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4: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看时代变迁,话民族关系
——中国民族关系的演进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多元一体
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典客
典属国
北逐匈奴,
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域都护府
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河西四郡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中原前往西域要道
护乌桓都尉
边疆
屯戍政策;在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大鸿胪
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礼部
鸿胪寺
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武力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册封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交流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机构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册封
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礼部
鸿胪寺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并立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吸收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交融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藏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服役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民族政策
宣政院
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东北
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奴儿干都司)
北、西北
设一系列军镇“九卫”
云南 设土司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乌斯藏都司)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民族政策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蒙古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蒙疆
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青藏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
西南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
理藩院
民族融合的方式 事件
战争
和亲 联姻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征伐匈奴
孝文帝改革
文成公主进藏
建立榷场
设宣政院
行金瓶掣签制
民族融合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
昭君出塞
蒙汉互市
忽必烈改制
统一准噶尔
材料:康熙帝在上谕中指
出:“昔秦兴土石之工,
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
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
长城更为坚固”;“秦筑
长城以来,汉,唐、宋亦
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
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
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康熙帝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帝有何不同?
原因:①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清朝关系更加密切;②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③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认识:康熙帝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或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目的。
1.背景
二、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休戚与共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背景
2.历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二、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休戚与共
3.影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56个民族的团结和力量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多元一体
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休戚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