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1 13: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二)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生死观,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生死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资源:
教材、PPT课件、白板、QQ图片传输
六、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
教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网络热词产生,我今天就说一个词看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毁三观”中的“三观”是指哪三观?
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人活世上,这三观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进行过深刻地思考、探讨。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都有对生死的看法
教师:对,今天我们通过《兰亭集序》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一下王羲之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
1.学生齐读课文
2.课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测试
(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
任务一:《古文观止》一书辑录了古代优秀的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兰亭集序》就位列其中,吴调侯评价这篇文章时说“通篇围绕死生二字……”,我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体现生死二字了?(教师提示古文观止说是“通篇”,应考虑全文)
学生展示:
第三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二段说了“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任务二:第三段说到生死问题的时候,作者说“岂不痛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何“痛”?
学生展示: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之悲。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岁月如梭之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无奈无助之悲。
任务三:作者的生死观是消沉的吗?他真正的生死观是什么?
学生展示:不消沉,第四段说“固知一死生为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一死生”这中将生死混同的生死观的坚决否定。人生不能任其苍白虚度,作者的生死观是积极向上的,是鼓励大家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抱负。
任务四:作者的这种人生观在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学生展示:
1.“生”之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事雅)
2.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积极做事,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点评拓展(约7分钟)
1.教师点评:作者生死观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为一体是荒诞不经的,这似乎可以消除乱世之人惧死的痛苦,但它却麻痹了人“生”的意志,否定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拒绝行尸走肉、碌碌无为地“生”。
2.拓展: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生死观?
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引用《古文观止》评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五)总结检测(约5分钟)
小组合作:作者的人生观及给你的启示,80字左右。
示例一:魏晋时期,大多数人都选择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无争,王羲之不同,他不选择虚度一生,放荡不羁的生活。他深知人生苦短,所以他选择珍惜自己有限的一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他的人生准则,他留下了他的名作和不朽的人生追求。
示例二:王羲之认为,人生在世应积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取,乐观地面对生活,也应有所作为,不能庸庸碌碌地生活。而王羲之也不排斥在外游山玩水、饮酒作诗,在天地之间放任自己,享受“生”的美好。
示例三:文章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意在说明将长寿和短命等同是错误的,可见他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高度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和死亡混同。
(六)作业布置(约1分钟)
课后思考:曹操、陶渊明与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羲之同为魏晋时期的文人,结合他们的作品,说说他们的人生观是什么?他们的人生观给你什么样的启示?150字左右(任选其一即可)
附一:板书设计
生死观——是何?为何?如何?
“生”之乐 一死生之虚妄
↓ ↑
死生亦大之痛
附二:课后检测练习
课后思考:曹操、陶渊明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羲之同为魏晋时期的文人,结合他们的作品,说说他们的人生观是什么?他们的人生观给你什么样的启示?150字左右(任选其一即可)
陶渊明:对死亡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达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人生态度是任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既然生命必要终结,也就无须为一个必然的结局过分思考,消耗精力,浪费时间,影响生活质量,还不如顺从自然的变化,让个体生命融入自然运化之中,在怡人的田园愉快地躬耕,淳朴的风土人情中让自己的生命丰盈。他视官场为“尘网”、“樊笼”,所谓的“积极有为”才是对生命的浪费。陶渊明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并成为真正的智者形象永存。
曹操:执着此生,建功立业的生死观。用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功立业抵消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曹操有一首诗《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一点上看,曹操的生死观认为在生死的问题上认为,即使是寿命很长的动物,最终还是有死亡的那一天的。人也是那样,最终都会死亡的,但人活着就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奋斗到老的精神,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很有鼓舞人的作用。对比秦始皇、汉武帝迷信人会长生不老,能变成神仙的想法,曹操的生死观进步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