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课堂导入
东汉举孝廉图
进士题名碑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东汉举孝廉图,右图是进士题名碑。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各反映了什么制度?对!察举制和科举制。那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问题情境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两汉:
(1)察举制:
A.形成: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形成。
B.内容和程序:先考察而后推举,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C.作用: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自主学习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九品中正制:
A.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B.程序和标准: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C.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用人局面。
图片情境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问题情境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 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
问题情境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秦汉中央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图片情境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汉墓木牍《集簿》
两汉刺史部制度
问题情境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隋唐科举制:
(1)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程序与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
2、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合作探究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隋炀帝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合作探究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提示:特点:①延续时间长;②不断发展完善;③选拔方式规范;④公平(公正)。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为西方国家所借鉴。
图片情境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宋代科举考试图
唐·孟郊《登科后》
问题情境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
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问题情境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威慑作用。
2、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其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合作探究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材料: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合作探究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
提示: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划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
问题情境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乡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2、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
3、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图片情境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甲三名牌匾
清代科举考试系统简表
问题情境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明朝:
(1)考满制度: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2)考察制度:考察包括三年一次的外察和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
2、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合作探究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中央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郡国由上计掾主持上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职能部门尚书省吏曹,其下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扩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的考课。
合作探究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二: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明朝考课重归吏部,吏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官员的考课。清朝沿用明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和明确。
——李永亮《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
提示: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考核机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
问题情境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自主学习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
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3、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督察院和六科。
提醒: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作为一种常设制度,在整治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图片情境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
清朝都察院文书
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社会流动,具有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观 重才轻品 在实行过程中,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底下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存在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禁锢思想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动世界文明 唐朝时,科举制度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科举制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 作用 监察机构独立化 监察机构行使权力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独立行使职权 积极性 1、能够调整通知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提高行政效率。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系国家稳定。
3、修正统治政策,减少决策实务,维护封建统治。
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相关法律的编修 监察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或御史台推荐,不受吏部制约。选拔标准包括学识、经验、德行等。加强监察立法,严格考核监察官的业绩,赏罚分明,以确保监察活动有效进行。 监察方式的多样化 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常驻与巡回结合等多种方式,确保监察全面。 监察权与行政职权混淆 汉代刺史、清代总督和巡抚等都身兼监察、行政等权力,监察官多次变成行政官,使得监察体制名存实亡。 局限性 1、监察机构是否完善取决与皇帝的决策,御史行使职权需要以皇帝为后盾。
2、历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总是有利于皇权的强化,因此,监察制度只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以轻制重,以贱治贵 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本课小结
选拔(世官制、察举制等)
考核(上计制等)、监察(御史大夫、刺史)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科举制)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乡试、会试与殿试)
考核、监察(都察院和六科)
考核(磨勘等)、监察(御史台、台谏合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