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3 09:48:17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嫦娥五号”是我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拟于从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带上约2kg的月壤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脱离地球,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属于天体
C.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D.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2.“嫦娥五号”探月往返的宇宙空间,不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3.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和臭氧层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③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B
2.D
3.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位于大气层中,不是天体,A项错误。脱离地球,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B项正确。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停留在月球上,属于月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C项错误。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属于地球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嫦娥五号”探月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间,属于地月系,地月系隶属于太阳系,太阳系隶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ABC正确,D项错误。故答案为:D。
3.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地表温度太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别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地球温度适宜,③④正确,C项正确。臭氧层的作用是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使生物免受有害紫外线危害,保护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与地球温度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2020年9月25日晚,天空上演了木星、土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中的天文景观,称之为“双星伴月”,如下图所示,左侧为土星,右侧为木星,中间是月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月球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 B.均属固态星球
C.公转轨道完全在一平面上 D.公转方向相同
5.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公转速度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表面无大气层
【答案】4.D
5.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解析】【点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月球的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4.A、土星和木星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它们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A错误;
B、木星表面属于气态,B错误;
C、木星是太阳系行星里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C错误;
D、土星和木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5.陨石与行星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少陨石对行星的影响。由于月球质量比地球小,月球表层没有大气,侵入月球的天体不能被焚毁,所以月球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D正确;与公转速度无关,A错误;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比地球距小行星带的距离忽近忽远,B错误;月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一样安全,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地形区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属于丰富地区的是(  )
A.四川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塔里木盆地
7.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 B.海拔高,降水多
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 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
【答案】6.C
7.D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的特点:1.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2.极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附近,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水汽较多阴雨天气较多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造成的。3.极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6.读图可知,四川盆地为贫乏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为较丰富区,柴达木盆地为丰富区。
故答案为:C。
7.青藏高原为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因此青藏高原紫外线比较强,有利于杀菌,病虫害较少;由于光照强烈,光合作用强,所以花比较鲜艳,D正确;青藏高原降水少,海拔高,热量不足,温差大对花开得鲜艳没有影响,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2019年7月,12岁的杰克逊赫普纳(JacksonHepner)和家人去俄亥俄州度假,杰克逊在河床玩耍时,无意在泥中发现一个奇怪、隆起的物体,后来证实是猛犸象牙齿。杰克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中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它是冰川世纪的一个庞然大物。猛犸象在约一万年前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猛犸象生活在(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 D.新生代
9.猛犸象灭绝的时期
A.气候开始变冷 B.三叶虫开始灭绝
C.恐龙大量繁殖 D.气候开始变暖
10.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是(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海洋迁徙
【答案】8.D
9.D
10.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上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根据动物的习性特点可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发生的变化。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大型哺乳动物发展,出现人类,以及出现数次的冰期交替。
8.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说明猛犸象生活在新生代,D正确;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古生代早期、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均位于新生代之前,ABC错误。
故答案为:D。
9.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说明猛犸象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冰期结束,气候转暖,D正确,A错误;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灭绝,而猛犸象灭绝的时期是新生代,B错误;恐龙大量繁殖在新生代之前的古生代,而不是新生代,C错误。
故答案为:D。
10.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猛犸象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因此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为了寻找寒冷的生存环境,猛犸象向着高纬地区迁徙,A正确,B错误;向内陆迁徙降水减少而不是气候寒冷,故不会向内陆迁徙,C错误;猛玛象始终生存在陆地上,故不会向海洋迁徙,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据美国今日宇宙网站报道:科学家预计2013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如果2012~201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下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
A.2035~2036年 B.2023~2024年
C.2015~2016年 D.2020~2021年
12.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GPS将受到干扰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周期或称为太阳磁活动周期,是太阳黑子数及其他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大约11年为一个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2012~201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由此向后推11年,则下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2023~2024年。
故答案为:B。
12.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向两极地区运动,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①错误;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地球磁针可能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③正确;我国北方位于北极圈以南,不会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现象与黄赤交角和地球公转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④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读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13.D
14.B
15.C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13.恐龙主要在中生代时期活动,在古生代之后出现,古生代地层中不可能存在,①错误;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大量繁殖,②错误;鱼类在古生代中期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地层中可见其大量化石,③正确;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主要活动在元古宙和古生代早期,在古生代化石中也可看见三叶虫化石,④正确。
故答案为:D。
14.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图中①含有恐龙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②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煤层,③含有鱼类化石,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④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般情况下,底层的岩层先形成,上层的岩层后形成,因此可以推测,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5.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被掩埋之后,由太阳能转化而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我国的钻探深度不断的加深。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17.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可以(  )
A.直接观测地幔的物质组成 B.判断地核的物质组成
C.揭示整个地球内部构造 D.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答案】16.A
17.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6.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位于地下33km处,其上为地壳,其下为地幔,材料显示该转井深8588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正确;其深度未抵达莫霍界面,没有到地幔,BD错误;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的底部,该深度未到达地幔,所以未穿透岩石圈,C错误。
故答案为:A。
17.材料“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说明科学钻探深度为8588米,而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显然钻井位于地壳内,不能直接观测地幔的物质组成,不能判断地核的物质组成,A错误;B错误;也只能了解地壳的部分构造,不能揭示整个地球内部构造,C错误;某些地震的震源可能位于地壳,因此能够监测某些地震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主要河流及地壳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9.根据地壳厚度及图中下关信息判断,图示M、N闭合曲线内两地区的地形可能分别是(  )
A.谷地、山地 B.山地、谷地 C.谷地、谷地 D.山地、平原
【答案】18.C
1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一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8.图中显示,图示地区东部边缘地壳厚度低于34千米,向西大致递增到50千米以上,通过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出,地壳厚度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C正确;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不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由南向北逐渐增加,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9.M处外围等值线为42千米,根据“大于大的或者小于小的”,则M处的数值低于42千米,形成一个低值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低,地壳厚度越薄,由此判断M为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的盆地或谷底,BD错误;N处外围等值线为38千米,根据“大于大的或者小于小的”,该等值线外围数值小于38千米,则N处的数值高于38千米,形成一个高值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由此判断N为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的山地,A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下表为北半球年太阳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纬度 64°N 50°N 40°N 30°N 20°N 0°N
可能总辐射量(W/m2) 139.3 169. 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量(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20.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1.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和有效总辐射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B.阴雨天气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C.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线多,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D.大气透明度高,吸收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答案】20.A
21.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长短。
20.从图中可以看出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纬度。
故答案为:A。
21.赤道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B正确,AD错误;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线多,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C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温室大棚(左图)是利用透明覆盖材料和环境控制设备,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右图),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一种特殊设施。我国农民会依据时节和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在大棚表面再覆盖可伸缩的遮阳网,对小气候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室外相比,透明的温室大棚内(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23.推测温室大棚使用遮阳网的主要时段在(  )
A.冬季正午 B.盛夏正午 C.春季清晨 D.秋季傍晚
【答案】22.C
23.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2.根据所学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与室外相比,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进入温室大棚,但是长波辐射不能穿过温室大棚到达棚外,所以与室外相比,透明的温室大棚内大气逆辐射③增强,使得温室内温度比室外高,故C正确;温室大棚会截留部分太阳辐射,所以①减弱,②增强,故AB错误;受温室大棚的阻隔,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即④增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3.温室大棚内温度比室外高,到了高温时间,温室内温度过高,不利于蔬菜的生长,所以推测温室大棚使用遮阳网的主要时段在温度较高的盛夏正午。
故答案为:B。
24.(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判断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龙卷风相逢,说明相逢于对流层,故答案为:A。(2)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应该逐渐上升,B正确。
【点评】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2019年10月11日凌晨0时16分左右,一颗疑似陨石的物体坠落在吉林松原地区,发出极其耀眼的火光。专家表示,此次疑似陨石坠落现象为火流星现象,坠落的物体尚未找到。一般的流星在80-120千米的高空就燃烧尽,流星体质量较大,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而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一般流星现象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6.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27.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该层(  )
A.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B.热量来源于地面
C.高中低纬厚度一样 D.适合高空飞行
【答案】25.C
26.D
2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的厚度是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对流层内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和在垂直方向上的递减,是造成对流运动的两个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25.由材料可知,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千米的高空,从地球大气垂直分布看,对流层平均厚度在12千米,平流层顶一般在50—55千米高度,以上为高层大气,地球大气最上界一般在2000~3000千米,所以流星现象一般发生在高层大气,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大气圈能够减轻宇亩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多数会燃烧烬,D正确;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但材料没有体现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作用,A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成分,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大气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的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27.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为平流层,A错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直接热量来源于地面,B正确;对流层低纬度地区可达17~18km,高纬度地区仅8~9 km,C错误;适合高空飞行的是平流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地表反照率是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之比,反映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表能量收支的重要因子,主要受地表粗糙程度、土壤含水量以及太阳高度角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气象站站点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该站点夏季地表反照率最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土壤含水量低
C.太阳辐射量大 D.太阳高度角小
29.地表反照率降低能够(  )
A.增加太阳辐射 B.降低大气辐射
C.降低大气逆辐射 D.增加地面辐射
【答案】28.A
29.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反射率:雪>冰>裸地>草地>水域;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光线与地面的角度:纬度、坡度、坡向;②削弱程度:大气厚度/密度、天气状况、大气洁净度、山地、树叶、积雪、建筑等。
28.A、考查影响地表反照率的因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高,地表粗糙,反射表面越粗糙反射能力越弱,A正确;
B、土壤含水量降低,反照率增加,故B错误;
C、反射率与辐射量无直接关系,反射量才与辐射量有关,故C错误;
D、太阳高度角决定辐射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9.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分析,地表反照率降低,则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则地面温度升高,则地面释放出的辐射增强,D正确。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错误;地表反照率下降,使得地面温度增加,使得地面辐射增加,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进而使得大气辐射增多,大气的逆辐射也增多,即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0.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②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①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所致
31.由图甲推断,图乙中环流模式出现时间为(  )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日18时
C.16时~次日8时 D.0时~次日12时
【答案】30.B
31.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在滨海地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由于海陆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白天,陆面增热比海面快,故在近地层产生由海面吹向陆面的向岸风,称为“海风”。夜间,陆面冷却比海面快,出现由陆面吹向海面的离岸风,称为“陆风”。
30.根据海陆热力差异可知,海洋比热容大,气温变化缓慢,昼夜温差小;陆地比热容小,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曲线②昼夜温差小,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①昼夜温差大,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海洋②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陆地①最高气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1.图乙中为海风,陆地是上升气流、气温应该高,海洋是下沉气流、气温应该低。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的时间约为8时—当日18时,B正确;其余时间海洋气温高于陆地,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读“某年11月9日6时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2.与甲地相比,乙地(  )
A.气压较低 B.风力较小 C.气温较低 D.气流上升
33.甲地此时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答案】32.B
33.A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压线是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气象观测中,观测到的海平面气压值被填写在海平面高度的地图上。通过将具有相同气压值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等压线。等压线在平面图上的分布形态可以展示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等压线图对于气象预报非常重要。通过观察等压线的形状、间距和分布,可以推测出气压的变化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等压线图常常与其他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等)的图表一同绘制,以提供更全面的气象信息。
32.从图中等压线可以看出,甲地气压为1025hPa,乙地气压为1027.5hPa;与甲地相比,乙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纬度低,气温较高;乙位于高压脊附近,气流下沉。
故答案为:B。
33.甲地西北方向为高压中心,再根据其等压线特征,利用地转偏向力原理可以判断位于北半球的甲地,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偏北风。
故答案为:A。
34.(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读我国某年12月13日8时到12月15日8时寒潮蓝色预警天气实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图中内蒙古自治区A附近大气的受力状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36.此次天气现象会(  )
A.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 B.利于海上船只航行
C.带给北方狂风暴雨 D.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答案】35.B
36.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冷锋
【解析】【点评】利用风矢表示风,风向杆表示风向,无风羽的一端位于站圈,有风羽(或风三角)的一端指向风的来向。风羽,分别用长划线和短划线或者与风三角组合的方式表示风速的大小,垂直于风向杆末端顺时针向一侧(北半球)。一条长划线表示4米/秒,一条短划线表示2米/秒(风三角表示20米/秒)。
35.据图可知,内蒙古附近盛行西北风,ACD错误;图中B选项为西北风,B正确。
故答案为:B。
36.A、寒潮不会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A错误;
B、据图可知,寒潮带来大风,不利于海上船只航行,B错误;
C、此时为冬季,寒潮可能带给北方狂风、降雪,但是不会出现暴雨,C错误。
D、寒潮的发生,会使虫卵难以越冬,减少次年病虫害发生概率,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北川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半干旱区,蒸发(腾)总量较大。20世纪80年代至今,流域内年降水量相对平稳,大规模人工造林使流域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在无其他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流域年蒸发(腾)总量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该流域(  )
A.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大 B.土壤含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快 D.地下水水位下降
38.大规模造林后,该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植被(  )
①遮阳降温②减小风速③吸尘固沙④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7.B
38.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3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地表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加强,使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慢,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小,AC错误;植被阻滞作用下,地表径流速度减慢,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多,地下水水位上升,B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3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造林后,树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林下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①正确;大规模造林后,植被覆盖度增加,林木起到削减风速的作用,减小风速,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②正确;流域蒸发(腾)总量的变化与吸尘固沙作用关系不大,③错误;森林植被保持水土,会使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水分蒸发应该增加,因此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与保持水土无关,④错误。
故答案为:A。
39.(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是   。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图中郊区居民区、公园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依据。
(3)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从城市建设规划者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其他建议。
【答案】(1)①;自郊区吹向市区
(2)合理。造林位置应城郊热岛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加快城市空气的流通、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可以改善大气质量。
(3)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避免过度集中;增加城市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合理规划道路等改善城市内部通风效果,便于热量散失。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示意图可知,市中心人口密集,气温最高,③④曲线错误;居民区气温次高,公园和郊区绿地面积较大,所以气温最低,①图正确②图错误。所以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曲线①。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所以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2)城市“热岛效应”使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的污染物随着热力环流扩散到郊区,有可能被从郊区吹向城市的风带到城市,如果在其下沉气流之内,植树造林,可以净化流入城区的空气,使到达城市的空气质量提高。而该学生所说的造林位置位于城郊热岛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加快城市空气的流通、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可以改善大气质量。
(3)建筑物集中,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热量的散失,所以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避免过度集中;绿地、水域比热容大,增温慢,所以增加城市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等,改善城市内部通风效果,加强空气流动,便于热量散失。
【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40.(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假期间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们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
(3)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cm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
【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下垫面为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
(2)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此时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 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
(2) 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 时(或凌晨)前后,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甲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 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现象,即出现逆湿现象。
(3)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首先,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有效进一步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其次,当地气温干旱,砂石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水分下渗至土壤后,砂石覆盖表层削弱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效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砂石覆盖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证土壤肥力。
【点评】“逆湿”是指下湿上干的大气层结构,“逆湿”形成是平流作用的结果,沙漠戈壁边界层内较小的风速、弱不稳定层结及存在的下沉气流都有利于其近地层内逆湿的形成。而当两个下垫面附近湿度不一样,又有水平气流通过时,出现湿度大的气流流到湿度小的地方的情况,导致湿度小的地方下面湿度高、上面湿度低,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1 / 1广东省深圳市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嫦娥五号”是我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拟于从海南文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带上约2kg的月壤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脱离地球,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属于天体
C.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D.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2.“嫦娥五号”探月往返的宇宙空间,不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3.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球大气中具有紫外线和臭氧层②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③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2020年9月25日晚,天空上演了木星、土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中的天文景观,称之为“双星伴月”,如下图所示,左侧为土星,右侧为木星,中间是月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月球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 B.均属固态星球
C.公转轨道完全在一平面上 D.公转方向相同
5.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公转速度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表面无大气层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地形区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属于丰富地区的是(  )
A.四川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塔里木盆地
7.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 B.海拔高,降水多
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 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2019年7月,12岁的杰克逊赫普纳(JacksonHepner)和家人去俄亥俄州度假,杰克逊在河床玩耍时,无意在泥中发现一个奇怪、隆起的物体,后来证实是猛犸象牙齿。杰克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中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它是冰川世纪的一个庞然大物。猛犸象在约一万年前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猛犸象生活在(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 D.新生代
9.猛犸象灭绝的时期
A.气候开始变冷 B.三叶虫开始灭绝
C.恐龙大量繁殖 D.气候开始变暖
10.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是(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海洋迁徙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据美国今日宇宙网站报道:科学家预计2013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如果2012~201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下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
A.2035~2036年 B.2023~2024年
C.2015~2016年 D.2020~2021年
12.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GPS将受到干扰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读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我国的钻探深度不断的加深。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17.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可以(  )
A.直接观测地幔的物质组成 B.判断地核的物质组成
C.揭示整个地球内部构造 D.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主要河流及地壳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9.根据地壳厚度及图中下关信息判断,图示M、N闭合曲线内两地区的地形可能分别是(  )
A.谷地、山地 B.山地、谷地 C.谷地、谷地 D.山地、平原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下表为北半球年太阳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纬度 64°N 50°N 40°N 30°N 20°N 0°N
可能总辐射量(W/m2) 139.3 169. 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量(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20.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1.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和有效总辐射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B.阴雨天气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C.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线多,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D.大气透明度高,吸收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温室大棚(左图)是利用透明覆盖材料和环境控制设备,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右图),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一种特殊设施。我国农民会依据时节和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在大棚表面再覆盖可伸缩的遮阳网,对小气候进行微调,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室外相比,透明的温室大棚内(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23.推测温室大棚使用遮阳网的主要时段在(  )
A.冬季正午 B.盛夏正午 C.春季清晨 D.秋季傍晚
24.(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2019年10月11日凌晨0时16分左右,一颗疑似陨石的物体坠落在吉林松原地区,发出极其耀眼的火光。专家表示,此次疑似陨石坠落现象为火流星现象,坠落的物体尚未找到。一般的流星在80-120千米的高空就燃烧尽,流星体质量较大,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而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一般流星现象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6.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27.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该层(  )
A.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B.热量来源于地面
C.高中低纬厚度一样 D.适合高空飞行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地表反照率是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之比,反映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地表反照率是影响地表能量收支的重要因子,主要受地表粗糙程度、土壤含水量以及太阳高度角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气象站站点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该站点夏季地表反照率最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土壤含水量低
C.太阳辐射量大 D.太阳高度角小
29.地表反照率降低能够(  )
A.增加太阳辐射 B.降低大气辐射
C.降低大气逆辐射 D.增加地面辐射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0.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②
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曲线①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所致
31.由图甲推断,图乙中环流模式出现时间为(  )
A.18时~次日7时 B.8时~当日18时
C.16时~次日8时 D.0时~次日12时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读“某年11月9日6时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2.与甲地相比,乙地(  )
A.气压较低 B.风力较小 C.气温较低 D.气流上升
33.甲地此时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34.(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读我国某年12月13日8时到12月15日8时寒潮蓝色预警天气实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图中内蒙古自治区A附近大气的受力状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36.此次天气现象会(  )
A.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 B.利于海上船只航行
C.带给北方狂风暴雨 D.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北川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半干旱区,蒸发(腾)总量较大。20世纪80年代至今,流域内年降水量相对平稳,大规模人工造林使流域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在无其他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流域年蒸发(腾)总量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该流域(  )
A.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大 B.土壤含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快 D.地下水水位下降
38.大规模造林后,该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植被(  )
①遮阳降温②减小风速③吸尘固沙④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9.(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是   。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图中郊区居民区、公园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依据。
(3)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从城市建设规划者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其他建议。
40.(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假期间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们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
(3)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cm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位于大气层中,不是天体,A项错误。脱离地球,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B项正确。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停留在月球上,属于月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C项错误。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属于地球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嫦娥五号”探月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间,属于地月系,地月系隶属于太阳系,太阳系隶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ABC正确,D项错误。故答案为:D。
3.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地表温度太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别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地球温度适宜,③④正确,C项正确。臭氧层的作用是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使生物免受有害紫外线危害,保护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与地球温度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4.D
5.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解析】【点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月球的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4.A、土星和木星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它们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A错误;
B、木星表面属于气态,B错误;
C、木星是太阳系行星里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C错误;
D、土星和木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5.陨石与行星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少陨石对行星的影响。由于月球质量比地球小,月球表层没有大气,侵入月球的天体不能被焚毁,所以月球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D正确;与公转速度无关,A错误;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比地球距小行星带的距离忽近忽远,B错误;月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一样安全,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6.C
7.D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的特点:1.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2.极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附近,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水汽较多阴雨天气较多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造成的。3.极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6.读图可知,四川盆地为贫乏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为较丰富区,柴达木盆地为丰富区。
故答案为:C。
7.青藏高原为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因此青藏高原紫外线比较强,有利于杀菌,病虫害较少;由于光照强烈,光合作用强,所以花比较鲜艳,D正确;青藏高原降水少,海拔高,热量不足,温差大对花开得鲜艳没有影响,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8.D
9.D
10.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上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根据动物的习性特点可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发生的变化。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大型哺乳动物发展,出现人类,以及出现数次的冰期交替。
8.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说明猛犸象生活在新生代,D正确;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古生代早期、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均位于新生代之前,ABC错误。
故答案为:D。
9.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说明猛犸象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冰期结束,气候转暖,D正确,A错误;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灭绝,而猛犸象灭绝的时期是新生代,B错误;恐龙大量繁殖在新生代之前的古生代,而不是新生代,C错误。
故答案为:D。
10.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猛犸象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因此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为了寻找寒冷的生存环境,猛犸象向着高纬地区迁徙,A正确,B错误;向内陆迁徙降水减少而不是气候寒冷,故不会向内陆迁徙,C错误;猛玛象始终生存在陆地上,故不会向海洋迁徙,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周期或称为太阳磁活动周期,是太阳黑子数及其他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大约11年为一个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2012~201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由此向后推11年,则下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2023~2024年。
故答案为:B。
12.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向两极地区运动,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①错误;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地球磁针可能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③正确;我国北方位于北极圈以南,不会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现象与黄赤交角和地球公转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④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3.D
14.B
15.C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13.恐龙主要在中生代时期活动,在古生代之后出现,古生代地层中不可能存在,①错误;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大量繁殖,②错误;鱼类在古生代中期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地层中可见其大量化石,③正确;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主要活动在元古宙和古生代早期,在古生代化石中也可看见三叶虫化石,④正确。
故答案为:D。
14.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图中①含有恐龙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②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煤层,③含有鱼类化石,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④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般情况下,底层的岩层先形成,上层的岩层后形成,因此可以推测,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一爬行动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5.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被掩埋之后,由太阳能转化而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故答案为:C。
【答案】16.A
17.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6.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位于地下33km处,其上为地壳,其下为地幔,材料显示该转井深8588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正确;其深度未抵达莫霍界面,没有到地幔,BD错误;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的底部,该深度未到达地幔,所以未穿透岩石圈,C错误。
故答案为:A。
17.材料“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说明科学钻探深度为8588米,而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显然钻井位于地壳内,不能直接观测地幔的物质组成,不能判断地核的物质组成,A错误;B错误;也只能了解地壳的部分构造,不能揭示整个地球内部构造,C错误;某些地震的震源可能位于地壳,因此能够监测某些地震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8.C
19.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一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8.图中显示,图示地区东部边缘地壳厚度低于34千米,向西大致递增到50千米以上,通过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出,地壳厚度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C正确;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不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由南向北逐渐增加,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9.M处外围等值线为42千米,根据“大于大的或者小于小的”,则M处的数值低于42千米,形成一个低值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低,地壳厚度越薄,由此判断M为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的盆地或谷底,BD错误;N处外围等值线为38千米,根据“大于大的或者小于小的”,该等值线外围数值小于38千米,则N处的数值高于38千米,形成一个高值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由此判断N为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的山地,A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0.A
21.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长短。
20.从图中可以看出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纬度。
故答案为:A。
21.赤道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B正确,AD错误;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线多,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C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2.C
23.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2.根据所学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与室外相比,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进入温室大棚,但是长波辐射不能穿过温室大棚到达棚外,所以与室外相比,透明的温室大棚内大气逆辐射③增强,使得温室内温度比室外高,故C正确;温室大棚会截留部分太阳辐射,所以①减弱,②增强,故AB错误;受温室大棚的阻隔,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即④增强,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3.温室大棚内温度比室外高,到了高温时间,温室内温度过高,不利于蔬菜的生长,所以推测温室大棚使用遮阳网的主要时段在温度较高的盛夏正午。
故答案为:B。
24.【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判断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龙卷风相逢,说明相逢于对流层,故答案为:A。(2)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应该逐渐上升,B正确。
【点评】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答案】25.C
26.D
2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的厚度是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对流层内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和在垂直方向上的递减,是造成对流运动的两个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25.由材料可知,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千米的高空,从地球大气垂直分布看,对流层平均厚度在12千米,平流层顶一般在50—55千米高度,以上为高层大气,地球大气最上界一般在2000~3000千米,所以流星现象一般发生在高层大气,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大气圈能够减轻宇亩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多数会燃烧烬,D正确;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但材料没有体现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作用,A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成分,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大气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的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27.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为平流层,A错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直接热量来源于地面,B正确;对流层低纬度地区可达17~18km,高纬度地区仅8~9 km,C错误;适合高空飞行的是平流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8.A
29.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反射率:雪>冰>裸地>草地>水域;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光线与地面的角度:纬度、坡度、坡向;②削弱程度:大气厚度/密度、天气状况、大气洁净度、山地、树叶、积雪、建筑等。
28.A、考查影响地表反照率的因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高,地表粗糙,反射表面越粗糙反射能力越弱,A正确;
B、土壤含水量降低,反照率增加,故B错误;
C、反射率与辐射量无直接关系,反射量才与辐射量有关,故C错误;
D、太阳高度角决定辐射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9.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分析,地表反照率降低,则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则地面温度升高,则地面释放出的辐射增强,D正确。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错误;地表反照率下降,使得地面温度增加,使得地面辐射增加,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进而使得大气辐射增多,大气的逆辐射也增多,即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30.B
31.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在滨海地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由于海陆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白天,陆面增热比海面快,故在近地层产生由海面吹向陆面的向岸风,称为“海风”。夜间,陆面冷却比海面快,出现由陆面吹向海面的离岸风,称为“陆风”。
30.根据海陆热力差异可知,海洋比热容大,气温变化缓慢,昼夜温差小;陆地比热容小,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曲线②昼夜温差小,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①昼夜温差大,表示的是陆地气温。海洋②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陆地①最高气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1.图乙中为海风,陆地是上升气流、气温应该高,海洋是下沉气流、气温应该低。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的时间约为8时—当日18时,B正确;其余时间海洋气温高于陆地,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2.B
33.A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压线是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气象观测中,观测到的海平面气压值被填写在海平面高度的地图上。通过将具有相同气压值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等压线。等压线在平面图上的分布形态可以展示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等压线图对于气象预报非常重要。通过观察等压线的形状、间距和分布,可以推测出气压的变化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等压线图常常与其他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等)的图表一同绘制,以提供更全面的气象信息。
32.从图中等压线可以看出,甲地气压为1025hPa,乙地气压为1027.5hPa;与甲地相比,乙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纬度低,气温较高;乙位于高压脊附近,气流下沉。
故答案为:B。
33.甲地西北方向为高压中心,再根据其等压线特征,利用地转偏向力原理可以判断位于北半球的甲地,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偏北风。
故答案为:A。
34.【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答案】35.B
36.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冷锋
【解析】【点评】利用风矢表示风,风向杆表示风向,无风羽的一端位于站圈,有风羽(或风三角)的一端指向风的来向。风羽,分别用长划线和短划线或者与风三角组合的方式表示风速的大小,垂直于风向杆末端顺时针向一侧(北半球)。一条长划线表示4米/秒,一条短划线表示2米/秒(风三角表示20米/秒)。
35.据图可知,内蒙古附近盛行西北风,ACD错误;图中B选项为西北风,B正确。
故答案为:B。
36.A、寒潮不会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A错误;
B、据图可知,寒潮带来大风,不利于海上船只航行,B错误;
C、此时为冬季,寒潮可能带给北方狂风、降雪,但是不会出现暴雨,C错误。
D、寒潮的发生,会使虫卵难以越冬,减少次年病虫害发生概率,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37.B
38.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3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地表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加强,使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慢,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小,AC错误;植被阻滞作用下,地表径流速度减慢,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多,地下水水位上升,B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3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造林后,树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林下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①正确;大规模造林后,植被覆盖度增加,林木起到削减风速的作用,减小风速,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②正确;流域蒸发(腾)总量的变化与吸尘固沙作用关系不大,③错误;森林植被保持水土,会使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水分蒸发应该增加,因此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与保持水土无关,④错误。
故答案为:A。
39.【答案】(1)①;自郊区吹向市区
(2)合理。造林位置应城郊热岛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加快城市空气的流通、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可以改善大气质量。
(3)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避免过度集中;增加城市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合理规划道路等改善城市内部通风效果,便于热量散失。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示意图可知,市中心人口密集,气温最高,③④曲线错误;居民区气温次高,公园和郊区绿地面积较大,所以气温最低,①图正确②图错误。所以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曲线①。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所以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2)城市“热岛效应”使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的污染物随着热力环流扩散到郊区,有可能被从郊区吹向城市的风带到城市,如果在其下沉气流之内,植树造林,可以净化流入城区的空气,使到达城市的空气质量提高。而该学生所说的造林位置位于城郊热岛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加快城市空气的流通、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可以改善大气质量。
(3)建筑物集中,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热量的散失,所以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避免过度集中;绿地、水域比热容大,增温慢,所以增加城市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等,改善城市内部通风效果,加强空气流动,便于热量散失。
【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40.【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下垫面为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
(2)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此时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 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即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温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得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大。
(2) 根据材料信息: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可知逆湿是指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读图可知,大致在1~6 时(或凌晨)前后,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读图甲可知,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相对较多,在1~6 时(或凌晨)前后,气温低,水汽凝结在地表,加之此时土壤蒸发少,从而出现表层土壤湿度大的现象,即出现逆湿现象。
(3)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首先,砂石的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有效进一步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其次,当地气温干旱,砂石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水分下渗至土壤后,砂石覆盖表层削弱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效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最后,当地多大风,风蚀作用较强,砂石覆盖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表土的侵蚀,保证土壤肥力。
【点评】“逆湿”是指下湿上干的大气层结构,“逆湿”形成是平流作用的结果,沙漠戈壁边界层内较小的风速、弱不稳定层结及存在的下沉气流都有利于其近地层内逆湿的形成。而当两个下垫面附近湿度不一样,又有水平气流通过时,出现湿度大的气流流到湿度小的地方的情况,导致湿度小的地方下面湿度高、上面湿度低,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