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冈市化学说课比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说课课件(32张ppt含视频+素材)共4份(黄冈市红安县典明中学 廖敏)(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黄冈市化学说课比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说课课件(32张ppt含视频+素材)共4份(黄冈市红安县典明中学 廖敏)(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01 20:33:44

文档简介

《一氧化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氧化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氧化碳》选自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的第二课时。本单元既完善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节课,了解CO的性质和用途,不但为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做了准备 ,还强化了学生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交流展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讲练结合,分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2)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的性质。】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1、在前面也学习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为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做了铺垫。  
2、学生已了解了氢气和单质碳的还原性,也为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打下基础。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分析
本课采用学案导学模式和和谐互助模式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结合以上理念,教学流程安排如下,其中学生展示落实基础知识,学生活动、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二) 学法指导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利用导学案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上对学和群学
3、学生展示
4、教师点拨
(三) 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完成导学案中自主预习。
2、教师课前抽查,批改导学案,确定学习起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分别为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课后小结,巩固练习5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猜一猜]:组成半个圆,杀人不见血,追捕无踪影,点火冒蓝烟。
【设计意图:由谜语导入新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强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第二个环节:学生活动
两人对学 课前通过导学案自学后,两人对学首先互相汇报自学成果,再讨论解决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意见不一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小组讨论。
小组群学 小组合作解决导学案中小组讨论部分和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对于意见不一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提交给老师。
第三个环节:学生展示
(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 颜色, 气味的气体, 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是 ,密度比空气略 。收集时采用 集气法。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火焰呈 ,放出大量的热。因而可作 。CO是可燃气体,当里面混有 ,点燃时有可能发生 ,所以点燃前一定要先 。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煤炉里常发生的反应:下层 ;中层 ;上层 ,所以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
(2)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 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 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一定要装 ,并且注意室内 ,防止一氧化碳 。
(3)还原性:用CO还原CuO时,试管中的CuO由 色逐渐变 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 。前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 被还原;被氧化的是 。CuO发生了 反应;CO发生了 反应。这个反应 (是,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CO具有还原性,所以可以用来 。
【设计意图:自主预习的内容是本节课的要点,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自学完成,让学生展示出来既检查了学生完成情况,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1.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
2.如何除掉CO2中的CO?如何除掉CO中的CO2?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除杂方法。】
3.CO还原CuO实验开始时,是先通入CO气体,还是先点燃酒精灯?为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师点拨讨论成果
1.便于我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泄漏应当及时关闭阀门,开窗通风,而不能打开排气扇,防止点燃煤气发生爆炸。
2.除掉CO2中的CO要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掉CO中的CO2要通过浓的NaOH溶液。
3.CO还原CuO时,先通入CO,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出现爆炸,实验完毕后,先撤酒精灯,继续通入CO,直到玻璃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有尾气处理装置(点燃或用气球收集),防止CO污染空气。
播发: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视频;
展示:尾气处理装置
【设计意图:观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视频,有助于学生掌握该实验的操作方法,以及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展示几种尾气处理装置,包含点燃,气球收集或直接将导管转向酒精灯(既防止CO污染空气,又能充分利用尾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灯两用)。】
(四)学生展示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室内放置一盆水,就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B.室内着火,应立即开窗通风
C.夜间室内有煤气漏泄,可立即开灯检查
D.久未开启的地窖,不可贸然进入
2.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点燃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
A.碳 B.氢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4.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 性、 性和 性。它的主要用途是做 和在冶金工业中做 剂。
5.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和白色的氧化镁,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中被还原的是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 高温 点燃
6.甲乙丙丁都是含碳的物质,它有如下关系甲+丙 → 乙;乙+O2 → 丙;常温下丁能分解生成丙,则甲乙丙丁分别是( )
A.C、CO、CO2、CaCO3
B.C、CO、CO2、H2CO3
C.C、CO2、CO、CaCO3
D.C、CO2、CO、H2CO3
【设计意图:先完成课堂练习,在通过学生展示,既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后小结
请你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把它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设计意图: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不但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展示板书设计   
一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毒性  
三、用途 1、可以用于冶金工业   2、可作燃料  
【好的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体现。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设计以简明扼要为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这样的设计既清晰明了,又便于学生把握要点。】  
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  
 1.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中小学校、体育馆等10类公共场所将全面禁止吸烟。这是实现无烟奥运、创建健康城市的重要举措。因为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害气体,它是: 。
2. 5月31日公布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据估算,我国约有1500万青少年烟民,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不少于4000万。吸烟时产生的有毒气体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由于该气体具有 性,所以常用于冶炼金属。
3.某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人一氧化碳? ,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力图达到“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了”。】  
五、教学反思   
成功:
采用导学案,实践了高效课堂教学。
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
不足:
没有注意安排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课件30张PPT。红安欢迎您红安县典明中学 廖敏目录 Contents
《一氧化碳》选自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的第二课时。本单元既完善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节课,了解CO的性质和用途,不但为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做了准备 ,还强化了学生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交流展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讲练结合,分组活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目录 Contents
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知识基础:1、在前面也学习过氧气和
二氧化碳的性质,为学习
一氧化碳的性质做了铺垫。  

2、学生已了解了氢气和
单质碳的还原性,也为学
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打下
基础。 目录 Contents学案导学模式
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一)教法分析和谐互助模式
交流预习--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反馈课前预习谜语导入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上课ing(一)教学分析落实基础知识(二)学法指导2、课上对学和群学 3、学生展示1、课前预习
(三)课前准备(三)课前准备目录 Contents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由谜语导入新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组成半个圆,
杀人不见血;
追捕无踪影,
点火冒蓝烟。
第二环节:学生活动活动二
8分钟活动一
4分钟疑难问题疑难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第三环节:学生展示(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出来既检查了学生完成情况,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使学生了解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除杂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三)教师点拨讨论成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视频设计意图:观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视频,让学生深刻领会该实验的操作方法,以及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
(三)教师点拨讨论成果设计意图:展示几种尾气处理装置,包含点燃,气球收集或直接将导管转向酒精灯(既防止CO污染空气,又能充分利用尾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灯两用)。一


用(四)学生展示课堂练习设计意图:既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先完成课堂练习再通过学生展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请你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把它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设计意图: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不但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体现。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设计以简明扼要为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
一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毒性  
三、用途:1、可以用于冶金工业   2、可作燃料  
这样的设计既清晰明了,又便于学生把握要点。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我会做设计意图:为了巩固学生对
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我设定
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
力图达到优等生吃饱,中等
生吃好,学困生吃了。目录 Contents成功:
采用导学案,实践了高效 课堂教学。
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
不足:
没有注意安排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谢谢大家!第2课时 一氧化碳导学案
红安县典明中学 廖敏
●学习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学习指导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自主预习
阅读书本121-12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 颜色, 气味的气体, 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是 ,密度比空气略 。收集时采用 集气法。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火焰呈 ,放出大量的热。因而可作 。CO是可燃气体,当里面混有 ,点燃时有可能发生 ,所以点燃前一定要先 。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煤炉里常发生的反应:下层 ;中层 ;上层 ,所以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
(2)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 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 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一定要装 ,并且注意室内 ,防止一氧化碳 。
(3)还原性:用CO还原CuO时,试管中的CuO由 色逐渐变 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 。前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 被还原;被氧化的是 。CuO发生了 反应;CO发生了 反应。这个反应 (是,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CO具有还原性,所以可以用来 。
●小组讨论:
1.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2.如何除掉CO2中的CO?如何除掉CO中的CO2?
3.CO还原CuO实验开始时,是先通CO,还是先点燃酒精灯?为什么?
●教师点拨
1.便于我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泄漏应当及时关闭阀门,开窗通风,而不能打开排气扇,防止点燃煤气发生爆炸。
2.除掉CO2中的CO要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掉CO中的CO2要通过浓的NaOH溶液。
3.CO还原CuO时,先通入CO,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出现爆炸,实验完毕后,先撤酒精灯,继续通入CO,直到玻璃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有尾气处理装置(点燃或用气球收集),防止CO污染空气。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室内放置一盆水,就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B.室内着火,应立即开窗通风
C.夜间室内有煤气漏泄,可立即开灯检查 D.久未开启的地窖,不可贸然进入
2.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点燃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
A.碳 B.氢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4.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 性、 性和 性。它的主要用途是做 和在冶金工业中做 剂。
5.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和白色的氧化镁,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中被还原的是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 高温 点燃
6.甲乙丙丁都是含碳的物质,它有如下关系甲+丙 → 乙;乙+O2 → 丙;常温下丁能分解生成丙,则甲乙丙丁分别是( )
A.C、CO、CO2、CaCO3 B.C、CO、CO2、H2CO3
C.C、CO2、CO、CaCO3 D.C、CO2、CO、H2CO3
●巩固练习
1.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中小学校、体育馆等10类公共场所将全面禁止吸烟。这是实现无烟奥运、创建健康城市的重要举措。因为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害气体,它是: 。
2. 5月31日公布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据估算,我国约有1500万青少年烟民,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不少于4000万。吸烟时产生的有毒气体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由于该气体具有 性,所以常用于冶炼金属。
3.某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人一氧化碳? ,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是 。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