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的兴亡、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的兴亡、南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单元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大单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大单元理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3.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数学、天文历法及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设计说明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下启南北朝的对峙。以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为主,辅以北方各族的内迁。在内容的编排上,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很强。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游牧民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有助于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结合现实情境,增强学生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2.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等基本史实,探究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重点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
难点: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东西晋演义》(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结论。那么,三国之后是谁统一了全国
二、预习检查
1.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是哪个国家
2.司马氏家族取代了哪国政权
3.说说西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及统一全国的时间。
4.八王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
5.说说北方各族内迁的时间及内迁后的主要活动区域。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有一年闹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晋惠帝,晋惠帝却问报告的人:“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 ”
教师提问: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统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皇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教师过渡:这可以从侧面帮助我们了解西晋短暂而亡的历史。
【设计意图】以历史故事作为开篇,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教师讲述:魏国皇帝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图谋帝位,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其野心。
教师提问:这一典故说明了什么 司马昭有什么野心 最终实现了吗
学生回答: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司马懿的儿子,在司马懿死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说明司马昭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想统一天下,但是他并没有完成这一目标,他的儿子司马炎统一了全国。
教师提问: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学生回答: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教师强调:同学们请注意,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政权。西晋建立于266年,280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三国建立和灭亡的顺序。
学生回答:
(1)三国建立:魏、蜀、吴。
(2)三国灭亡:蜀、魏、吴。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构建整体时序观,落实时空观念这一历史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三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99页的内容,分析西晋时期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 西晋时,世家大族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达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50 里更华丽的步障。
材料二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时人谓之三杨,旧臣多被疏退。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三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辨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学生回答:统治阶级昏庸腐朽;贵族与大臣道德沦丧,唯利是图,贪图享乐。
教师提问: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这种状况导致了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为八王之乱的爆发和西晋的短命而亡作了铺垫。
教师提问:为了巩固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大封同姓诸王,并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分封的诸王有哪些权力 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1)原因:晋武帝认为,魏国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
(2)权力: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3)影响: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的内容,根据历史事件的要素,简述八王之乱。
学生回答: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教师提问:八王之乱给西晋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学生回答:
(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100页的内容,思考西晋是如何统治内迁各族的。
材料四 匈奴左贤王刘宣曾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学生回答: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暴政。
教师提问: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这些措施导致了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教师提问:八王之乱给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不久,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1)原因:统治集团腐朽不堪,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受到欺压,乘机起兵反抗,灭亡西晋。
(2)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及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加深对八王之乱的理解;史料的介入,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感悟重难知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学习任务四
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内容,概括北方各族的生活方式。
学生回答: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教师提问: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你知道他们内迁的路线吗
学生回答:
(1)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
(2)分布在漠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3)鲜卑人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教师提问:这一状况造成了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西晋实行分封制,希望借此维护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却导致了藩王拥兵割据,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西晋对内迁各族横征暴敛,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西晋为匈奴所灭。历史警示我们:统治者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