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任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任务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1: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文景之治”,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光武中兴”,黄巾起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本单元历史上承春秋战国时期,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史料、图像史料,观察实物史料,查阅地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提取其中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历史课程,学生已对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前面所学知识,体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时空观念。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秦始皇实施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影响。
3.知道西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现等基本史实。
4.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5.了解东汉兴衰的历史。
6.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7.了解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感悟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实现理想,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重点在于“沟通”和“丝绸之路”。三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连。“丝绸之路”和“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2.通过《丝绸之路图》《汉朝海上航路图》等图片,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3.通过张骞和班超等人的事迹,感受他们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多媒体课件、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等。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欣赏古罗马壁画中穿丝绸衣服的女人,并讲述这是一幅绘制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壁画,壁画中的女人身穿丝绸衣服。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在欧洲是珍稀之物,因此,穿丝绸衣服成为当时欧洲人高贵身份的象征。
二、预习检查
1.张骞曾几次出使西域 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3.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1年5月京新高速临白段通车的视频。
教师过渡:从2012年9月开始动工,到2021年6月30日全线建成通车,京新高速历尽艰辛终于完工。其中的临白段途经五百多千米的无人区。如今,国家为了东西交通、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把“路”修到了新疆。但在古时候,没有京新高速,人们是如何到达新疆的呢 这条沟通东西方的道路是谁开通的,又是何时开通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将古丝绸之路与如今的高速公路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张骞通西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79页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思考什么是西域。
学生回答: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域的诗句
学生回答: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提问:古人既然把西域描写得如此荒凉,西汉朝廷为什么还要与西域建立联系
学生回答: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史记·大宛列传》
教师讲述:西域人民对匈奴痛恨至极。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希望找到盟友共同打击匈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教师活动:汉武帝刘彻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因为此时的汉朝已经是强大的王朝了,不必再像汉初之时需要靠和亲来维持边疆的安定。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是谁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材料二 汉方欲事灭胡……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学生回答:张骞。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79页的内容,概括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
出发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扣留,没有人身自由,时时有杀身之险;食物匮乏;等等。
教师讲述:张骞一行百余人从长安起程,向西行进。一路上爬山过河,穿越沙漠。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时,因被匈奴的骑兵发现,一行人全部被俘,单于对他们严加管制。匈奴人想从张骞口中套取汉朝的情报,但是张骞一直没有松口。在被扣留10余年后,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些。张骞乘机逃走,继续向西行进,历尽艰难,终于到达大月氏。然而,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长安后,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有广博瞻望的意思。
教师提问:从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忠于祖国、开拓进取、不怕困难,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坚定信念,不辱使命,不忘初心等。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学生回答: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材料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的《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材料四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形成贯穿东西的交通要线。
学生回答: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联系课内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丝绸之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80页的《丝绸之路图》及第80、81页的内容,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生回答: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教师提问:现在请大家化身为中原的商人,我们都想通过这条商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换一些物品,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0、81页的内容并思考,如果你从长安出发,你会带什么东西去,带什么东西回来
学生回答:
(1)带去的东西:汉朝的丝绸 、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2)带回来的东西: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给“丝绸之路”换一个名字,这还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学生回答:这还是一条交流之路、贸易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财富之路、友谊之路、技术之路、文艺之路等。
教师讲述:这条路上传递的东西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丝绸”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是丝绸这个商品的名称,它更像一条展开的丝状纽带,以西域为枢纽,将欧洲和亚洲连接起来。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的内容,梳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生回答: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教师提问:除了海上丝绸之路外,指出另一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学生回答: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
教师强调:汉朝时,我国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学习任务四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教师过渡:丝绸之路黄沙漫漫,驼铃声声,道路艰辛。这么遥远的路途,商人们如何保证货物安全 谁在保护他们的安全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此同时,西汉对匈奴的连续用兵和接连取胜,也使西汉王朝对西域的主权控制逐渐牢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西汉朝廷是如何有效加强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辖的。
材料一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是岁,神爵二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汉书·西域传》
学生回答:设置西域都护府。
教师总结: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在西域设置的行政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
教师提问: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是如何与西域各国重新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呢
学生回答: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活动:班超在西域数年,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了联系。出示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材料二 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
——《后汉书·班梁列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的内容,通过时间轴梳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2 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开通可以看出,开放、进取和积极的对外交流是汉王朝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从张骞、班超、耿恭、班勇等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坚强不屈,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传承了祖先的智慧,用中国的方式再次将中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世界的繁荣发展。这一行为,传承了丝路精神。如果说凿空这条路的有张骞,守护这条路的有班超、班勇,繁荣这条路的有往来的商人,那么传承这条路就要靠在座的每一个人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家国情怀。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了北方匈奴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