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世袭制,分封制,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都江堰,百家争鸣,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时间上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时期,奴隶制王朝产生并不断更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日益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本单元上承史前时期,下启秦汉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发展演变,还要使其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相关重要史事,围绕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展开。教师要让学生把夏商周时期朝代的更替和民族的交融,理解为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感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勤劳智慧;通过学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初步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关键;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的分封制等基本史实;通过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思考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经过,认识到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
3.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到中华民族每到历史转型时期都能够抓住机遇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4.了解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主张,归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联系生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了解夏商周时期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思考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能够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百 家 争 鸣
设计说明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出现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到了战国时期,更多的思想流派涌现出来,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这些学派的代表思想家游说天下,并相互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但是,枯燥的思想史对他们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百家争鸣的典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
1.了解道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思想主张。
2.知道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论语》《孟子》(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孔子》(电影)。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看过的有关百家争鸣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然后引导他们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
二、预习检查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
2.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3.百家争鸣有什么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有关百家争鸣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以及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讨论分析。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百家争鸣的解释,让学生对百家争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四、学习任务二
老子和《道德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的内容,了解老子的生平,并制作老子的名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名片。
老子
姓名 姓李,名耳,字聃
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
国籍 楚国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以上材料均出自《老子·德经》
学生回答:
(1)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39页的内容,老子在处世上的主张是什么
学生回答: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四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材料均出自《老子·德经》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老子向往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老子在描绘一个祥和美好、理想的国度。在老子的理想国度中,没有军队和衙役,百姓对生活现状很满足,食物、衣服、房屋都能自己拥有,别无所求,不会冒生命危险进行远途迁徙,因此相邻的国家近在咫尺,也会老死不相往来。
教师总结: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所以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老子的生平,使学生对老子形成初步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三
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内容,了解孔子的生平,并制作孔子的名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名片。
孔子
姓名 名丘,字仲尼
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
国籍 鲁国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关作品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概括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学生回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内容,归纳孔子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 有一天,孔子经过泰山,看到有个妇人在坟墓前哭泣。他让学生子路去询问缘由,得知是因为她的亲人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妇人说因为这里没有暴政。孔子感叹:“暴政比老虎还要凶残啊!”
材料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学生回答: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的内容,归纳孔子的教育成就。
材料四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材料五 据《论语》记载,孔子教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六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生回答:
(1)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讲述: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孔子的生平,使学生对孔子形成初步认识;通过研读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体会孔子作为一个学者保存、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责任与担当,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学习任务四
百家争鸣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学生回答:
(1)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3)政治上:士阶层兴起,诸侯为富国强兵网罗人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42页的内容,梳理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绘制表格,梳理知识。
儒家 孟子 思想 主张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著作 《孟子》
荀子 思想 主张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著作 《荀子》
墨家 墨子 地位 墨家的创始人
思想 主张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相关 著作 《墨子》
道家 庄子 思想 主张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著作 《庄子》
法家 韩非 地位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思想 主张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著作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地位 兵家的创始人
著作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发展 战国时期,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纲》
学生回答:
(1)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材料,使学生加深对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的了解,理解个人品行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反映出不同学派的争鸣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学生对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