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3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世袭制,分封制,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都江堰,百家争鸣,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时间上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时期,奴隶制王朝产生并不断更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日益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本单元上承史前时期,下启秦汉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发展演变,还要使其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相关重要史事,围绕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展开。教师要让学生把夏商周时期朝代的更替和民族的交融,理解为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感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勤劳智慧;通过学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初步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关键;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的分封制等基本史实;通过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思考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经过,认识到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
3.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到中华民族每到历史转型时期都能够抓住机遇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4.了解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主张,归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联系生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了解夏商周时期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思考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能够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设计说明
随着禹建立夏朝,我国王朝产生并开始发展。为了维护统治,国家的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初中,缺乏系统的历史学科学习思维与方法,还不具备通过史料初步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借助史料等资源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基本史实。
2.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了解夏、商、西周王朝灭亡的原因,初步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关键。
重点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史料研读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封神演义》(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封神演义》,说一说他们眼中的商周王朝,然后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同时提醒学生,本节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来着手学习。
二、预习检查
1.夏、商、西周王朝建立及灭亡的时间。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三字经》中有关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夏、商、西周王朝是如何更替的。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学生回答:商王汤灭夏朝,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
教师过渡: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夏、商、西周王朝的相关史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
四、学习任务二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23页的内容,制作夏朝基础知识卡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知识卡片。
学生回答: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灭亡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亡国之君:夏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夏朝建立的相关史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夏朝建立的认识。
2.“家天下”
教师活动:讲述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并引导学生思考禹建立夏朝后,有没有继续实行禅让制。
学生回答:禹最初想实行禅让制,推举伯益为他的继承人。但是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教师提问:《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天下成为一家所有。
教师总结:“家天下”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并世代相传,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教师提问:启继承禹的王位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教师活动:绘制示意图。
教师提问: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学生回答:
(1)产生首领的方式不同:世袭制是通过继承(血缘)的方式,禅让制是通过推举的方式。
(2)凭借的条件不同:世袭制凭借的是血缘关系,禅让制凭借的是才能。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加深理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夏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的内容,分析夏朝为避免“乱政”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作答。
学生回答: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和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4.二里头遗址
教师提问:目前尚未发现夏朝文字,发现的文字史料中仅存有后世对夏朝的记载,那么,夏朝的存在如何得以证实
学生回答: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出土的文物说明夏朝确实存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23页的相关内容,了解二里头遗址的概况。
学生回答: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遗址中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教师讲述:二里头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夏朝后期,从宫殿建筑群、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与墓葬群可以看出,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明显。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夏朝存在的证据及了解二里头遗址的概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5.夏朝的灭亡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夏桀的统治特点。
材料一 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夏桀)于倾宫饰瑶台居之。……作琼室,立玉门。
——《竹书纪年》
材料三 桀残贼(伤害)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
——《韩诗外传》
学生回答: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百姓在他的压榨下,十分痛苦。
教师总结: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因此引起了民众的反抗,使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教师提问:从夏朝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民心向背是王朝兴亡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另外,史料的介入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重难知识,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三
商朝的统治
1.商朝的建立
教师过渡: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人逐渐强大。商人的首领汤任用贤相伊尹,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制作商朝基础知识卡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知识卡片。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 灭亡时间:公元前1046年  亡国之君:商王纣
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商朝为什么能够很快强大起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自主完成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商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商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加深对商朝建立的认识。
2.盘庚迁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24页的《商朝形势图》,思考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
学生回答: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了哪里 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教师提问:经过多年的对外征战,商朝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商朝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学生回答: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历史信息,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商朝的衰亡
教师提问:商朝后期的统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的内容,归纳商王纣的暴行。
学生回答:
(1)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
(2)经济上:横征暴敛。
(3)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商王纣的统治特点。
材料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
学生回答:统治腐朽,穷奢极欲。
教师总结:末代商王纣的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使商朝很快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学习任务四
西周的兴衰
1.西周的建立
教师过渡:商王纣的残暴统治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起来,史称西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西周的兴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概括武王伐纣的背景。
学生回答:
(1)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
(2)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制作牧野之战和西周建立的知识卡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知识卡片。
牧野之战
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地点 牧野
经过 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
结果 商朝灭亡
西周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周武王
都城 镐京
教师提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都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1)夏王桀和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才,联合周边势力,抓住时机,一举获胜。
教师提问: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制作知识卡片,让学生了解西周建立的相关历史事实,加深对西周建立的认识。
2.分封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学生回答:分封制。
教师提问:西周为什么实行这种制度
学生回答: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梳理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梳理相关知识。
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
内容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义务 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
教师活动: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学生回答:
(1)积极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2)消极作用: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势力强大后威胁中央,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了隐患。
教师总结: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思考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3.西周的衰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的内容,绘制时间轴,梳理西周衰亡的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绘制时间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讲述周厉王与“国人暴动”的故事。
学生回答:周厉王统治残暴,为防止民众议论自己,他派人严密监视百姓,稍有不满,就将其处死。平民百姓彼此不敢交谈,在路上行走时只能交换眼色,史称“道路以目”。长期的压迫终于引起“国人暴动”,起义的民众赶走了周厉王。
教师提问:夏、商、西周兴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1)共同原因:明君兴国,暴君亡国。
(2)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学习朝代更替和开国之君、亡国之君的治国措施的过程中,知道古代君主的个人素养和统治措施是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三部分之间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序,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兴衰和更替。其中,西周的分封制既是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教师讲授和研读史料,学生认识到西周的分封制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在疆域规模上,还是在统治管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通过对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王朝衰亡的共性和朝代更替的规律。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