交流3 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深洞,在进去之前,应如何检验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三、巩固反馈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按下图所示实验进行探究(其中A、B、C装置内的药品依次为石灰石和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烧杯内燃着的蜡烛从下而上依次熄灭,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哪些探究结论?
2、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1)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该实验说明:①______;②______. ( 四题图)(3)由上述结论可推断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之一是______.
四、课后提升
我们曾做过盛放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发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比上层的蜡烛先熄灭.但如果将烧杯倒扣在两支燃着的蜡烛上(如图),情况将如何?原因是?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说课稿
红安思源实验学校 李凤瑞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内容。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学生掌握的重要“三气”之一,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应用。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来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以及碳酸盐打下基础,在化学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能灵活应用二氧化碳性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四)教学准备
仪器:小烧杯、大烧杯、气球、火柴、酒精灯、玻璃片、蜡烛、矿泉水瓶、橡皮塞、玻璃弯管、胶皮管、直玻璃管、试管。
药品:碳酸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稀醋酸。
其他:若干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纸花、多媒体。
二、教法分析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六字方针。并鉴于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将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学案导学教学法、合作交流教学法。并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教学矛盾的主要方
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学会是过程,会学、善学、乐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步的学会学习。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体现三个字“引”、“动”、“变”。
(一)“引”(合理引导)
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要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二)“动”(师生互动)
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变”(适时变换)
通过多媒体,使教学过程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变换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特创设如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 境
引入新 课
讲述意大利“屠狗洞”的故事。
通过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小故事引入主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讲述新课做准备。
实
验
探
究
请同学们按照学案完成探究活动一。
【板书】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按要求完成学案探究活动一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实
验
探
究
请同学们按照学案完成探究活动二。
【板书】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按要求完成学案探究活动二的内容。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实
验
探
究
演示实验:
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
【板书】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向上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提示: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观察演示实验,按要求完成学案探究活动三的内容。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
二氧化碳溶于水
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通过问题,引发思考。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实
验
探
究
请同学们按照学案完成探究活动四。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学案思考与交流1。
按要求完成学案探究活动四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反应这一事实,学会根据现象、结论做出科学分析。熟练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实
验
探
究
请同学们按照学案完成探究活动五。
【板书】2、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学案思考与交流2。
按要求完成学案探究活动五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并熟练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
实
验
探
究
请同学们按照学案完成探究活动六。
按要求完成学案探究活动六的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在掌握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
验
探
究
【板书】3、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学案思考与交流3。
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自
主
学
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9内容。
【板书】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
2、制冷剂、人工降雨。
3、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4、气体肥料
5、化工产品的原料。
阅读教材,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巩
固
练
习
见学案(三、巩固反馈)。
动手练习,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整理能力、描述能力、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课
堂
小
结
总结:谈谈学完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通过学生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布
置
作
业
必做题:课后《练习与应用》6、7。
选做题:见学案(四、课后提升)。
板
书
设
计
§6.3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
2、制冷剂、人工降雨。
3、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4、气体肥料。
5、化工产品的原料。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能与水反应。
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3、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由于本节课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实验为学习主线,以探究过程、探究方法为学习暗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实验与观察、交流与讨论、分析与归纳新知中完成知识的自行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让学生快乐学习。
课件30张PPT。说课流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内容。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学生掌握的重要“三气”之一,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应用。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来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以及碳酸盐打下基础,在化学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六字方针。并鉴于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将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学案导学教学法、合作交流教学法。并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法分析学法指导 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山洞就一命呜呼了。因此,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教学设计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教学设计天平指针偏转不明显。存在空气的流动,不准确。倾倒时速度影响对二氧化碳密度的判断。 探究二氧化碳密度的常见做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二)新课教学 教学设计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新课教学 教学设计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所以瓶会变瘪。(二)新课教学 教学设计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新课教学 教学设计变红色无
变化紫色石蕊遇酸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无
变化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变红色,加热后变回紫色.CO2与H2O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教学设计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二)新课教学 2、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二)新课教学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地势越低含量越高,且不助燃也不能供给呼吸,浓度大时会使人窒息。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教学设计 为防不测,人们在进入地窖前,常做灯火实验。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三个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并会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三、二氧化碳的用途教学设计 (三)巩固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中巩固反馈部分教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必做题:课后《练习与应用》6、7。
选做题:见学案(四、课后提升)。教学设计(六)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本节课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实验为学习主线,以探究过程、探究方法为学习暗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实验与观察、交流与讨论、分析与归纳新知中完成知识的自行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让学生快乐学习。
教学评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