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历史解释)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认识到两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据说,西汉的东方朔,有一次向汉武帝上一奏折,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2人抬动,汉武帝看了两个月。
成语“学富五车”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当时一车书籍的字数大约是15万字,五车书籍也不过是75万字左右,这在当今社会大约也就是一本书的字数。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战国时期
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的缺点是什么?
书写不方便
笨重
笨重、材料昂贵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120斤),日夜有呈, 不中呈不得休息。
有一次,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了一奏本,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一部《史记》=2.6万枚木简
纸发明、流传前世界各地的书写材料
知识链接
古埃及:纸草
古印度:贝叶
欧洲:羊皮
古巴比伦:泥版
一部《圣经》=100张羊皮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但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2、造纸术的发明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
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麻纸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
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3、造纸术的改进
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东汉造纸工艺流程图
4、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在公元384年间,由山东传入朝鲜,610年传到日本。7世纪时传入越南、缅甸和印度。公元751年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渡海,于1150年把造纸术传入到西班牙,1278年传入意大利,15世纪再渡海传到英国。美洲各国造纸是由欧洲传入的,1575年传到西哥,1690年传入美国,1803年开始进入加拿大。我国造纸术传遍亚、非、欧、澳、美各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没有纸的发明,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造纸术改变世界面貌。──美国 MH哈特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德克·卜德(美国)
①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
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与数学的成就
1、“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河南南阳医圣祠
欧洲最早的治疗黑死病的方法,就是来自到过中国的阿拉伯人所翻译过来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欧洲学者李约瑟曾赞叹道:“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
——《张仲景:一个征求了欧洲命运的人》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伤寒论·序》
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救死扶伤的优良医德。
2、华佗
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1)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
(2)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3)创编“五禽戏”
成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禽戏”导引图
外科鼻祖
知识链接
关云长刮骨疗伤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麻沸散”的成功创制不仅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这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多年。
3、《九章算术》
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今有垣高九尺。瓜生其上,蔓日长七寸。瓠生其下,蔓日生一尺。问几何日相逢?瓜、瓠各长几何?
——《九章算术·盈不足》
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相关史事
秦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汉时期,人们已经使用漏壶、日晷等计时工具,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时间,朝廷颁布了更加完备的历法。在前人基础上,东汉张衡改进的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他还发明制作了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验地震方位。农学方面代表性著作《泛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著《史记》。西汉夏阳(今韩城)龙门人。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10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向孔安国学习。大约20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公元前108年,正式做了太史令,他一边整理史料,同时动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司马迁替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的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公元前96年皇帝大赦天下出狱,当了中书令,专心致志写《史记》。直到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完成,共130篇,52万多字。
2、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
年代:
西汉汉武帝时期
内容: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地位、体裁:
①记录帝王将相历史活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②为下层人物写传记。
“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
“传”是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3、《史记》的历史价值
材料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材料2: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史学价值:公正记事,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
材料4:朴素凝练、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 柳宗元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材料1: 材料: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2:司马迁写史,极重调查访问,决不光从“金匮石室”里找死资料,也不像郑樵(宋代史学家)说的只是“局蹐于七八种书”,而是行脚上路,采访人物,访查古迹,收集散逸的传说逸闻。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历史研究常见的田野调查法。
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胸怀天下、秉笔直书、追求真理的史家精神。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
(1)道教兴起的时间:
(2)早期教派:
(3)教义(信奉什么):
(4)传道方式:
东汉末年
太平道(张角创立);
五斗米道(张陵创立)
道教认为通过自身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主张修身养性,消极避世;炼制丹药
以治病来传道
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2、佛教:
(1)创立时间及创立者: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2)教义:
人生是苦难的;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消灭欲望,忍受苦难就会来世幸福。主张众生平等。
(3)传入:
①、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②、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①、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4)影响:
敦煌莫高窟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
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龙门石窟
普陀山
五台山
九华山
峨眉山
佛教四大名山
合作探究
根据下列材料,小组讨论推动两汉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1:文景之治时期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武帝实现大一统,中华疆域扩大三分之一,汉朝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整个社会经济达到唐朝未曾有过的高度。
材料2: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主路通往大秦(古罗马),北上可以到达北欧,南下可以到达印度。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逐渐形成。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
(1)政治: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经济繁荣;
(3)民族关系: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
(4)对外关系:中外交流频繁;
(5)个人因素:科学家、艺术家等的智慧和努力
(6)其他因素:对之前朝代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习近平
课堂小结
作者
内容
体裁
造纸术 概况
影响
医学 张仲景 华佗
时期
成就
佛教 道教
宗教 产生
传入
《史记》
司马迁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播
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者;“医圣”
“麻沸散”;“五禽戏”,
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本土宗教
东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