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如骈散结合、正反对比等。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写作手法。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体会父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背诵全文。
2. 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之情。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如骈散结合、正反对比等。
2. 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4. 拓展法: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诸葛亮的图片或视频,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2. 引出课题《诫子书》,提问学生对“诫子书”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
1.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关于诸葛亮和《诫子书》的资料。
2.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读音、书写和词义。
(1)生字词
诫(jiè) 夫(fú) 淫(yín) 慢(màn) 励(lì) 险躁(zào) 治性(zhì) 年与时驰(chí) 意与日去(qù) 遂成枯落(suì) 悲守穷庐(lú)
(2)词义
诫:告诫、劝勉。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淫:放纵。
慢:懈怠。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零落。
悲守穷庐: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巡视指导。
5. 教师提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教诲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立志,珍惜时光。
(四)精读课文
1. 学习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教师讲解:“夫”是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指君子的行为操守。“静以修身”指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俭以养德”指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提问: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修身养德的重要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静和俭。
(3)教师点拨:诸葛亮认为,内心安静能够使自己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自身的修养;俭朴的生活能够培养人的品德,避免奢侈浪费。
2. 学习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教师讲解:“淡泊”指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指明确志向。“宁静”指安静,集中精力。“致远”指实现远大目标。
(2)提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3)教师点拨:这句话强调了淡泊名利和宁静专注对于实现志向和目标的重要性。只有不追求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专注于学习和工作,实现远大的目标。
3. 学习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教师讲解:“学须静也”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须学也”指才干必须通过学习来培养。“非学无以广才”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指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提问: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和志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需要静心专一,而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志向,才能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3)教师点拨:诸葛亮在这里强调了学习和志向的相互依存关系,鼓励儿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
4. 学习第四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教师讲解:“淫慢”指放纵懈怠。“励精”指振奋精神。“险躁”指轻薄浮躁。“治性”指修养性情。
(2)提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教师点拨:诸葛亮在这里告诫儿子要避免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行为,保持振奋的精神和沉稳的性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5. 学习第五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教师讲解:“年与时驰”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与日去”指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成枯落”指最终枯败零落。“多不接世”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指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指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提问:这句话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希望儿子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否则将来会后悔莫及。
(3)教师点拨:这句话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警示,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否则就会像枯树一样,毫无用处,最终只能悲哀地守着陋室,悔恨不已。
(五)深入探究
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1)骈散结合
教师讲解:文章开篇运用了骈句,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后文则以散句为主,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等,表达自由流畅,说理透彻。骈散结合,使文章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内容上的深度。
(2)正反对比
教师讲解:文章中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进行对比,突出了静和俭的重要性,以及淫慢和险躁的危害。通过对比,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更具有说服力。
2. 体会文章的主旨
(1)教师提问: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回答:文章的主旨是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立志,珍惜时光,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
(2)教师点拨:诸葛亮在文中强调了静、俭、志、学等方面的重要性,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有志向的人。同时,他也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否则将来会后悔莫及。文章体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也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六)拓展延伸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做到静和俭,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2. 分享你所知道的关于立志和惜时的名言警句。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名言警句,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学习《诫子书》后的感悟。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短文,教师巡视指导,课后进行批改和点评。
(七)课堂小结
1.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 强调文章的主旨和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阅读诸葛亮的其他作品,如《出师表》等,加深对诸葛亮的了解。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