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冈市化学说课比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课件(19张ppt含视频+素材)共18份(黄冈市蕲春实验中学蔡光耀)(1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黄冈市化学说课比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课件(19张ppt含视频+素材)共18份(黄冈市蕲春实验中学蔡光耀)(1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02 17:12:57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蕲春实验中学——蔡光耀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小节。
通过绪言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的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探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承上启下。这节课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节课。能使学生成为化学的“好之者”甚至是“乐之者”,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本课内容与地位▲教材 分析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如:水的沸腾,钢铁生锈等。由于刚接触化学,学生还不能站在化学微观角度分辨这些变化。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能分辨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实验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对学习化学有信心,有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逐渐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分。难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
▲教法分析能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记忆。并且上课时生动活泼,走神的同学少,还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但教师要事先备好课,当好主持人,把握住课堂方向。
实验法 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能力。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观念。采用多媒体辅助自主
▲学法分析合作探究思考,分析,讨论发挥学生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难点过讨论总结练习巩固我掌握实验激趣引新课演示实验熟新课学生分组实验
提高操作,合作探究从而引出物理变化的概念实验三 实验四从而引出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哪些方面的改变?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什么现象?形状,状态,大小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生成气体、产生沉淀。难点讲解: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什么现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回顾第一环节动手做的实验。课堂练习:P10,第1,2小题。▲板书设计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区分概念联系伴随现象形状,状态,大小偶尔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课后反思①学生能渐渐地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②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有了明显的增强。③本节课补充了一些实验信息。让学生树立起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观念。感谢您的
倾听与指导《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蕲春实验中学 蔡光耀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与地位: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小节。通过绪言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的概念,本课将在此基础上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承上启下。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节课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堂课。能使学生成为化学的“好之者”甚至是“乐之者”,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因此这节课对学生很重要,对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如:水的沸腾,钢铁生锈等。由于刚接触化学,学生还不能站在化学微观角度分辨这些变化。
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②能运用概念分辨一些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对学习化学有信心,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养成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分。
难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教法分析
实验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讨论法:能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记忆。并且上课时生动活泼,走神的同学少,还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但教师要事先备好课,当好主持人,把握住课堂方向。
三、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实验激趣,引新课
给予各组同学实验材料,进行操作。并观看图像
橡皮泥——捏造型
蜡烛——燃烧
粉笔——折断
灯泡,电池,导线——点亮
观看水结冰的动画图像。
用橡皮泥捏造型
将蜡烛点燃,并观察现象。
每组找一位同学将粉笔多次折断。
将电池,导线和灯泡连接,使灯泡发光。
观看水在北极结冰的动画。
做好现象记录。
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为之后的教学打好铺垫。
演示实验,熟新课
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准备好演示实验的器材。
实验1.水的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教师引导:1.水变化后,玻璃片上的液体是什么?2.这个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吗?
实验2.胆矾的研碎,观察现象。学生描述。
教师引导:1.胆矾研碎后,研钵中的物质是什么?2.这个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吗?
提出:物理变化的概念
实验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生成的沉淀是什么?3.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4.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
教师引导: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生成的气体是什么?3.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提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实验1.水的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实验2.胆矾的研碎,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实验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实验4.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有完成危险操作的技巧,可以起示范作用。实验较为简单,可以分小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
讨论总结,难点过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
物理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随哪些现象?
回顾环节一的五个实验现象,并用刚学的知识分辨。
难点突破:
1.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
2.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变化之间的关系。
对演示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1.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形状,状态,大小的改变
3.偶尔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
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态度。
练习巩固,我掌握
让学生讨论环节一种的四个实验现象,是属于那种变化?为什么?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并交流结果。
学以致用,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
课后练习:化学课本第十页,一,二大题
五、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形状,状态,大小
偶尔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
区分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六、课后反思
①初步让学生使用准确的用语描述实验现象。
②确实地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自信。
③本节课补充了一些实验信息。让学生树立起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