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的兴亡、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的兴亡、南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单元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大单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大单元理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3.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数学、天文历法及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科技成就方面主要讲述了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文化成就方面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和雕塑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1.了解《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及地位,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基本史实。
2.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张猛龙碑》、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的造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造像》,感受其文化魅力。
3.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科学家祖冲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魏晋南北朝科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讲述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接着指出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把3月14日定为国际圆周率日的原因,以及谁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从而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
1.说说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的地位。
2.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是谁
3.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哪部书法作品
4.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谁
5.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哪些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哪两个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196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 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设计意图】以现代人对祖冲之的纪念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过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一时期也是北方民族大交融和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有些成就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3页的内容,找出《齐民要术》的作者、地位、主要内容及贾思勰的主张。
学生回答:
(1)作者:北朝的贾思勰。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主要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4)贾思勰的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的原因。
材料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根据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农业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提到顺(应)天时(时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凭主观)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他认为只有根据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教师提问:贾思勰为什么能够写成《齐民要术》 从主观条件(个人经历、素质等)和客观条件(社会环境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
(1)主观条件: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进行艰苦、广泛的实地考察。
(2)客观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才有了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必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的内容,思考《齐民要术》的价值及影响。
学生回答:
(1)价值: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影响: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提问:《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实行多种经营;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现代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过渡: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间的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的内容,归纳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贡献。
学生回答:
(1)圆周率: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缀术》: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
教师提问:除了数学,祖冲之还在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
(1)天文历法: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50秒;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2)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祖冲之的成就,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学习任务四
灿烂的文化
1.书法
教师讲述: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我国古代文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5页的内容,归纳从东汉至西晋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学生回答:
(1)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2)曹魏时期: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锺繇尤擅楷书,刚柔兼备。
(3)西晋时期: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教师补充:锺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尤精于隶、楷。
胡昭(161—250),字孔明,颍川人,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擅长隶书。胡昭与锺繇齐名,世人并称“锺肥胡瘦”。
教师讲述: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东晋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为“王右军”。他刻苦学习书法,凡举隶、行草、章草、飞白及楷书,都有极高的造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第115页的图片《兰亭集序》(摹本),分析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色。
学生回答:王羲之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教师补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集书法之大成者,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书圣”。
教师提问:除了写在纸上的书法作品外,这一时期的书法成就还体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北魏统治者崇尚中原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有很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第116页的图片《张猛龙碑》拓片(局部),感受北魏时期碑刻书体的特点。
学生回答: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教师补充:魏碑是北朝书法家的创造,也称北碑,因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因而得名。北魏碑刻作品主要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著名的有“龙门十二品”等。魏碑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塑造学生的审美观念。
2.绘画
教师过渡:自古书画不分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数东晋的顾恺之。
顾恺之,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精人物肖像、山水,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第116页的图片《女史箴图》(摹本·局部)和《洛神赋图》(摹本·局部),感受顾恺之人物画的特点。
学生回答: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教师提问:这一时期,随着山水诗的增多,哪一类型的画作开始兴起
学生回答:山水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归纳特点,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3.雕塑
教师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哪两大石窟
学生回答: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第117页的图片《云冈石窟第20窟的造像》和《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造像》,分析这两大石窟中造像的特点。
学生回答: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教师总结: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的意图,虽是要宣扬宗教,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落实家国情怀。
4.文学
教师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有哪些代表
学生回答:
(1)诗歌: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
(2)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朝民歌细腻婉转。
教师补充:这些风格各异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教师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和绘画艺术为什么能够取得杰出成就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1)继承了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2)造纸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3)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4)各族人民的大交融。
(5)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有利于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民族的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客观上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不仅是对秦汉科技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还为隋唐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