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1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中学 杜娟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与学法三.教学流程四.课后反思① 本课题是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宏观转向微观的开端。
②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会接触到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建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这为以后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 本课题内容分为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从物理学科层次对微粒及其特点的认识,为从化学角度形成分子、原子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并能通过实验,认识微粒的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②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③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其协作精神。教材分析2.学习目标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
理解微粒的相关性质,运用相关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重点和难点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改进实验,增补实验,处理所得信息,得出正确结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学法指导 三、教学流程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创设情景
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动画模拟
突破难点当堂检测
知识反馈交流讨论
巩固收获拓展实验
深入理解“时光” 显示、流逝
品红在冷、热水中的扩散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建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1.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内容
2.试着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结论:分子的
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探究微粒的特征1.取二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各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向其中一试管的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对比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分组实验探究一:探究微粒的特征探究微粒的特征结论: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3.分别向棉团B、A上滴加酚酞溶液和浓氨水,观察现象。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微粒的特征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越快。 利用分子间隔演示器完成:将9mL水倒入9mL酒精中。观察液体总体积的变化情况。分组实验探究二结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探究微粒的特征 你能从以下物质状态的变化模拟展示中
看出物质的三种状态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
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2、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 )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3﹑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的选项是( )
当堂检测,知识反馈?
4、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3)、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4)、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块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6、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当堂检测,知识反馈?
交流讨论,巩固收获: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就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来说,
气体> 液体> 固体,热胀冷缩就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反思:1.增补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将演示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高,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观察能力;
3.实验材料和实例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4.将教材内容作了适当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但在课堂上因为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不长,实验时动手操作能力不熟练,教师应注意指导,把握每一环节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