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民国第一届内阁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初探共和: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人民政权:
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三、特色道路: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共和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一、共和初造——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3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928
北洋军阀政府
1927-1949
南京国民政府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指出1912年中国政治“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表现。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1.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孙中山就任仪式油画
◎大总统誓词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孙中山发布的《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电》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公方以旋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
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他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
——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
(1)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根本)。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2)内容: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3)评价:
①积极: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请大家尝试结合《临时约法》予以说明。
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总统制
理想化地把三权分立原则和内阁制嫁接在一起
以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但两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导致权力过于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1.空前发展:党派众多,国民党在当时是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政党;组织政党内阁某种程度上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有何特点?
2.北洋军阀政府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894年,兴中
会在檀香山成立
1912年,同盟会联合四个小党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的中国,举力一个宪政民主的中国,仿佛只有一步之遥远。......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国会三度解散,议员四处流散,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叶曙明《国会现场:1911-1928》
旧势力掌握实权,政治政治名存实亡。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凯同时准备武力镇压革命派,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最终失败。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盖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经济之状况,与夫列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
——[美]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1928)
2.历程:
(4)袁氏复辟:
政党政治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世袭
一、共和初造——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3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928
北洋军阀政府
1927-1949
南京国民政府
建立民国
颁布约法
尝试政党政治
缔造共和
解散国民党与国会
改订约法
复辟帝制
破坏共和
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旧邦新造”为何困难重重?
纵向: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观念和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横向:中国被全球化时代的殖民扩张冲撞,仓促之间被卷入现代化潮流,缺乏经济社会基础。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课堂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
1.特点:
⑴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
⑵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以谋求议会席位为目标;
⑶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⑷政党数量众多,但没能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1928)
政党政治
2.败因:
(1)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2)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4)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5)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实现了吗?
材料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训政→宪政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训政→宪政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底东北易帜),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与国民党的“训政”实质各是什么?
主权在民
一党专政
一、共和初造——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1912.1-3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928
北洋军阀政府
1927-1949
南京国民政府
1928《训政纲领》
1946《中华民国宪法》
1948“行宪”,国民大会
一党专政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1947 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宪法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计14章 175 条。
《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特点是: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 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 共和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军 阀政府 ①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随后镇压了二次革命 ④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⑤1916年,袁世凯短暂称帝后失败,中国进入军阀混战局面。 政党政治;袁世凯 独裁统治。 《中华民
国约法》
南京国 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
纲领》、
《中华民
国宪法》
一、初探共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人民政权:
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上图分别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井冈山会师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49):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49):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领导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过程中,相继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背景:
(2)在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49):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建立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旧址
(1)召开: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江西瑞金。
(2)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措施: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会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3)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合作。
(1)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3.意义: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知识拓展: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材料三: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参议会和政府里,代表工人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1/3的名额。“三三”制的实施,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阶段掌握垄断资本,操纵社会经济和政治统治权的大资产阶级。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而产生。
2.民族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没有太多联系,资本相较于官僚资产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势力较弱的一类资产阶级团体。
3.小资产阶级在马克思学说是指介乎资产阶级/资本家及无产阶级者。主要包括中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由职业者等。小资产阶级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或少量财产,一般既不受剥削也不剥削别人,主要靠自己的劳动为生。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有轻微的剥削。作为劳动者,在思想上倾向于无产阶级,作为私有者,又倾向于资产阶级,极易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政权建设基础:设置大行政区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
(1)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3)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4)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2. 建国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1)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9年6月30日发表
对于人们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人民政权:近代中共的制度探索
课堂小结:中共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 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 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 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特色道路: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雏形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正式 建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建立起来。
曲折 1957年至1976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错误指导。 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恢复 和发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发展过程: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1982年宪法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3.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1)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还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关系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基本内容:
202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三届四次会议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改革开放后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关系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发展历程: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关系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3.课堂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01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2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3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三、特色道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本课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共近代
的制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