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7:1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 战国七雄
三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 商鞅变法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P33-35,思考战国七雄的形成、战争的性质及结果是什么?
韩赵魏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姜氏齐国---田氏齐国)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中上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元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一、战国七雄
2、战争:
性质:
著名战役:
特点:
结果:
想一想:
当时的民众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兵连祸结,尸横遍野的残酷现实;渴望结束战争,中间秩序,在和平的环境里安定的生活。
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2、商鞅变法
(1)时间及主持者:
(2)主要内容:
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P35-36,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
项目 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损害旧贵族利益
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二、商鞅变法
(3)影响:
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教材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治秦”具有什么特点?
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青铜冰壶
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了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纺织、冶铁、青铜铸造等手工业发展客观。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水利工程--都江堰:
修建:
功能:
影响:
教材研读: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都江堰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课后活动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试推测秦国统治者不废新法的原因。
变法改革往往会得罪既得利益集团,遭到旧势力的反对,甚至牺牲改革者的生命。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变法措施在商鞅死后没有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