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论证和评估论证的要素,引导学生挖掘补充论证的隐含前提。 2.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掌握论证和评估论证的要素,辨析论证和推理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挖掘补充论证的隐含前提,学会用逻辑的方法,构建完善可靠的论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推断出论据背后的隐含前提,由此进入文本深层,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2.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引导学生用逻辑的方法,构建完善可靠的论证,提升思维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华生与福尔摩斯第一次见面,福尔摩斯就说:“我看得出来,您到过阿富汗。”令华生吃惊不已。之后他分析说: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动作品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 二、任务活动:挖掘隐含前提,构建有效论证 【任务一】“今天我是福尔摩斯”——挖掘隐含前提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请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隐含前提2: 论据1:狗没有吠 隐含前提1: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明确:隐含前提2: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隐含前提1: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任务二】进一步讨论挖掘隐含前提,完善证据链 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两个。如果福尔摩斯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对其论证再进一步追问,你发现还有哪些其他隐含前提?参考“论据1”,补充完整下面的证据链 论据1:狗没有吠 隐含前提1: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 那只狗当时并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隐含前提2: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 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 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容易唤醒 他们一定会如实地反映相关情况 未曾有其他人反映当时听到该马厩的狗叫声……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小结】:挖掘隐含前提的意义: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在一个复杂的论证中,为了简便起见,论证者常常把一些他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省略掉,但是,论证的错误也常常发生在这些被省略的前提上。论证者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不一定事实上就是真实的。同时,又由于它被省略了,人们就不容易发现它的错误。因此,挖掘补充论证的隐含前提,可以保障论证的可靠。 【任务三】评估论证:构建清晰可靠的论证。 【必备知识点】 认识“论证”: (1)“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论证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组成。 (2)“论证”和“推理”的关系: 完整的“论证”有三要素:论据、论证形式、论点 一一对应“推理”三要素:前提、推理形式、结论 推理是发现,先有前提,且不一定要求前提的真实性;然后通过推理形式得出结论; 论证是说服,先有论点,然后结合论据通过论证形式论证论点,且要求论据的真实性,由此保障论点的真实性。 1.问题探究:如何评估论证?即一个好的论证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论点是由论据通过一定的论证方式支持的,人们一般会选择先检验论据,如果论据有误,论点就不能成立。一个论证中,除了看说出来的论据,还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隐含前提”,也需要检验其真实性。 如果论据无误,就要看这样的论据能不能推出论点,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论点的真,这就是在检验论证(推理)形式。 如果推理形式是或然的,而这个论证又是事关重大的,还可以进一步检验论点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对立观点,在一个开放竞争的格局中看看论点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2.牛刀小试:评估这段文字的论证,并作出合理的修改。 敢于质疑才可能取得成功。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在对激素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他们当时的推测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推测大不相同。在那时,另一位科学家囿于定论,牵强地证明了当时的普遍推测,斯塔林和贝利斯却另辟蹊径,排除其他条件对于实验的干扰,证明出胰腺分泌胰液并不是反射,而是由于一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的调节,而分泌胰液,于是他们在此领域大获成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想要探求真知,一定要敢于质疑,不能囿于定论,要持怀疑态度对待事物,通过不同角度证明、思考与质疑,助力真理的诞生。 (1)评估论证: 论点——敢于质疑才可能取得成功 隐含前提:这质疑是有一定依据的 论据——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另辟蹊径,发现了促胰液素; 论证方式:举例论证(只有一个,且多为叙述);“机遇”偷换概念 (2)【修改范例】 敢于质疑才可能取得成功。面对学术界的普遍推测,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不囿于定论,另辟蹊径严谨实验,终于发现了促胰液素,在激素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顶着国际主流学界杂交稻“无优势论”的压力,袁隆平勇敢探索,苦心钻研,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最终将杂交稻推向世界;面对大多数医学权威对“非典”是衣原体病毒感染的判断,钟南山大胆质疑,坚持真理,及时确认了冠状病毒,挽狂澜于既倒,挽救了无数生命。 可以看到,我们所提倡的质疑,是在一定依据上的大胆怀疑和严谨求证,并非全盘否定,或是胡乱攀扯,标榜自身等等。如此般的质疑,是探索的开端,是进步的动力,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想要探求真知,一定要敢于质疑,突破成见,以怀疑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助力真理的诞生。 三、课堂小结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养成关注隐含前提的思维习惯,既有助于在论证有效性分析中寻找到对方的逻辑漏洞,也有助于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主动检查自己的论证是否经得起对方的质疑。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