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0: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制作人:一蓑烟雨工作室
学习目标
1
2
3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材梳理,掌握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列举《辛丑条约》的内容。(时空史观、史料实证)
通过材料研读和比较探究能够辩证评价义和团运动;认识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理解《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了解八国联军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义和团和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义和团运动
壹·义和团运动
1.兴起:
义和团的性质:
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义和团为何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壹·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材料研读
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结合下面材料思考:义和团运动为什么能发展壮大起来?
壹·义和团运动
3.斗争方式:
义和团揭帖(节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毁坏车站和铁轨
砍断电线
张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
壹·义和团运动
4.口号:
“扶清”
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让群众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灭洋”
反帝国主义斗争意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盲目排外。
材料:(义和团)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从街上抓来一个长得像学生的人,搜搜包,如果发现里边有一张洋纸,那么那个人的脑袋就没了。有一支铅笔也不行,钢笔更不行……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表明了当时民族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局限性
具有迷信色彩
壹·义和团运动
5.清政府的态度:
剿灭——招抚——镇压
皇太后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拳乱纪闻》
义和团运动初期,山东冠县义和拳、平原县义和拳和清朝官兵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对义和团采取剿杀的政策。
态度变化: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变化原因: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概括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有什么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活动地区
1900年,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八国联军侵华
英、法、美、德、意、奥、日、俄
[口诀:“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战争会爆发吗?
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
奥匈帝国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目的: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1900年6月,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军2000多人,以“救护使臣”为名,在大沽口登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2.概况:
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
②义和团在廊坊抗敌,联军撤回到天津。
6月
③联军舰队攻陷天津大沽炮台。
6.17
④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⑤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
和东郊民巷使馆区。
6.21
7月
⑥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
天津失陷。
8月
⑦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⑧慈禧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
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过程: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
八国联军在北京实际公开抢劫了8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年多的大洗劫。
《永乐大典》307册,经史子集4.6万余册,国库藏书4.7万余本,宝物2000余件,镀金佛3000余尊等,被尽行劫毁。联军掠走库银达6000万两之多。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
美军抢劫的白银
法国抢来的耕牛
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内举行阅兵
侵略者坐在皇宫的龙椅上
八国联军的暴行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慈禧颁布的“绞杀义和团”的诏令
听命于联军的巡捕将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
清政府态度
剿灭
招抚
瓦德西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失败原因:
主观因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辛丑条约》的签订
叁·《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辛丑年)
2.签订国: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享年79岁。
李鸿章
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11国
叁·《辛丑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
叁·《辛丑条约》的签订
主要内容 影响 经济
政治
军事
外交
影响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担保;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
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清廷处于各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体现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但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叁·《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签定后,列强承认慈禧太后执政合法,慈禧携光绪皇帝回到北京。
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依靠清政府来挽救中国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课堂小结
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
目的:
抗击八国联军:
结果:
义和团运动
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
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性质:
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剿灭→招抚(利用)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维护和扩大侵略权益
廊坊阻击战
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天津保卫战
《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影响:
随堂训练
1.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重要内容,但由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下列哪一条约没有此类条款(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
A.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D
D
随堂训练
1.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经感叹: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他基于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4.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D
随堂训练
5.《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  )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
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6.“……涞水廊坊,沙场血溅,惨烈天津战。清廷欺骗,列强屠剿哀挽。往事感慨千端,无知愚昧,组织且松散。抗敌心坚盲对外,迷信难来胜战……”材料反映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萍浏醴起义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