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农业、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禅让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古人类的代表。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相传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有5 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本单元又是初中教学的开始,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以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知道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2.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认识到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3.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能够讲述炎黄联盟的形成及尧、舜、禹的禅让,认识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明的起源
设计说明
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了解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对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图片、神话传说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清晰准确的历史地图,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体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重点难点
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禅让制。
难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纪录片)。
(二)工具
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相关片段,说一说他们了解的炎黄传说,然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预习检查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说说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地点、年代、流域。
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讲述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主动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的内容,梳理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绘制示意图。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的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良渚古城的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
学生回答:
遗址位置 浙江余杭
距今时间 约5300—4300年
建筑情况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社会发展 状况 (1)良渚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2)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考古证实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教师补充:良渚古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处于父系氏族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陶寺古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的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陶寺古城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
学生回答:
遗址位置 山西襄汾
距今时间 约4300—4000年
建筑情况 (1)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2)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 (3)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社会发展 状况 阶级分化严重;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考古证实 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教师提问: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多元一体。
教师补充:多元一体的含义。
(1)多元: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
(2)一体:多元的同时又有主次,核心区域在中原地区。
教师总结: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良渚古城(长江流域)和陶寺古城(黄河流域)分别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文化的代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概括,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帮助学生培养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落实时空观念这一历史核心素养。
六、学习任务四
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教师过渡: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炎帝、黄帝等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人物。
教师补充: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部落则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众多部落不断联合,就形成了部落联盟。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并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材料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地点 阪泉 涿鹿
交战双方 炎帝与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
结果 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教师提问: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胜利后,逐渐形成为哪一民族 谁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学生回答: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 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讲述: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
教师提问: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通过禅让制产生,即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学生回答:征求各部落意见,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教师补充:古书上记载,尧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但他对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是自己的过错。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的内容,了解尧、舜、禹的事迹。
材料一 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负罪引慝(tè),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
——《虞舜耕田》
学生回答:
(1)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
(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3)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终于消除了水患。
教师总结:禅让制的原则、实质和顺序。
(1)原则:贤德。
(2)实质: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顺序:尧→舜→禹。
教师提问:禅让制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用人方面,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人才;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被选拔的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大禹治水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材料二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
教师提问: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注重证据,培养科学意识,从而激发学生搜集证据、寻求真相的科学探索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禅让制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走来,从敬畏自然到利用、抗争自然,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来拯救世界,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在这里,一种生命的强悍和意志的坚忍力透纸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灵魂中永远传承不灭的基因。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