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请用正楷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下面的词语。
见微知著
[ERRORIMAGE:http://static.21cnjy.com/matts/matt-4.svg]
【答案】见微知著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使用正楷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见微知著”这一词语。正楷字,又称楷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字形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是学习和书写汉字的基础。在田字格中书写时,需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结构比例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确保整体美观、规范。
解题过程如下:
观察田字格:首先,观察田字格的大小和布局,确定每个字在格子中的位置。
分析字形结构:“见”字为独体字,注意撇和竖弯钩的书写;“微”字为左中右结构,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和间距;“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矢”字旁要写得略窄,右部“口”字要居中且大小适中;“著”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艹”字头要写得扁平,下部的“者”字要写得紧凑且稳定。
书写笔画: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一笔一划地书写每个字。注意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保持笔画的流畅和力度。
调整间距:书写完每个字后,观察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是否均匀,适当调整以确保整体美观。
故答案为: 见微知著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即正楷字的书写能力。通过本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汉字字形结构的理解、笔画顺序的掌握以及书写规范性的程度。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细心观察、认真书写,注意每个字的细节处理,如笔画的起收、结构的比例等。此外,本题还提醒学生要注重平时的书写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具有重要意义。
2.(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藏(cáng) 附和(hè) 屏住呼吸(píng)
B.弓缴(zhuó) 散步(sàn) 悄然无声(qiǎo)
C.刹那间(chà) 憎恨(zèng) 狂风暴雨(bào)
D.摆摊(tān) 挪移(luó) 截然不同(jié)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A项中,“隐藏(cáng)”和“附和(hè)”的读音都是正确的,但“屏住呼吸(píng)”的读音有误,应为“bǐng”,表示抑制住呼吸,因此A项错误。
B项中,“弓缴(zhuó)”“散步(sàn)”和“悄然无声(qiǎo)”的读音均正确,符合汉字的标准读音,因此B项正确。
C项中,“刹那间(chà)”和“狂风暴雨(bào)”的读音是正确的,但“憎恨(zèng)”的读音有误,应为“zēng”,表示厌恶痛恨,因此C项错误。
D项中,“摆摊(tān)”和“截然不同(jié)”的读音是正确的,但“挪移(luó)”的读音有误,应为“nuó”,表示移动位置,因此D项错误。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比对每个选项中的汉字读音,我们可以确定B项是全部正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读音的掌握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记忆和理解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特别是要注意多音字和易错字的读音。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采用逐一比对的方法,将每个选项中的汉字读音与标准读音进行比对,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此外,平时的学习中也应注重汉字读音的积累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汉字读音水平。
3.(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游手好闲 落荒而逃 鱼贯而入 满不在乎
B.天崖海角 闻所未闻 与世隔绝 诚心诚意
C.欣喜若狂 见微知著 衣衫褴褛 若无其是
D.万不得已 不可思议 焉知非福 司空见贯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
选项A,游手好闲、落荒而逃、鱼贯而入、满不在乎,这四个词语的字形均正确,无误写或错别字,因此A项正确。
选项B,"天崖海角"中的"崖"字错误,应为"涯"。"涯"指水边,泛指边际,而"崖"指山崖,两者意义不同。此处应指边际,故应为"天涯海角",B项错误。
选项C,"若无其是"中的"是"字错误,应为"事"。"若无其事"意指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而"是"字并无此意,故C项错误。
选项D,"司空见贯"中的"贯"字错误,应为"惯"。"司空见惯"意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而"贯"字并无此意,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排查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字形,我们可以确定A项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每个词语的正确字形,注意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同时,也需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以便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此外,平时的学习中应注重积累,多查字典,以提高自己的汉字字形辨析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可采用逐一排查法,对每个选项进行仔细比对,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4.(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善”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伯牙善鼓琴 B.锺子期善听
C.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善”字一词多义的理解。
选项A,“伯牙善鼓琴”中的“善”,意为擅长、善于,表示伯牙擅长弹琴。
选项B,“锺子期善听”中的“善”,同样意为擅长、善于,表示锺子期擅长听音乐。
选项C,“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的“善”,是表示赞叹的词语,意为好啊,与A、B两项中的“善”意思不同。在这里,它并不是指擅长或善于,而是对前面所描述的音乐的赞美。
选项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意为擅长、善于,表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四个选项中“善”字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只有C项中的“善”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它表示的是赞叹而非擅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同时,也需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便在解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其含义。此外,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还需要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进行记忆和理解,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5.(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将①②③④⑤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困难同行,____。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②③⑤①④ B.⑤②③①④ C.②⑤③①④ D.③①④②⑤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所给的句子内容,并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题目要求将五个句子填入到“人生总是与困难同行”的后续,以形成一个逻辑连贯、意义完整的语段。
①“在苦难中奋起”:描述了一种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行动。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描述了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消极态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引出另一种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是积极面对困难后的可能结果。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描述了消极面对困难时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根据这些句子的内容和逻辑关系进行排序:
起始句“人生总是与困难同行”引出了困难这一话题,随后应接与困难面对态度相关的句子。
②句“有的人甘于沉沦”作为首句后的第一个转折,描述了面对困难的一种消极态度,符合逻辑。
接着,③句“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与②句形成对比,引出了另一种积极态度,使得语段更加完整和丰富。
然后,①句“在苦难中奋起”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积极态度的具体表现,即面对困难时的积极行动。
最后,④句“最终获得了成功”作为这种积极行动的结果,为整个语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⑤句“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作为消极态度的结果,应紧接在②句之后,但根据语段的整体逻辑和语气,我们更倾向于先描述积极态度及其结果,再简短提及消极态度及其结果,因此⑤句放在最后更为合适。但在此题的选项中,⑤句被巧妙地安排在了②句之后,与③句形成对比,这样的安排也符合逻辑,但并非最优解,因为它打断了积极态度的连续描述。然而,在给定选项中,我们必须选择最符合逻辑且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综上所述,答案C(②⑤③①④)是最合适的,因为它既符合了逻辑顺序,也符合了题目给定的选项范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排序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并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对比、因果等。同时,还需要注意语段的整体语气和风格,以确保排序后的句子能够形成一个连贯、意义完整的语段。此外,本题还考察了考生对选项的灵活处理能力,即在给定选项中找出最符合逻辑和题目要求的答案。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某一方面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整体语境的连贯性。拓展迁移方面,此类题目可以训练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6.(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永远忘不了那些过去的往事。
B.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D.在老师的教育下,他端正了学习态度。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
A项中,“我永远忘不了那些过去的往事”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那些”与“往”都表示过去的意思,两者同时使用造成了语意上的冗余。因此,A项错误。
B项中,“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逻辑错误。句子中的“是否”表示两种情况,而“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只对应了一种情况,即认真听讲。这种表述方式造成了逻辑上的不严谨。因此,B项错误。
C项中,“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存在主宾搭配不当的问题。句子的主语是“我国人口”,而宾语是“国家”,人口不能是国家,这种搭配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C项错误。
D项中,“在老师的教育下,他端正了学习态度”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没有语病。句子中的主语“他”、状语“在老师的教育下”以及谓语“端正了”和宾语“学习态度”都搭配得当,且语意明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识别并修改句子中的语病。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语意重复、两面对一面、主宾搭配不当等常见的语病类型,并通过逐一排查的方式找出正确的答案。此外,本题还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类似的语病问题。在拓展迁移方面,本题可以引导考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类型的语病辨析方法,如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等,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7.(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B.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C.“你过来,”名叫金百合的牛说:“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
D.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选项A,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破折号用于表示解释说明或声音的延长,这里“枣子必大了三四倍”后使用破折号,是对前面句子的进一步说明,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选项B,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句中“风筝、空竹、口琴等”列举了第三件事中可能购买的多种玩意儿,使用了顿号进行分隔,并在列举结束后使用了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未列举的玩意儿,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选项C,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在直接引用的句子中,当说话人在中间,而说话内容分布两边时,“说”字后面不能用冒号,而应该用逗号。此句中“你过来,”和“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是“名叫金百合的牛”说的内容,且“说”字在中间,所以“说”后应使用逗号而非冒号。
选项D,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句中“我想”后面的冒号用于引出所想的内容,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综上所述,答案是C项,因为它在直接引用的句子中错误地使用了冒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特别是引号与冒号、逗号的搭配使用。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结合标点符号的基本规则和语境进行判断。易错点在于直接引用句子中说话人与说话内容的标点符号搭配,需要特别注意。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和技巧,提高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8.(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D.思援/弓缴而射之。
【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正确判断。
选项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中,"孔雀是夫子家禽"是一个整体,表示“孔雀是您的家禽”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原句停顿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错误地将“孔雀”与“是夫子家禽”分开,改变了原句的意思,故A项错误。
选项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句话中,“日始出时”和“日中时”分别表示两个时间点,但“去人近”和“远也”是描述这两个时间点太阳与人的距离关系,应分别与前面的时间点相连,形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停顿。原句停顿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将“日中”与“时”分开,不符合文意,故B项错误。
选项C,"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句话中,“伯牙破琴绝弦”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终身不复鼓琴”是这一动作的结果或后续行为,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停顿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是正确的,既符合文意,也符合朗读的节奏感,故C项正确。
选项D,"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中,“援弓缴”是一个连贯的动作,表示拿起弓箭,“而射之”则是这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因此应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原句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将“援”与“弓缴”分开,不符合动作的连贯性,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判断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和语境,分析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动作连贯性,从而确定正确的停顿位置。易错点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对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感把握不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其他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等,以提高文言文朗读的整体水平。
9.(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辨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句)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C.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拟人句)
D.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比喻句)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A项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先提出问题“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然后紧接着给出答案“非然也。”(不是这样的。),自问自答,符合设问句的定义,所以A项判断正确。
B项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疑问形式表达了肯定的意思,即“这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符合反问句的特点,所以B项判断正确。
C项中,“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句话中的“小尾巴似的东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某个东西比作“小尾巴”,并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因为拟人通常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情感或思维,而这里并没有这样的描述,所以C项判断错误。
D项中,“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话中使用了“如”作为比喻词,将“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符合比喻句的定义,所以D项判断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是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特征,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设问句和反问句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需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同时,拟人句和比喻句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判断时需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特征,避免混淆。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的整体语境和表达意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偶等,以丰富自己的修辞手法知识。
10.(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请把下面几条赠言分别送给几种不同性格的同学。
A.心胸狭窄 B.缺乏自信 C.悲观 D.惰性较强
(1)送给 的同学: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往后的日子一帆风顺!
(2)送给 的同学: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3)送给 的同学: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4)送给 的同学: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驻我们心田。
【答案】(1)C
(2)D
(3)B
(4)A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赠言与人物性格匹配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每条赠言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和指向性,然后将其与给定的性格特征进行匹配,找出最合适的对应关系。
对于第一小题,赠言强调了生活的两面性和乐观面对的重要性,这明显是针对那些容易陷入悲观情绪的同学,因此选择C(悲观)作为答案。
对于第二小题,赠言通过对比花儿等待春天和燕子衔春归来的不同态度,鼓励人们要积极主动,不要被动等待。这符合惰性较强同学的特点,因此选择D(惰性较强)作为答案。
对于第三小题,赠言通过废铁变钢的过程,强调了经历痛苦和磨炼的重要性,这显然是针对那些缺乏自信,需要鼓励面对挑战的同学,因此选择B(缺乏自信)作为答案。
对于第四小题,赠言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这是针对那些心胸狭窄,难以包容他人的同学,因此选择A(心胸狭窄)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C;D;B;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与赠言匹配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每条赠言的含义和指向性,并将其与给定的性格特征进行匹配。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赠言中的积极意义和鼓励作用,这是解题时的重要参考。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将赠言与性格特征进行机械对应,而是要结合赠言的具体内容和语境进行理解。此外,还需要注意赠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的赠言可能适用于多种性格特征,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1.(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名句名篇积累。
(1)想象场景,将诗句补充完整。
①春来思乡时: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品尝鲈鱼时:君看一叶舟, 。
③虽年老但并不消极悲观时: ?门前流水尚能西! 。
(2)默写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 。
, 。
【答案】(1)春风又绿江南岸;出没风波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
【解析】【分析】对于第一小题,这是一道根据场景补充诗句的题目。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每个场景所蕴含的情感或主题,然后结合自己的诗词积累,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诗句。例如,“春来思乡时”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因为它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来临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样地,“品尝鲈鱼时”则让人想到范仲淹《江上渔者》中描述渔民艰辛生活的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而“虽年老但并不消极悲观时”则对应了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易错字:“岸”“休”
对于第二小题,这是一道默写题。解题时,需要准确记忆杨万里《稚子弄冰》的全文,并按照题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这首诗以儿童玩冰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在默写时,要注意诗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错别字或漏字的情况。易错字“稚”“ 钲 ”“ 磬 ”“作”
故答案为:(1)春风又绿江南岸;出没风波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和理解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诗词积累进行匹配或默写。同时,还需要注意诗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此外,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精髓,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古诗词,积累更多的诗词名句,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诗句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12.(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按要求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成陈述句)
(2)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仿照句子写一写)
这颜色比 ,比 。
(3)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就和你一起去河边钓鱼。”(改成转述句)
(4)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仿写拟人句)
【答案】(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七色的彩虹更绚烂;五彩的花儿更夺目
(3)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他就和我一起去河边钓鱼。
(4)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头。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造句式仿写;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1) 对于第一题,要求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的特点是语气强烈,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并带有反问词和问号。在转换时,需要去掉反问词和问号,并根据原句的意思调整语序和词语,使句子变为陈述语气。原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表达了“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的意思,因此转换后的句子为“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 第二题是仿写句子。原句通过比较的方式描述了声音的特点,即“比...要...些,比...要...些”。在仿写时,需要保持这种句式结构,并替换为新的内容。这里选择了“颜色”作为比较的对象,并分别用“七色的彩虹”和“五彩的花儿”来与未知的颜色进行比较,形成“这颜色比七色的彩虹更绚烂,比五彩的花儿更夺目”的仿写句子。
(3) 第三题是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转述句)。在转换时,需要注意人称和时态的变化。原句中“我”和“你”在转述句中分别变为“他”和“我”,同时去掉引号,将冒号改为逗号。因此,转换后的句子为“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他就和我一起去河边钓鱼”。
(4) 第四题是仿写拟人句。拟人句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原句“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中的“翩翩起舞”就是蝴蝶被赋予了人的动作。在仿写时,也需要找到一个非人的事物,并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情感。这里选择了“小草”作为对象,并赋予它“从土里探出了头”的动作,形成了拟人句“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头”。
故答案为:(1)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2)七色的彩虹更绚烂;五彩的花儿更夺目; (3) 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他就和我一起去河边钓鱼。(4) 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句子改写和仿写的能力。
(1)在改写反问句为陈述句时,需要注意去除反问的语气词,并改变句子的语气以表达明确的事实。
(2)在仿写句子时,需要保持原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描述。
(3)在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时,需要注意人称的变化以及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可能需要的调整。
(4)在仿写拟人句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并赋予它人的动作、情感或思维,以形成生动形象的句子。
此外,这些题目还考察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通过练习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3.(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六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班长,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请你参照示例,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例: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 ,能 。
【答案】明灯;照亮人生之路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宣传标语的创作能力。宣传标语需要简洁明了,富有创意和感染力,同时要与活动主题紧密相关。题目给出了一个示例:“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这个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比作钥匙,强调了书在开启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创作宣传标语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结合“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的活动主题。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书”相关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喻体,这里选择了“明灯”作为喻体,因为明灯通常象征着指引和照亮。然后,我们需要构思出这个喻体如何与活动主题相关联,即明灯如何与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产生联系。这里,我们联想到明灯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而阅读经典正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我们前行,传承着文化的精髓。
因此,我们得出了宣传标语:“书是明灯,能照亮人生之路。”这个标语既符合题目要求,又富有创意和感染力,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活动主题。
故答案为:明灯;照亮人生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了宣传标语的创作能力,这是一个既考察语言表达能力又考察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紧扣主题:宣传标语必须紧密围绕活动主题,不能偏离主题或与之无关。
简洁明了:宣传标语要简短有力,易于记忆和传播,避免冗长和复杂。
富有创意:宣传标语要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积极向上:宣传标语要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信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
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宣传标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本题的练习,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14.(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星期一上午,班主任对你说:“李明,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请你去邀请王校长来参加。”你会怎么跟王校长说呢?
【答案】王校长,您好!我是六年级(1)班的李明,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
【知识点】应用文;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在邀请他人参加活动时的礼貌用语和清晰表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邀请者(李明)、被邀请者(王校长)、活动名称(诗歌朗诵会)、活动时间和地点(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班级)。
其次,我们需要构思邀请的开场白,这里使用了“王校长,您好!”作为礼貌的称呼和问候,体现了对王校长的尊重。
接着,自我介绍是必要的,以便王校长知道是谁在邀请他,这里李明明确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六年级(1)班的李明”。
然后,清晰明了地说明活动内容和时间:“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这样王校长就能迅速了解活动的性质和具体时间。
最后,以询问的形式提出邀请:“想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这样既表达了邀请的意愿,又给了王校长选择的空间,显得非常礼貌和得体。
故答案为:王校长,您好!我是六年级(1)班的李明,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邀请他人参加活动的礼貌用语和表述技巧。
解题方法上,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如称呼、问候等,并清晰地表达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内容等。同时,还需要注意询问对方的意愿,以体现尊重和礼貌。
(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在“名著推荐会”上,张华介绍了这样一本书,请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疾恶如仇、机智勇敢,一路降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
【材料二】却说那妖精,原来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得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老公公。
15.材料一中的“他”是 ,出自吴承恩写的《 》。
16.材料二可能和这本书中的哪一个故事有关?( )
A.三打白骨精 B.三调芭蕉扇 C.大战红孩儿 D.四探无底洞
【答案】15.孙悟空;西游记
16.A
【知识点】《西游记》;《水浒传》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熟悉程度,包括人物形象的识别、故事情节的匹配等知识点。
(1)对于第一题,解题方法是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然后与已知的名著内容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答案。易错点在于可能忽略了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比对,导致答案错误。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游记》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故事情节,以增强对这部名著的整体理解。
(2)对于第二题,解题技巧在于将题目中的情节描述与名著中的具体故事进行细致对比,找出最符合的情节。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名著中的不同故事情节,导致选择错误。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西游记》中其他经典故事的情节和寓意,以加深对这部名著的理解和欣赏。
15.(1) 对于第一题,首先要从材料一中提取关键信息来识别“他”的身份。材料一描述了“他”的性格特点为“疾恶如仇、机智勇敢”,并提到他“一路降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些描述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高度吻合。因此,可以确定“他”指的是孙悟空。接着,由于这段描述出自一部古典名著,且提到了吴承恩,我们可以推断这部名著是《西游记》。
故答案为:孙悟空;西游记
16.对于第二题,我们需要将材料二中的情节与《西游记》中的各个故事进行对比。材料二中描述了妖精变身成老公公,并提到“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这明显是在描述孙悟空与妖精之间的斗争,且涉及到了“三打”的情节。在《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与此情节最为吻合,因为白骨精多次变化身形试图欺骗唐僧和孙悟空,而孙悟空则三次识破并试图打死她。因此,可以确定材料二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有关。
故答案为:A
17.(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上,有这样两道题,请填写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 )岁。
A.16 B.20 C.30 D.40
(2)最适合张贴下面这副对联的应该是( )家庭。
上联:满室芝兰皆秀色 下联:盈门桃李笑春风
A.教师 B.农民 C.机关干部 D.商人
【答案】(1)B
(2)A
【知识点】其他常识;对联;称谓
【解析】【分析】(1) 对于“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多少岁的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制度。在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这是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用于标志男子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根据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逐一审视选项:
A:16岁,这个年龄在古代中国并没有特定的称谓与之对应,且远未达到成人的标准,故排除。
B:20岁,正是古代中国男子行冠礼的年龄,符合“弱冠”的定义,故为正确答案。
C:30岁,在古代中国,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原则,与“弱冠”不符,故排除。
D:40岁,在古代中国,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对生活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同样与“弱冠”不符,故排除。
(2) 对于最适合张贴对联“满室芝兰皆秀色,盈门桃李笑春风”的家庭类型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对联的寓意。这副对联以“芝兰”和“桃李”为喻,分别代表高雅的品格和众多的学生或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芝兰”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桃李”则常用来比喻学生或弟子众多。接下来,我们逐一审视选项:
A:教师,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与对联中“盈门桃李”的意象高度吻合,故为正确答案。
B:农民,农民的主要工作是耕种土地,与对联中的“芝兰”、“桃李”等意象无直接关联,故排除。
C:机关干部,机关干部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服务,虽然也可能有下属或团队成员,但与“桃李满门”的意象相比,显得不够贴切,故排除。
D:商人,商人的主要工作是经营和贸易,与对联中的文化意象相去甚远,故排除。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龄称谓制度和文学意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 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记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制度来选出正确答案。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不同年龄的称谓,或者对“弱冠”的定义理解不够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年龄称谓的含义和由来,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2) 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对联的寓意和意象来匹配最适合的家庭类型。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对联中的文化意象,或者对“芝兰”、“桃李”等意象的理解不够深入。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文学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对比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甲】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死也不倒下(节选)
【乙】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18.阅读选段【甲】,完成练习。
①找出选段中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摘抄下来。
②“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句话中的“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19.阅读选段【乙】,完成练习。
①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特务与吉鸿昌的对比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②对题目“死也不倒下”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坐在椅子上死,可以不倒下。
B.他死也不愿倒下。
C.吉鸿昌临死也不向敌人屈服,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甲】着重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B.选段【乙】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C.这两个选段都表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视死如归、不惧牺牲的崇高品质。
【答案】18.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②忠于革命、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19.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吉鸿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C
20.B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描写;对比;神态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人物神态描写的识别和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直接描述人物神态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
(2)本题考查的是对比描写手法的作用和对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理解。解题时,需要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效果,并准确把握文章标题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识别文本中的表现手法,并深入理解其如何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同时,要注意避免对文本内容的片面或错误理解。
18.①对于第一小题,要求找出选段中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首先,我们要明确神态是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它通常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或态度。在选段【甲】中,描述父亲神态的句子是“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句话直接描绘了父亲在面临严峻形势时的神态,表现出了他的坚定和沉着。
②对于第二小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句话中的“伟大的力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从后文“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以看出,“伟大的力量”指的是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忠诚。这种信念和忠诚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镇定和坚定。
故答案为:①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②忠于革命、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19.①对于第一小题,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比特务和吉鸿昌的反应,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形象。这种对比手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加鲜明地突出吉鸿昌的英雄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品质。
②对于第二小题,题目“死也不倒下”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短语,需要结合选段内容来理解其深层含义。选项A“坐在椅子上死,可以不倒下”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忽略了题目的象征意义;选项B“他死也不愿倒下”虽然接近但还不够准确;选项C“吉鸿昌临死也不向敌人屈服,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则准确地把握了题目的象征意义,即吉鸿昌在面临死亡时依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大无畏品质的体现。
故答案为: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吉鸿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C
20.对于选择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正确性。选项A“选段【甲】着重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正确的,因为选段【甲】确实通过描写父亲的神态来展现他的精神品质;选项C“这两个选段都表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视死如归、不惧牺牲的崇高品质”也是正确的,因为两个选段都展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而选项B“选段【乙】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则存在误导性,因为选段【乙】虽然也描写了吉鸿昌的动作,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语言和态度来展现他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单纯的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B
(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课外阅读。
挪树
院子里那株蜡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____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原本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深深地在地下____。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得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蜡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蜡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蜡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蜡梅的呻吟。蜡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蜡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蜡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蜡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衰弱 舒展 B.衰败 蔓延
C.衰败 舒展 D.衰弱 蔓延
22.“漫”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莫,不要。文中加点的词语“漫不经心”的“漫”意思是( )。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
A.紧张、担忧 B.平静、舒缓 C.欣喜、激动 D.迫切、得意
24.文中有两处引用了古诗句,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在本文中的含义。
①“零落成泥碾作尘”是指:
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指:
25.你喜欢文中的蜡梅吗?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21.D
22.③
23.C
24.奄奄一息的蜡梅枯死。;蜡梅重新绽放,重获生机。
25.喜欢。它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努力扎根生长,在被截断根须移栽时也顽强地活了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近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需要根据语境和词语的含义进行细致辨析。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每个选项词语的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易错点在于可能将“衰败”误用为描述生命力的减弱,或者将“蔓延”误用为描述简单的放松状态。
(2)本题考查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解题技巧在于准确把握语境,并结合选项逐一排除不符合的选项。易错点在于可能将“漫”字的某个常用含义与语境中的含义混淆。
(3)本题考查朗读语气的判断。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情感选择合适的朗读语气。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而单纯从字面意思出发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古诗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古诗句的原意,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上下文语境,而单纯从古诗句的原意出发进行理解。
(5)题考查对文中形象的理解和评价。解题技巧在于准确把握文中形象的特点和表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阐述。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中形象的特点和表现,而单纯从个人喜好出发进行回答。
21.对于填空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选择。
"衰弱"通常指身体或力量变得虚弱,"衰败"则更多地指事物走向没落或破败。在文中,蜡梅的状态是“奄奄一息”,更偏向于生命力的减弱,而非整体的破败,因此选择“衰弱”更为恰当。
"舒展"意味着放松、自然,"蔓延"则指事物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在描述蜡梅的根须时,文中强调的是其根系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蔓延”更符合语境。
综上,正确答案是D:衰弱 蔓延。
故答案为:D
22.对于多义词的理解,我们需要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其含义。
“漫不经心”在文中用来形容老花匠对待砍断蜡梅主根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轻松、不在意的样子。结合“漫”字的四个选项,我们可以排除与水相关的①,以及与满、遍相关的②。选项④“莫,不要”与语境不符。因此,只剩下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与“漫不经心”的轻松态度相吻合。
故答案为: ③
23.对于朗读语气的判断,我们需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确定。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蜡梅新生了!”表达了对蜡梅重新获得生命力的欣喜和激动之情。因此,在朗读时应该采用欣喜、激动的语气,以传达出作者对蜡梅生命力的赞叹和期待。
故答案为:C
24.对于古诗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古诗句的原意进行推断。
“零落成泥碾作尘”原指花朵凋零后化为尘土,在文中用来形容蜡梅原本奄奄一息、即将枯死的状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原描写的是梅花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在文中则用来预示蜡梅在重新获得生命力后,将再次绽放美丽,散发出芬芳。
故答案为:奄奄一息的蜡梅枯死;蜡梅重新绽放,重获生机。
25.对于是否喜欢文中的蜡梅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蜡梅在文中的表现来阐述理由。
蜡梅在文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努力扎根生长,在被截断根须移栽时也顽强地活了下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喜爱。
故答案为:喜欢。它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努力扎根生长,在被截断根须移栽时也顽强地活了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6.(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感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确处处充满美。请你以“最美的▲”为题记叙你生活中所经历的、感受到的美。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450字左右。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道作文题“最美的▲”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通过具体的事件或场景来展现这种美。解题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确定主题:首先,需要明确“▲”所代表的内容,这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物体(如风景、花朵、建筑)、一个人物(如亲人、朋友、陌生人)、一种情感(如爱、友情、坚持)、一种品质(如善良、勇敢、坚韧)等。选择的主题应当是自己有深刻感受且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
构思内容:确定主题后,需要构思一个或多个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事件或场景。这些事件或场景应当能够生动地展现主题的美,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在构思时,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组织语言:在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融入情感:作文中应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对所描述事物的热爱和赞美。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题方法在于选择一个自己熟悉且有深刻感受的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件或场景来展现这种美。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技巧:运用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易错点:避免选择过于宽泛或空洞的主题,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同时,要注意情感的真实流露,避免矫揉造作的表达。
1 / 1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请用正楷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下面的词语。
见微知著
[ERRORIMAGE:http://static.21cnjy.com/matts/matt-4.svg]
2.(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藏(cáng) 附和(hè) 屏住呼吸(píng)
B.弓缴(zhuó) 散步(sàn) 悄然无声(qiǎo)
C.刹那间(chà) 憎恨(zèng) 狂风暴雨(bào)
D.摆摊(tān) 挪移(luó) 截然不同(jié)
3.(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游手好闲 落荒而逃 鱼贯而入 满不在乎
B.天崖海角 闻所未闻 与世隔绝 诚心诚意
C.欣喜若狂 见微知著 衣衫褴褛 若无其是
D.万不得已 不可思议 焉知非福 司空见贯
4.(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善”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伯牙善鼓琴 B.锺子期善听
C.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5.(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将①②③④⑤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困难同行,____。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②③⑤①④ B.⑤②③①④ C.②⑤③①④ D.③①④②⑤
6.(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永远忘不了那些过去的往事。
B.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D.在老师的教育下,他端正了学习态度。
7.(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B.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C.“你过来,”名叫金百合的牛说:“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
D.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8.(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D.思援/弓缴而射之。
9.(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辨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句)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C.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拟人句)
D.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比喻句)
10.(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请把下面几条赠言分别送给几种不同性格的同学。
A.心胸狭窄 B.缺乏自信 C.悲观 D.惰性较强
(1)送给 的同学: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往后的日子一帆风顺!
(2)送给 的同学: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3)送给 的同学: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4)送给 的同学: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驻我们心田。
11.(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名句名篇积累。
(1)想象场景,将诗句补充完整。
①春来思乡时: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品尝鲈鱼时:君看一叶舟, 。
③虽年老但并不消极悲观时: ?门前流水尚能西! 。
(2)默写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 。
, 。
12.(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按要求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成陈述句)
(2)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仿照句子写一写)
这颜色比 ,比 。
(3)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就和你一起去河边钓鱼。”(改成转述句)
(4)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仿写拟人句)
13.(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六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班长,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请你参照示例,为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例: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 ,能 。
14.(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星期一上午,班主任对你说:“李明,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请你去邀请王校长来参加。”你会怎么跟王校长说呢?
(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在“名著推荐会”上,张华介绍了这样一本书,请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疾恶如仇、机智勇敢,一路降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
【材料二】却说那妖精,原来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得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老公公。
15.材料一中的“他”是 ,出自吴承恩写的《 》。
16.材料二可能和这本书中的哪一个故事有关?( )
A.三打白骨精 B.三调芭蕉扇 C.大战红孩儿 D.四探无底洞
17.(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上,有这样两道题,请填写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 )岁。
A.16 B.20 C.30 D.40
(2)最适合张贴下面这副对联的应该是( )家庭。
上联:满室芝兰皆秀色 下联:盈门桃李笑春风
A.教师 B.农民 C.机关干部 D.商人
(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对比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甲】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死也不倒下(节选)
【乙】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18.阅读选段【甲】,完成练习。
①找出选段中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摘抄下来。
②“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句话中的“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19.阅读选段【乙】,完成练习。
①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特务与吉鸿昌的对比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②对题目“死也不倒下”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坐在椅子上死,可以不倒下。
B.他死也不愿倒下。
C.吉鸿昌临死也不向敌人屈服,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甲】着重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B.选段【乙】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C.这两个选段都表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视死如归、不惧牺牲的崇高品质。
(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课外阅读。
挪树
院子里那株蜡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____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原本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深深地在地下____。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铲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得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蜡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蜡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蜡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蜡梅的呻吟。蜡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蜡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蜡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蜡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衰弱 舒展 B.衰败 蔓延
C.衰败 舒展 D.衰弱 蔓延
22.“漫”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莫,不要。文中加点的词语“漫不经心”的“漫”意思是( )。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
A.紧张、担忧 B.平静、舒缓 C.欣喜、激动 D.迫切、得意
24.文中有两处引用了古诗句,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在本文中的含义。
①“零落成泥碾作尘”是指:
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指:
25.你喜欢文中的蜡梅吗?说出你的理由。
26.(2023七上·陇县开学考)“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感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确处处充满美。请你以“最美的▲”为题记叙你生活中所经历的、感受到的美。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4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见微知著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使用正楷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见微知著”这一词语。正楷字,又称楷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字形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是学习和书写汉字的基础。在田字格中书写时,需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结构比例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确保整体美观、规范。
解题过程如下:
观察田字格:首先,观察田字格的大小和布局,确定每个字在格子中的位置。
分析字形结构:“见”字为独体字,注意撇和竖弯钩的书写;“微”字为左中右结构,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和间距;“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矢”字旁要写得略窄,右部“口”字要居中且大小适中;“著”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的“艹”字头要写得扁平,下部的“者”字要写得紧凑且稳定。
书写笔画: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一笔一划地书写每个字。注意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保持笔画的流畅和力度。
调整间距:书写完每个字后,观察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是否均匀,适当调整以确保整体美观。
故答案为: 见微知著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书写的基本功,即正楷字的书写能力。通过本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汉字字形结构的理解、笔画顺序的掌握以及书写规范性的程度。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细心观察、认真书写,注意每个字的细节处理,如笔画的起收、结构的比例等。此外,本题还提醒学生要注重平时的书写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具有重要意义。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A项中,“隐藏(cáng)”和“附和(hè)”的读音都是正确的,但“屏住呼吸(píng)”的读音有误,应为“bǐng”,表示抑制住呼吸,因此A项错误。
B项中,“弓缴(zhuó)”“散步(sàn)”和“悄然无声(qiǎo)”的读音均正确,符合汉字的标准读音,因此B项正确。
C项中,“刹那间(chà)”和“狂风暴雨(bào)”的读音是正确的,但“憎恨(zèng)”的读音有误,应为“zēng”,表示厌恶痛恨,因此C项错误。
D项中,“摆摊(tān)”和“截然不同(jié)”的读音是正确的,但“挪移(luó)”的读音有误,应为“nuó”,表示移动位置,因此D项错误。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比对每个选项中的汉字读音,我们可以确定B项是全部正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读音的掌握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记忆和理解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特别是要注意多音字和易错字的读音。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采用逐一比对的方法,将每个选项中的汉字读音与标准读音进行比对,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此外,平时的学习中也应注重汉字读音的积累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汉字读音水平。
3.【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
选项A,游手好闲、落荒而逃、鱼贯而入、满不在乎,这四个词语的字形均正确,无误写或错别字,因此A项正确。
选项B,"天崖海角"中的"崖"字错误,应为"涯"。"涯"指水边,泛指边际,而"崖"指山崖,两者意义不同。此处应指边际,故应为"天涯海角",B项错误。
选项C,"若无其是"中的"是"字错误,应为"事"。"若无其事"意指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而"是"字并无此意,故C项错误。
选项D,"司空见贯"中的"贯"字错误,应为"惯"。"司空见惯"意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而"贯"字并无此意,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排查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字形,我们可以确定A项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每个词语的正确字形,注意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同时,也需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以便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此外,平时的学习中应注重积累,多查字典,以提高自己的汉字字形辨析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可采用逐一排查法,对每个选项进行仔细比对,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善”字一词多义的理解。
选项A,“伯牙善鼓琴”中的“善”,意为擅长、善于,表示伯牙擅长弹琴。
选项B,“锺子期善听”中的“善”,同样意为擅长、善于,表示锺子期擅长听音乐。
选项C,“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的“善”,是表示赞叹的词语,意为好啊,与A、B两项中的“善”意思不同。在这里,它并不是指擅长或善于,而是对前面所描述的音乐的赞美。
选项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善”,意为擅长、善于,表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四个选项中“善”字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只有C项中的“善”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它表示的是赞叹而非擅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同时,也需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便在解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其含义。此外,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还需要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进行记忆和理解,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所给的句子内容,并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题目要求将五个句子填入到“人生总是与困难同行”的后续,以形成一个逻辑连贯、意义完整的语段。
①“在苦难中奋起”:描述了一种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行动。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描述了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消极态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引出另一种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是积极面对困难后的可能结果。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描述了消极面对困难时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根据这些句子的内容和逻辑关系进行排序:
起始句“人生总是与困难同行”引出了困难这一话题,随后应接与困难面对态度相关的句子。
②句“有的人甘于沉沦”作为首句后的第一个转折,描述了面对困难的一种消极态度,符合逻辑。
接着,③句“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与②句形成对比,引出了另一种积极态度,使得语段更加完整和丰富。
然后,①句“在苦难中奋起”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积极态度的具体表现,即面对困难时的积极行动。
最后,④句“最终获得了成功”作为这种积极行动的结果,为整个语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⑤句“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作为消极态度的结果,应紧接在②句之后,但根据语段的整体逻辑和语气,我们更倾向于先描述积极态度及其结果,再简短提及消极态度及其结果,因此⑤句放在最后更为合适。但在此题的选项中,⑤句被巧妙地安排在了②句之后,与③句形成对比,这样的安排也符合逻辑,但并非最优解,因为它打断了积极态度的连续描述。然而,在给定选项中,我们必须选择最符合逻辑且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综上所述,答案C(②⑤③①④)是最合适的,因为它既符合了逻辑顺序,也符合了题目给定的选项范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排序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并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对比、因果等。同时,还需要注意语段的整体语气和风格,以确保排序后的句子能够形成一个连贯、意义完整的语段。此外,本题还考察了考生对选项的灵活处理能力,即在给定选项中找出最符合逻辑和题目要求的答案。易错点在于可能过于关注某一方面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整体语境的连贯性。拓展迁移方面,此类题目可以训练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
A项中,“我永远忘不了那些过去的往事”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那些”与“往”都表示过去的意思,两者同时使用造成了语意上的冗余。因此,A项错误。
B项中,“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逻辑错误。句子中的“是否”表示两种情况,而“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只对应了一种情况,即认真听讲。这种表述方式造成了逻辑上的不严谨。因此,B项错误。
C项中,“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存在主宾搭配不当的问题。句子的主语是“我国人口”,而宾语是“国家”,人口不能是国家,这种搭配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C项错误。
D项中,“在老师的教育下,他端正了学习态度”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没有语病。句子中的主语“他”、状语“在老师的教育下”以及谓语“端正了”和宾语“学习态度”都搭配得当,且语意明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识别并修改句子中的语病。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语意重复、两面对一面、主宾搭配不当等常见的语病类型,并通过逐一排查的方式找出正确的答案。此外,本题还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类似的语病问题。在拓展迁移方面,本题可以引导考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类型的语病辨析方法,如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等,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选项A,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破折号用于表示解释说明或声音的延长,这里“枣子必大了三四倍”后使用破折号,是对前面句子的进一步说明,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选项B,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句中“风筝、空竹、口琴等”列举了第三件事中可能购买的多种玩意儿,使用了顿号进行分隔,并在列举结束后使用了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未列举的玩意儿,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选项C,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在直接引用的句子中,当说话人在中间,而说话内容分布两边时,“说”字后面不能用冒号,而应该用逗号。此句中“你过来,”和“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是“名叫金百合的牛”说的内容,且“说”字在中间,所以“说”后应使用逗号而非冒号。
选项D,该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句中“我想”后面的冒号用于引出所想的内容,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综上所述,答案是C项,因为它在直接引用的句子中错误地使用了冒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特别是引号与冒号、逗号的搭配使用。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结合标点符号的基本规则和语境进行判断。易错点在于直接引用句子中说话人与说话内容的标点符号搭配,需要特别注意。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和技巧,提高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8.【答案】C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正确判断。
选项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中,"孔雀是夫子家禽"是一个整体,表示“孔雀是您的家禽”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原句停顿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错误地将“孔雀”与“是夫子家禽”分开,改变了原句的意思,故A项错误。
选项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句话中,“日始出时”和“日中时”分别表示两个时间点,但“去人近”和“远也”是描述这两个时间点太阳与人的距离关系,应分别与前面的时间点相连,形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停顿。原句停顿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将“日中”与“时”分开,不符合文意,故B项错误。
选项C,"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句话中,“伯牙破琴绝弦”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终身不复鼓琴”是这一动作的结果或后续行为,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停顿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是正确的,既符合文意,也符合朗读的节奏感,故C项正确。
选项D,"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中,“援弓缴”是一个连贯的动作,表示拿起弓箭,“而射之”则是这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因此应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原句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将“援”与“弓缴”分开,不符合动作的连贯性,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判断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和语境,分析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动作连贯性,从而确定正确的停顿位置。易错点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对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感把握不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其他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等,以提高文言文朗读的整体水平。
9.【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A项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话先提出问题“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然后紧接着给出答案“非然也。”(不是这样的。),自问自答,符合设问句的定义,所以A项判断正确。
B项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疑问形式表达了肯定的意思,即“这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符合反问句的特点,所以B项判断正确。
C项中,“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句话中的“小尾巴似的东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某个东西比作“小尾巴”,并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因为拟人通常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情感或思维,而这里并没有这样的描述,所以C项判断错误。
D项中,“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话中使用了“如”作为比喻词,将“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符合比喻句的定义,所以D项判断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是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特征,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设问句和反问句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需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同时,拟人句和比喻句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判断时需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特征,避免混淆。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的整体语境和表达意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偶等,以丰富自己的修辞手法知识。
10.【答案】(1)C
(2)D
(3)B
(4)A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赠言与人物性格匹配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每条赠言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和指向性,然后将其与给定的性格特征进行匹配,找出最合适的对应关系。
对于第一小题,赠言强调了生活的两面性和乐观面对的重要性,这明显是针对那些容易陷入悲观情绪的同学,因此选择C(悲观)作为答案。
对于第二小题,赠言通过对比花儿等待春天和燕子衔春归来的不同态度,鼓励人们要积极主动,不要被动等待。这符合惰性较强同学的特点,因此选择D(惰性较强)作为答案。
对于第三小题,赠言通过废铁变钢的过程,强调了经历痛苦和磨炼的重要性,这显然是针对那些缺乏自信,需要鼓励面对挑战的同学,因此选择B(缺乏自信)作为答案。
对于第四小题,赠言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这是针对那些心胸狭窄,难以包容他人的同学,因此选择A(心胸狭窄)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C;D;B;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与赠言匹配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每条赠言的含义和指向性,并将其与给定的性格特征进行匹配。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赠言中的积极意义和鼓励作用,这是解题时的重要参考。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将赠言与性格特征进行机械对应,而是要结合赠言的具体内容和语境进行理解。此外,还需要注意赠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的赠言可能适用于多种性格特征,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1.【答案】(1)春风又绿江南岸;出没风波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
【解析】【分析】对于第一小题,这是一道根据场景补充诗句的题目。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每个场景所蕴含的情感或主题,然后结合自己的诗词积累,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诗句。例如,“春来思乡时”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因为它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来临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样地,“品尝鲈鱼时”则让人想到范仲淹《江上渔者》中描述渔民艰辛生活的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而“虽年老但并不消极悲观时”则对应了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易错字:“岸”“休”
对于第二小题,这是一道默写题。解题时,需要准确记忆杨万里《稚子弄冰》的全文,并按照题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这首诗以儿童玩冰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在默写时,要注意诗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错别字或漏字的情况。易错字“稚”“ 钲 ”“ 磬 ”“作”
故答案为:(1)春风又绿江南岸;出没风波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和理解能力。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诗词积累进行匹配或默写。同时,还需要注意诗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诗句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此外,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精髓,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古诗词,积累更多的诗词名句,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诗句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12.【答案】(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七色的彩虹更绚烂;五彩的花儿更夺目
(3)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他就和我一起去河边钓鱼。
(4)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头。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造句式仿写;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1) 对于第一题,要求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的特点是语气强烈,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并带有反问词和问号。在转换时,需要去掉反问词和问号,并根据原句的意思调整语序和词语,使句子变为陈述语气。原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表达了“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的意思,因此转换后的句子为“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 第二题是仿写句子。原句通过比较的方式描述了声音的特点,即“比...要...些,比...要...些”。在仿写时,需要保持这种句式结构,并替换为新的内容。这里选择了“颜色”作为比较的对象,并分别用“七色的彩虹”和“五彩的花儿”来与未知的颜色进行比较,形成“这颜色比七色的彩虹更绚烂,比五彩的花儿更夺目”的仿写句子。
(3) 第三题是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转述句)。在转换时,需要注意人称和时态的变化。原句中“我”和“你”在转述句中分别变为“他”和“我”,同时去掉引号,将冒号改为逗号。因此,转换后的句子为“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他就和我一起去河边钓鱼”。
(4) 第四题是仿写拟人句。拟人句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原句“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中的“翩翩起舞”就是蝴蝶被赋予了人的动作。在仿写时,也需要找到一个非人的事物,并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情感。这里选择了“小草”作为对象,并赋予它“从土里探出了头”的动作,形成了拟人句“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头”。
故答案为:(1)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2)七色的彩虹更绚烂;五彩的花儿更夺目; (3) 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他就和我一起去河边钓鱼。(4) 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句子改写和仿写的能力。
(1)在改写反问句为陈述句时,需要注意去除反问的语气词,并改变句子的语气以表达明确的事实。
(2)在仿写句子时,需要保持原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描述。
(3)在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时,需要注意人称的变化以及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可能需要的调整。
(4)在仿写拟人句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并赋予它人的动作、情感或思维,以形成生动形象的句子。
此外,这些题目还考察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通过练习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3.【答案】明灯;照亮人生之路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宣传标语的创作能力。宣传标语需要简洁明了,富有创意和感染力,同时要与活动主题紧密相关。题目给出了一个示例:“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这个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比作钥匙,强调了书在开启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创作宣传标语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结合“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的活动主题。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书”相关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喻体,这里选择了“明灯”作为喻体,因为明灯通常象征着指引和照亮。然后,我们需要构思出这个喻体如何与活动主题相关联,即明灯如何与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产生联系。这里,我们联想到明灯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而阅读经典正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我们前行,传承着文化的精髓。
因此,我们得出了宣传标语:“书是明灯,能照亮人生之路。”这个标语既符合题目要求,又富有创意和感染力,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活动主题。
故答案为:明灯;照亮人生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了宣传标语的创作能力,这是一个既考察语言表达能力又考察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紧扣主题:宣传标语必须紧密围绕活动主题,不能偏离主题或与之无关。
简洁明了:宣传标语要简短有力,易于记忆和传播,避免冗长和复杂。
富有创意:宣传标语要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积极向上:宣传标语要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信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
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宣传标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本题的练习,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14.【答案】王校长,您好!我是六年级(1)班的李明,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
【知识点】应用文;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在邀请他人参加活动时的礼貌用语和清晰表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邀请者(李明)、被邀请者(王校长)、活动名称(诗歌朗诵会)、活动时间和地点(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班级)。
其次,我们需要构思邀请的开场白,这里使用了“王校长,您好!”作为礼貌的称呼和问候,体现了对王校长的尊重。
接着,自我介绍是必要的,以便王校长知道是谁在邀请他,这里李明明确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六年级(1)班的李明”。
然后,清晰明了地说明活动内容和时间:“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这样王校长就能迅速了解活动的性质和具体时间。
最后,以询问的形式提出邀请:“想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这样既表达了邀请的意愿,又给了王校长选择的空间,显得非常礼貌和得体。
故答案为:王校长,您好!我是六年级(1)班的李明,本周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要召开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时间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邀请他人参加活动的礼貌用语和表述技巧。
解题方法上,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如称呼、问候等,并清晰地表达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内容等。同时,还需要注意询问对方的意愿,以体现尊重和礼貌。
【答案】15.孙悟空;西游记
16.A
【知识点】《西游记》;《水浒传》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熟悉程度,包括人物形象的识别、故事情节的匹配等知识点。
(1)对于第一题,解题方法是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然后与已知的名著内容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答案。易错点在于可能忽略了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比对,导致答案错误。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游记》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故事情节,以增强对这部名著的整体理解。
(2)对于第二题,解题技巧在于将题目中的情节描述与名著中的具体故事进行细致对比,找出最符合的情节。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名著中的不同故事情节,导致选择错误。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西游记》中其他经典故事的情节和寓意,以加深对这部名著的理解和欣赏。
15.(1) 对于第一题,首先要从材料一中提取关键信息来识别“他”的身份。材料一描述了“他”的性格特点为“疾恶如仇、机智勇敢”,并提到他“一路降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些描述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高度吻合。因此,可以确定“他”指的是孙悟空。接着,由于这段描述出自一部古典名著,且提到了吴承恩,我们可以推断这部名著是《西游记》。
故答案为:孙悟空;西游记
16.对于第二题,我们需要将材料二中的情节与《西游记》中的各个故事进行对比。材料二中描述了妖精变身成老公公,并提到“行者第二棍也不曾打杀他”,这明显是在描述孙悟空与妖精之间的斗争,且涉及到了“三打”的情节。在《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与此情节最为吻合,因为白骨精多次变化身形试图欺骗唐僧和孙悟空,而孙悟空则三次识破并试图打死她。因此,可以确定材料二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有关。
故答案为:A
17.【答案】(1)B
(2)A
【知识点】其他常识;对联;称谓
【解析】【分析】(1) 对于“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多少岁的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制度。在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这是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用于标志男子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根据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逐一审视选项:
A:16岁,这个年龄在古代中国并没有特定的称谓与之对应,且远未达到成人的标准,故排除。
B:20岁,正是古代中国男子行冠礼的年龄,符合“弱冠”的定义,故为正确答案。
C:30岁,在古代中国,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原则,与“弱冠”不符,故排除。
D:40岁,在古代中国,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对生活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同样与“弱冠”不符,故排除。
(2) 对于最适合张贴对联“满室芝兰皆秀色,盈门桃李笑春风”的家庭类型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对联的寓意。这副对联以“芝兰”和“桃李”为喻,分别代表高雅的品格和众多的学生或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芝兰”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桃李”则常用来比喻学生或弟子众多。接下来,我们逐一审视选项:
A:教师,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与对联中“盈门桃李”的意象高度吻合,故为正确答案。
B:农民,农民的主要工作是耕种土地,与对联中的“芝兰”、“桃李”等意象无直接关联,故排除。
C:机关干部,机关干部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服务,虽然也可能有下属或团队成员,但与“桃李满门”的意象相比,显得不够贴切,故排除。
D:商人,商人的主要工作是经营和贸易,与对联中的文化意象相去甚远,故排除。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龄称谓制度和文学意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 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记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制度来选出正确答案。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不同年龄的称谓,或者对“弱冠”的定义理解不够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年龄称谓的含义和由来,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2) 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对联的寓意和意象来匹配最适合的家庭类型。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对联中的文化意象,或者对“芝兰”、“桃李”等意象的理解不够深入。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文学意象和象征手法,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8.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②忠于革命、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19.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吉鸿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C
20.B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描写;对比;神态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人物神态描写的识别和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直接描述人物神态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
(2)本题考查的是对比描写手法的作用和对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理解。解题时,需要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效果,并准确把握文章标题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识别文本中的表现手法,并深入理解其如何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同时,要注意避免对文本内容的片面或错误理解。
18.①对于第一小题,要求找出选段中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首先,我们要明确神态是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它通常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或态度。在选段【甲】中,描述父亲神态的句子是“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句话直接描绘了父亲在面临严峻形势时的神态,表现出了他的坚定和沉着。
②对于第二小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句话中的“伟大的力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从后文“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以看出,“伟大的力量”指的是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忠诚。这种信念和忠诚让他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镇定和坚定。
故答案为:①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②忠于革命、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19.①对于第一小题,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比特务和吉鸿昌的反应,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形象。这种对比手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加鲜明地突出吉鸿昌的英雄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品质。
②对于第二小题,题目“死也不倒下”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短语,需要结合选段内容来理解其深层含义。选项A“坐在椅子上死,可以不倒下”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忽略了题目的象征意义;选项B“他死也不愿倒下”虽然接近但还不够准确;选项C“吉鸿昌临死也不向敌人屈服,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则准确地把握了题目的象征意义,即吉鸿昌在面临死亡时依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大无畏品质的体现。
故答案为: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吉鸿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C
20.对于选择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正确性。选项A“选段【甲】着重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正确的,因为选段【甲】确实通过描写父亲的神态来展现他的精神品质;选项C“这两个选段都表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视死如归、不惧牺牲的崇高品质”也是正确的,因为两个选段都展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而选项B“选段【乙】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则存在误导性,因为选段【乙】虽然也描写了吉鸿昌的动作,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语言和态度来展现他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单纯的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B
【答案】21.D
22.③
23.C
24.奄奄一息的蜡梅枯死。;蜡梅重新绽放,重获生机。
25.喜欢。它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努力扎根生长,在被截断根须移栽时也顽强地活了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近义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需要根据语境和词语的含义进行细致辨析。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每个选项词语的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易错点在于可能将“衰败”误用为描述生命力的减弱,或者将“蔓延”误用为描述简单的放松状态。
(2)本题考查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解题技巧在于准确把握语境,并结合选项逐一排除不符合的选项。易错点在于可能将“漫”字的某个常用含义与语境中的含义混淆。
(3)本题考查朗读语气的判断。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情感选择合适的朗读语气。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而单纯从字面意思出发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古诗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古诗句的原意,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上下文语境,而单纯从古诗句的原意出发进行理解。
(5)题考查对文中形象的理解和评价。解题技巧在于准确把握文中形象的特点和表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阐述。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文中形象的特点和表现,而单纯从个人喜好出发进行回答。
21.对于填空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选择。
"衰弱"通常指身体或力量变得虚弱,"衰败"则更多地指事物走向没落或破败。在文中,蜡梅的状态是“奄奄一息”,更偏向于生命力的减弱,而非整体的破败,因此选择“衰弱”更为恰当。
"舒展"意味着放松、自然,"蔓延"则指事物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在描述蜡梅的根须时,文中强调的是其根系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蔓延”更符合语境。
综上,正确答案是D:衰弱 蔓延。
故答案为:D
22.对于多义词的理解,我们需要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其含义。
“漫不经心”在文中用来形容老花匠对待砍断蜡梅主根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轻松、不在意的样子。结合“漫”字的四个选项,我们可以排除与水相关的①,以及与满、遍相关的②。选项④“莫,不要”与语境不符。因此,只剩下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与“漫不经心”的轻松态度相吻合。
故答案为: ③
23.对于朗读语气的判断,我们需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确定。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蜡梅新生了!”表达了对蜡梅重新获得生命力的欣喜和激动之情。因此,在朗读时应该采用欣喜、激动的语气,以传达出作者对蜡梅生命力的赞叹和期待。
故答案为:C
24.对于古诗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古诗句的原意进行推断。
“零落成泥碾作尘”原指花朵凋零后化为尘土,在文中用来形容蜡梅原本奄奄一息、即将枯死的状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原描写的是梅花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在文中则用来预示蜡梅在重新获得生命力后,将再次绽放美丽,散发出芬芳。
故答案为:奄奄一息的蜡梅枯死;蜡梅重新绽放,重获生机。
25.对于是否喜欢文中的蜡梅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蜡梅在文中的表现来阐述理由。
蜡梅在文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努力扎根生长,在被截断根须移栽时也顽强地活了下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喜爱。
故答案为:喜欢。它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努力扎根生长,在被截断根须移栽时也顽强地活了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6.【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道作文题“最美的▲”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通过具体的事件或场景来展现这种美。解题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确定主题:首先,需要明确“▲”所代表的内容,这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物体(如风景、花朵、建筑)、一个人物(如亲人、朋友、陌生人)、一种情感(如爱、友情、坚持)、一种品质(如善良、勇敢、坚韧)等。选择的主题应当是自己有深刻感受且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
构思内容:确定主题后,需要构思一个或多个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事件或场景。这些事件或场景应当能够生动地展现主题的美,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在构思时,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组织语言:在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融入情感:作文中应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对所描述事物的热爱和赞美。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题方法在于选择一个自己熟悉且有深刻感受的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件或场景来展现这种美。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技巧:运用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易错点:避免选择过于宽泛或空洞的主题,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同时,要注意情感的真实流露,避免矫揉造作的表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