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3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农业、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文化、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禅让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古人类的代表。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相传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有5 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本单元又是初中教学的开始,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考古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以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知道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2.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认识到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3.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能够讲述炎黄联盟的形成及尧、舜、禹的禅让,认识到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增强民族自豪感。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设计说明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知道在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历史的。面对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表格或归类整理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境内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及发现地点;了解北京人的发现、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思考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识读《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概括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
3.认识到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给孩子的人类简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给孩子的人类简史》,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预习检查
1.观察《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概括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2.说说北京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其他地区的相关传说,都属于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 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学生回答:有东方的女娲造人说、西方的神创说,还有古猿进化说等。
教师讲解: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达尔文的进化论最为科学,他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1859年,他的《物种起源》出版。在书中,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人类起源于一种灭绝了的古猿,而遗留下来的人类近亲则是黑猩猩与大猩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碰撞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元谋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的图片《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
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选择在这些地区生活
学生回答: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
教师过渡: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关元谋人的信息。
材料 1965年,我国地质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在云南省元谋县盆地进行地质考察时,在地层中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后经鉴定,这是古人类的门齿。后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几件打制石器,以及一些零星散布的炭屑和烧骨。经测定,这两颗古人类的门齿化石及石器、炭屑、烧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元谋人。
学生回答:
(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2)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
(3)元谋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4)元谋人属于原始人群。
(5)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境内古人类元谋人的了解。
2.蓝田人、郧县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的相关内容,思考除了元谋人外,我国境内古人类的代表还有哪些,以及他们的概况。
学生回答:
(1)代表:蓝田人和郧县人。
(2)概况。
①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②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
教师提问: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教师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类历史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后回答。
学生回答:
(1)形成: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所渗入,逐渐石化,称为“化石”。
(2)作用:化石是古生物留下的痕迹,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依据,对于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北京人
教师过渡:在远古时代,北京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利用时间轴梳理北京人发现的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时间轴。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找出北京人的生活年代和生活地点。
学生回答: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页的图片《北京人复原头像》,说说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已经明显。
教师提问: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为什么我们却称之为“人”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哪一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回答:北京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所以我们称之为“人”。会不会制作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的相关内容,概括北京人的生活环境。
学生回答: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
教师提问:北京人的食物来源有哪些 他们又是怎样获取食物的
学生回答:
(1)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给予。
(2)使用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教师提问:北京人使用哪些生产工具 他们又是如何制作这些工具的 这些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1)生产工具: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成的工具。
(2)方式:用石块敲打制成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等。
(3)特点:简单、原始、粗糙。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原因是什么。
材料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五蠹》
学生回答:
(1)生活方式: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2)原因:远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经常有猛兽出没;使用的工具简单粗糙,以打制石器为主,靠采集、狩猎为生,个人无法抵御猛兽的攻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存活下去。
教师提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教师总结: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即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
教师提问:天然火的生成方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大自然雷击起火,森林草木、露天煤炭自燃,偶然间的摩擦起火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北京人可以用火从事哪些活动。
学生回答: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教师总结:火的使用,改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及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发现的意义。
学生回答: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发现的意义: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使其初步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逐步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学习任务四
山顶洞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相关内容。
材料 1933年,在发掘北京人遗迹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古人类遗址,因为发掘地点位于北京人遗址顶部的一个洞穴内,所以被叫作“山顶洞人”。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一早期人类被称为“山顶洞人”
学生回答: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找出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和生活地点。
学生回答:
(1)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页的图片《山顶洞人复原头像》,思考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相比,体质特征如何。
学生回答:其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教师提问:山顶洞人在制作工具方面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回答: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教师提问: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学生回答: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概括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学生回答:
(1)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2)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
(3)过着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教师补充: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
教师提问: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列表归纳。
名称 距今时间 体质特征 制作工具 用火状况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着猿的 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已经会使用火 —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掌 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有爱美意识 氏族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其对山顶洞人的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过程性评价
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之间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包括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并列关系,先介绍北京人,讲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再介绍山顶洞人,讲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相对北京人的进步之处。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