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文景之治”,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光武中兴”,黄巾起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本单元历史上承春秋战国时期,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史料、图像史料,观察实物史料,查阅地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提取其中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历史课程,学生已对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前面所学知识,体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时空观念。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秦始皇实施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影响。
3.知道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现等基本史实。
4.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5.了解东汉兴衰的历史。
6.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7.了解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感悟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实现理想,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
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最终,谁取得了胜利 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
二、预习检查
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2)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3)交战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4)性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5)结果: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战,楚军战败,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6)原因:项羽虽势力强大,但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教师提问:这场战争与项羽、刘邦在秦亡前领导的战争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学生回答:这两场战争的目的不同。秦亡前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是农民起义,其目的是推翻秦朝的统治。秦亡后的楚汉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其目的是争夺国家统治权。
教师活动:项羽死前曾叹道“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项羽这句话是否正确,并分组讨论,说说理由。
材料一 范增因被项羽猜忌,辞官归家。
材料二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三 刘邦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自己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材料四 据《汉书》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学生回答:项羽刚愎自用,进入咸阳后烧杀抢掠,失去民心。而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进入咸阳后军纪严明,深得民心。所以我认为项羽的说法并不正确。
教师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终刘邦夺得了帝位,建立了汉朝。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分析楚汉之争中项羽势力强大却最终失败的原因,使其进一步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西汉建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3)都城:长安。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五、学习任务三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材料 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说说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学生回答:
(1)社会状况: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教师总结: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编写剧本,表演情景剧。
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
场景:汉高祖在大殿召见群臣。
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
大臣乙:“严刑峻法会使天下更乱,短命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臣以为要推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
教师讲述: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教师提问: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学生回答:
(1)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
(2)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目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的内容,归纳汉高祖刘邦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
(1)增加农业劳动力: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2)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缓和民族关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教师提问:汉高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使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六、学习任务四
“文景之治”
教师提问:汉高祖死后,休养生息政策是否延续了下来 继任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归纳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
(1)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2)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3)共同: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教师提问:汉文帝为什么提倡以农为本
学生回答: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提倡以农为本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
教师补充: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俭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教师过渡: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下,西汉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有关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视频片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回答“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教师总结:“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教材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这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西汉,西汉建立是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部分的结果。汉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同时又继承了秦朝的优点,使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完善,从而创造了盛世。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