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4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文景之治”,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光武中兴”,黄巾起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本单元历史上承春秋战国时期,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史料、图像史料,观察实物史料,查阅地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提取其中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历史课程,学生已对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前面所学知识,体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时空观念。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秦始皇实施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影响。
3.知道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现等基本史实。
4.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5.了解东汉兴衰的历史。
6.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7.了解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感悟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实现理想,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东汉的兴衰
设计说明
“东汉的兴衰”中的“兴”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衰”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教师应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利用时间轴,梳理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
2.识读《东汉形势图》,观察东汉疆域的变化。
3.了解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统治造成的影响。
4.了解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时间、领导人、结果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5.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料:《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王朝是如何灭亡的 东汉王朝又是如何建立的 当时的政局有什么特点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预习检查
1.说说西汉灭亡的时间。
2.说说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3.东汉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4.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整体梳理本单元的学习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单元整体思维。
四、学习任务二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 武帝病逝后……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材料二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 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学生回答: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
教师提问:西汉被谁建立的什么政权取代了 这个篡位者所进行的改革是否取得了成功 他建立的政权后来又被谁推翻了
学生回答:被外戚王莽建立的新朝取代了。没有成功。被刘秀推翻了。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三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教师讲述:材料三反映了王莽改革不仅没有巩固统治,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的内容,了解东汉建立的概况。
学生回答:
(1)建立时间:25年。
(2)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3)都城:洛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74页的《东汉形势图》,对比东汉和西汉的都城,了解东汉与西汉的区分方式。
学生回答:东汉的都城是洛阳,西汉的都城是长安。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阳在东,长安在西,这两个政权的名称由此而来。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东汉建立之初,刘秀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四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房舍)丘墟,田畴芜(荒芜)秽(杂草),疾疫大兴,灾异蜂起。……匹夫僮妇(儿童妇女),咸怀怨怒 。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学生回答:经济衰微,社会矛盾尖锐。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五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还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减轻刑罚。
材料六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精简到十分之一)。”另外,他对地方官吏要求严格,赏罚从严。
材料七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此后,内迁各族的生活习俗逐渐与汉人趋同,有些民族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军队成为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刘秀,你会采取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学生回答:
(1)下令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活动:出示东汉人口统计表,引导学生分析刘秀采取的这些措施的作用。
学生回答: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活动:出示“东汉集市画像石拓片(局部)”和“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的内容,了解东汉前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东汉集市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学生回答:
(1)农业: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2)手工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教师过渡:好景不长,东汉中期以后,政治出现问题,导致实力衰弱,当时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及前期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任务三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归纳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表现。
材料一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再转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材料二 宦官集团干预朝政……分为派系,互相攻杀,废立皇帝。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宦官也代表腐朽的势力,他们广占良田,大兴园宅,勒索百姓,卖官鬻爵。
学生回答: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兼并土地,还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绘制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梳理教材相关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学习任务四
黄巾起义
教师过渡: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各地相继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但都被朝廷镇压下去。184年,一场对东汉统治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它是哪次起义
学生回答:黄巾起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梳理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
(1)爆发时间:184年。
(2)领导人:张角等。
(3)起义装扮:头裹黄巾。
(4)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5)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6)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教师提问: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二者虽都是农民起义,但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教材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黄巾起义的了解;通过对比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引发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