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三周周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三周周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灵石县第一中学2024年高二9月份周考考试
地理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运载火箭,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送入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在离地面400~450km的轨道上运行,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图示意某时刻天宫空间站位置及运行轨迹,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1.与地表赤道某点相比,天宫空间站( )
A.角速度小,线速度小 B.角速度大,线速度大
C.角速度小,线速度大 D.角速度大,线速度小
2.空间站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最接近( )
A.0° B.20° C.40° D.60°
下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a B.b C.c D.d
4.地球上的两点,甲位于50°N,乙位于赤道( )
A.甲处自转角速度大于乙处 B.甲处自转线速度与乙处相同
C.乙处自转线速度为0 D.乙处自转角速度与甲处相同
某科研团队在北京一栋建筑的南向窗户底部外墙安装镜面。秋冬春季,镜面通过反射使阳光射入室内,改善室内采光;夏季,镜面可反射、遮挡阳光,减少室内热量。下图(a)示意该建筑不同季节的镜面反射情况,下图(b)为镜面反射到室内天花板上的太阳光影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月20日11—13时期间,通过镜面反射到室内天花板上的太阳光影( )
A.自西向东移动,先靠近后远离窗户 B.自西向东移动,先远离后靠近窗户
C.自东向西移动,先靠近后远离窗户 D.自东向西移动,先远离后靠近窗户
6.为更好地发挥镜面遮阳作用,该建筑夏至日镜面安装方式最可能是( )
A. B.
C. D.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8.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读某学生画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1)和在喜马拉雅山脉某处发现的鹦鹉螺化石照片(图2),完成下列小题。
9.若丙为岩浆,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变质岩,乙为岩浆岩 B.②表示变质作用
C.⑦表示熔化,⑧表示冷凝作用 D.④表示外力作用,⑧表示变质作用
10.照片中含化石的岩石按成因属于(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花岗岩
11.读“某学生画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含有化石的岩石属于( )
A.沉积岩 B.喷出型岩浆岩 C.侵入型岩浆岩 D.变质岩
和田玉形成于地下,有片理和块状构造。按其产出环境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和戈壁料。其中,山流水料是指经自然风化、泥石流或雨水冲刷后形成的次原生矿玉料,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玉龙喀什河因盛产和田玉而得名,每年洪水退后,都会吸引众多掘玉人。下图为玉龙喀什河流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地表的和田玉原石为( )
A. 沉积岩 B. 侵入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13.山流水料多见于(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14.一年之中,和田县聚集掘玉人最多的时间是( )
A. 1-2月 B. 4-5月 C. 9-10月 D. 11-12月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16.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完成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后,进行了一次以“探究日影变化规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9月23日,同学们在学校操场上垂直竖立了一根直杆(高1m),并在杆影顶端移动线路上,均匀摆放了8颗小鹅卵石,并将两次的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如图,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其中12:28时观测杆影是当天最短,影子长度为0.43m。(可能用到的数据:tan23.5°≈0.43,tan66.5°≈2.30)
(1)为保证活动的科学性,观测前需要确定正北方位。请帮他们找出两个可行性方法。
(2)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3)根据同学们的观测数据,写出该校的经纬度坐标和影子指向M鹅卵石时的北京时间。
18.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________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________上。
(2)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绕日公转呈________方向,请在AB之间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
(3)地球公转到C位置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这时公转的速度较________。
19.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某些学校的高二年级同学开展“立竿见影”的研究学习活动。他们在当地时间10~14时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根1米长的竹竿的影子长度,并将其所得数据制成图1、图2为6月22日三个地区同学所提供的观测成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2)甲地的地理纬度是____,判断依据是____。
(3)乙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该地位于____(南或北)半球。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段,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发育,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九连山、武功山、九岭山、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一带。江西省地热资源按成因分类,大多属于隆起山地循环型水热系统,主要受控于周边的断裂构造,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下图为江西省温泉与地质简图。
(1)说明江西省山区温泉的形成过程。
(2)分析温泉水温差异的可能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天宫空间站在离地面400~450km的轨道上运行,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可知与地表赤道某点相比,天宫空间站角速度大、线速度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结合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和黄赤交角的关系可知,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图中显示空间站大约在40°N到40°S之间作回归运动,因此空间站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最接近4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1月20日11-13时期间,北京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东南-正南-西南,室内天花板上的太阳光影是镜面反射所致,因此其移动轨迹为自西向东,排除C、D,又因在11-13时期间,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太阳光线入射角度也是先变大后变小,反射角度也是先变大后变小,因此太阳光影表现为先靠近窗户后远离窗户,A正确,B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镜面通过将照射到墙面的太阳光线反射到天空的方式为建筑遮阳,因此镜面安装的角度必须能够反射夏至日的太阳光线至天空,即反射光线最少要与墙面平行,AB错误;北京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3.5°,镜面安装角度为向下倾斜10°时,镜面反射的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93.5°,达到为建筑遮阳的效果,综上所述,D的遮阳效果最好,C其次。故选D。
7.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变质作用,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高温、高压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故选:C。
8.答案:C
解析:A、②为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故不符合题意;B、③为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故不符合题意;C、④为冷却凝固,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故正确;D、⑤为变质作用,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D
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自岩浆始,到岩浆终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故A错误;丙表示岩浆,②表示冷却凝固作用,故B错误;⑦表示重熔再生,⑧表示变质作用,故C错误;④表示外力作用,⑧表示变质作用,D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沉积岩的特点是含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含有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因此C正确,故选C。
11.答案:A
解析: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地球生物被迅速埋藏于地下,经过亿万年的演变,生物硬体部才被保存下来,再通过钙化、碳化、硅化、矿化而形成化石,因此化石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形成,含有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A符合题意;岩石的变质作用往往需要矿物重组,原有的化石容易被破坏,因此变质岩一般不含有化石,排除D;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均由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不含有化石,排除BC。故选A。
12.答案: C
解析:A项,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故A错误:B项,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后形成,不具有片理构造。故B错误;C项,由材料可知,和田玉原石形成于地下有片理和块状构造,符合变质岩的特点。故C正确;D项,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的,不具有片理构造。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B
解析:A项,由图知处为山区,附近无河流流经卡y7B项,由材料”山流水料是指经自然风化,泥石流或雨水冲刷后形成的次原生矿玉料,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可知,山流水料应分布于河流上游,经过一定的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②位于河流上游山区,符合山流水料的形成条件。故B正确;C项,依据材料,山流水料块度较大,应分布于河流上游,而国处位于河流下游。故C错误;D项,④处位于沙漠,没有形成山流水料的条件。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C
解析:A、D项,玉石是经流水搬运来的,11月到次年2月河流断流,河槽中玉石很少,不会吸引掘玉人来和田县聚集。故A、D错误:B项,4-5月玉龙喀什河有高山冰雪和积雪融水补给,河流量大。故B错误;C项,玉龙喀什河为高山冰雪和积雪融水补给,春夏季节为洪水期。依据材料洪水退后为掘玉期,因此每年9-10月,众多掘玉人聚集和田县,等待洪水退却。故C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D
解析: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晩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7.答案:(1)利用北极星;利用指南针;利用手机 APP 定位等。
(2)赤道(0°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113,23.5°N);14:56。
解析:(1)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可以利用北极星确定正北方位,或者利用指南针、手机APP定位等来确定正北方位。
(2)由材料可知,学生在9月23日进行“探究日影变化规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根据所学知识,9月23日处在北半球的秋分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根据所学知识,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影长最短,即当地地方时12:00 时影长最短,由材料可知,该地是在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12:28时观测杆影是当天最短,由此可知,该地在 1209E的西侧,且相差了28分钟,即经度相差了7,进而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 113°E;由上题可知,观测日期在北半球秋分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由材料可知,杆长 1m,正午时杆影为0.43m,根据所学知识,tan(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杆长/杆影=1m/0.43m~2.30.由材料tan66.5°~2.30可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可得该地纬度为23.59N,综上所述,该地的经纬度为(1139E23.5°N)。由图可知,两测观测时间 10:00 和 12:28之间经过三颗鹅卵石,花费了2小时28分,图中杆影从12:28开始到M鹅卵石也经过了三颗鹅卵石,由材料可知,杆影通过每个鹅卵石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从12:28开始到M鹅卵石也花费了2小时28分,进而得出影子指向M鹅卵石时的北京时间为14:56。
18.答案:(1)正圆; 焦点; (2)逆时针;图略。(3)7月初; 慢
19.答案:(1)C
(2)23°26'N;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影长为0。
(3)45°;南
解析:(1)读甲、乙、丙杆影长度、朝向可以看出,甲、丙两地影子朝北,位于北半球,乙地影子朝南,位于南半球。并且该日6月22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日影为零,可以判断,甲地纬度位置低于丙地。乙地位于南半球,最大太阳高度为45°,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5°,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纬度位置为45°-23.5°-21.5°,因此甲乙、丙三地纬度位置最低的是乙地,其次为甲地,最大为丙地。故C正确,ABD错误。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此日是夏至日,6月22日,可以判断甲地的纬度位置是23.5°N。
(3)根据上题分析,此时6月22日,杆子与日影长度相等,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
20.答案:(1)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水沿断裂构造处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地下循环流动时吸收热量而温度逐渐升高;被加热后的地下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形成温泉。
(2)不同区域地球内部释放的地热多少不同,温度高低不同;同一地区断裂的深度不同,地下水循环流动的路径长短、历时长短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
解析:(1)由材料与图可知,江西省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段,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发育,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多断裂带分布,江西省地热资源按成因分类,大多属于隆起山地循环型水热系统,主要受控于周边的断裂构造,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江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加之地形影响,多地形雨,雨水沿断裂构造处下渗,形成地下水;由于地下岩浆活动较频繁,受地下熔岩加热影响,被加热后的地下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形成温泉。
(2)由材料与图可知,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九连山、武功山、九岭山、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一带,不同区域地球内部释放的地热多少不同,温度高低不同;图中有深断裂、大断裂与一般性断裂,由于同一地区断裂的深度不同,地下水循环流动的路径长短、历时长短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故而温度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