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世袭制,分封制,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都江堰,百家争鸣,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时间上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时期,奴隶制王朝产生并不断更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日益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本单元上承史前时期,下启秦汉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发展演变,还要使其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相关重要史事,围绕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展开。教师要让学生把夏商周时期朝代的更替和民族的交融,理解为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感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勤劳智慧;通过学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初步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关键;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的分封制等基本史实;通过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思考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经过,认识到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
3.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到中华民族每到历史转型时期都能够抓住机遇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4.了解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主张,归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联系生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了解夏商周时期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思考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能够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设计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为这一转型时期的开始阶段,这一时期突出的表象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深层的变化是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出土文物、相关文献记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基本史实。
2.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3.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重点难点
重点: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难点:诸侯争霸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春秋》(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看过的有关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然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辨别史料,本节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进行学习。
二、预习检查
1.说说王室衰微的表现。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什么影响
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讲述楚庄王问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与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楚庄王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他自以为羽翼已丰,便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试图取而代之。周大夫王孙满察觉到楚庄王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
学生回答:西周时期,诸侯绝对服从于周天子。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
王室衰微
教师活动:出示示意图,讲述周朝的历史分期。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并谈谈从中得出的结论。
土地 兵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直辖 方圆千里 直辖 14万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 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直辖 方圆百里 直辖 几千人 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 依靠强大的诸侯
结论 面积缩小 兵力下降 经济衰退 政治地位下降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强大。
教师总结: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周王室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诸侯崛起,竞相角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的内容,概括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概括。
学生回答:
(1)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2)周王室权威明显削弱,无力控制诸侯。
(3)诸侯国日益强大,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出现财政危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控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材料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另外,史料的介入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三
诸侯争霸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
(1)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
(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为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及对别国的支配权。
教师提问: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以什么为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学生回答:“尊王攘夷”。
教师讲述:周王室虽然地位衰微,但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打着“尊王”的旗号能够获得道德上的正当性和诸侯的认可。当时周边民族势力不断发展,威胁中原诸国,打着“攘夷”的旗号充当保护者角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的内容,找出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回答: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教师提问:谁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如何成为第一个霸主的
学生回答:
(1)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2)原因:地理上近海,有渔盐之利,发展生产,工商业发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唯才是举,让管仲主持国政;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越王勾践品尝苦胆的故事,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并谈谈感受。
学生回答:只要发愤图强,弱国就有可能打败强国;一个人既有理想,又能艰苦奋斗,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一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摘编自《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 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摘编自《简明春秋史》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材料四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朝聘盟会450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此外,小国人民还得为大国统治者服兵役和劳役。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学生回答:
(1)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了社会变革。
(2)消极影响:争霸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化繁为简,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教材知识;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学习任务四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顾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并分析各种生产工具的优缺点。
材料一 下面为原始社会至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
石器骨耜青铜器铁制农具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学生回答:石器制作简易,原料方便,缺点是笨重,使用不便;骨耜耐用,缺点是硬度差,不够锋利;青铜器较坚硬,缺点是制造成本高,易断;铁器锋利,不易断,耐用,制造成本低。
教师活动:出示图文材料。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教师提问: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的内容,思考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之前相比有何好处。
材料四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盐铁论·水旱》
学生回答: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了解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手工业
教师提问:春秋时期,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商业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的内容,概括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 齐桓公宫中七市。
——《战国策·东周》
学生回答:
(1)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2)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教师提问: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概括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的过程中,了解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这三部分内容是因果相连的关系。前两个部分是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对政治局面的两个突出影响,最后一部分主要讲的是这些变化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