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习题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4:44:11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3
课程标准 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知识结构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
私有制
早期国家
阶级分化
多元一体
华夏族
人文初祖
民主推举
看图说史
图1
图1人物是炎帝和黄帝。传说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
________,后人尊崇他们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
华夏族
人文初祖
图2
图2是大禹治水像。相传他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治水有功,被尊称为“______”。
大禹
合作探究
探究 尧舜禹的禅让
材料一:下列三幅人物图分别是尧、舜、禹。
材料二:相传,黄帝以后,尧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年
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
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1. 上面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这种推举(传位)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
上叫作什么制度?
禅让制。
2. 探究该制度的实质。
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3.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什么样的人具备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资格。
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
重难点解析
1.禅让制
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2.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
古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其中有神话的成分,但其中也存
在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历史事实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存在。
易错易混
1.阪泉之战的双方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
大部落结为联盟。涿鹿之战的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最后蚩尤战败。
2.“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皇帝”是古时候最高统
治者的称号,秦朝才出现。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 (教材改编)根据考古发现,约5000年前,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时
期,出现各种早期文明,象征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人类社会进入
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 )
C
①私有制的出现 ②阶级分化 ③早期国家的产生 ④手工业发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知识点2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2. (教材改编)根据考古发现,在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遗址中均发现了
象征身份与权力的玉器,墓葬区中不同的墓葬随葬品也有明显差异。上
述现象说明了( )
A
A. 阶级分化明显 B. 阶级矛盾尖锐
C. 文化发展一致 D. 权力斗争明显
知识点3 远古的传说
3. (2024·兴庆模拟)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
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14测定
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 )
C
A. 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 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 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 中华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4. [史料实证](2023·重庆)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
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
明( )
D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5. 作家冯安泽在《尧舜禹的传说》一书中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尧、舜、禹
是中华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
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该方式是( )
C
A. 战争 B. 世袭 C. 禅让 D. 选举
6. 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
“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
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
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B
A. 公而忘私 B. 勇于创新 C. 严于律己 D. 宽以待人
能力提升
7. (2024·乐山)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
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
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C
A. 道法自然 B. 革故鼎新 C. 华夏认同 D. 和而不同
8. (2023·重庆)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着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
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B
A. 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 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 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 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9. (2024·沁县模拟)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
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
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
D
A. 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
B. 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的主要依据
C. 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
10. [家国情怀]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有关
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
D
A.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 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 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 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11. (2024·潜江改编)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历史遗
迹见证中华文明发源;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为祖国的发展作出
了突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的玉礼 器。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 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的墓葬往往随葬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玉器、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
于河南偃师,距今约 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以及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酒器、礼器。
材料一:
(1) 说出材料一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
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和礼器。
材料二: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
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
之职,以考验他的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
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
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2) 根据材料二,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并指出这种制
度的名称。
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禅让制。
材料三:郑州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位于郑州市黄河文化主题公园内。炎黄
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
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阔面,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
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
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民
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建造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现实意义。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它的建成,大
大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共22张PPT)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
3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
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
的重要依据。
知识结构
①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__
水稻
干栏式
粟、黍
半地穴式
看图说史
图1
图1是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人生活在
__________,干栏式建筑可通风、防潮、防水。
长江流域
图2
图2是半坡居民______________复原图。半坡居民生活在
黄河流域,这种房屋可防寒、保暖。
半地穴式房屋
图3
图3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骨耜。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__________
的主要生产工具。
水稻种植
图4
图4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 ______。
陶器
合作探究
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
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
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 根据材料,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
2.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举例:能制作玉器或简单的乐器。
重难点解析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种植农作物和住房样式不同的原因:自然环境
(地域、气候)不同。
河姆渡人生活的长江流域,降水多,适合种植水稻——因为南方地
区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种植抗旱
性强的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易错易混
1.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称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
多使用磨制石器,比北京人已进步很多。
2.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住干栏式建
筑,种植水稻,制作黑陶。
3.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出现,而不
是因为他们会建造房屋。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 (2023·云南)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
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B
A. 史书记载 B. 考古发现 C. 神话传说 D. 主观推测
2. (2023·金昌)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
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D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知识点2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3. 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
存。根据量化分析可知,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
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
D
A. 当时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 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 黄河中上游经济非常发达 D. 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4. 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
(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
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C
制作精美玉器
B. 制作青铜农具
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知识点3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5. [史料实证]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
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
产生活方式是( )
C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6. (课文引用)[史料实证]大汶口遗址中发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
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该现象表明
( )
A
A. 出现贫富分化 B. 手工业技术先进
C. 会祭祀先人 D. 生产工具先进
能力提升
7. 著名的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的“新石器时代革命”理论中的主要结论
之一就是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是人类历史上自学会控制火以来的一次
“最伟大的经济革命”。该理论提出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
B
A. 新石器奠定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基础
B. 原始农业推动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
C. 原始农业促进牲畜的驯化饲养过程
D. 新石器铸就了人类早期文明的诞生
8.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中国农业
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
了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下列与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有关的是( )
A
①种植粟和水稻 ②饲养猪、狗等家畜
③制作陶器 ④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9.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
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
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
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
的分布反映了( )
B
A. 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B. 阶级分化的出现
C.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生产力水平低下
10. (2024·福建)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 )
A
A. 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 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 “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 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
的诗句: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
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1) 阅读材料,请你指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半坡居民。
(2) 你能举例说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器物吗?
人面鱼纹陶盆。
(3) “农耕既普及”描绘的是该原始居民对哪一作物的耕种?
粟。
(4)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没有文字记载。(共27张PPT)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
3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
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知道考古发现是
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知识结构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
⑥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
古人类
北京西南周口店
直立行走
采集和狩猎

群居
直立人
磨光和钻孔
看图说史
图1
图1是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_______年,上肢与现
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
约70万—20万
图2
图2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________________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
京人使用经过打制的粗糙石器,处于“____________”。
是否会制造工具
旧石器时代
图3是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外貌特征和
________基本相同。
图3
现代人
图4
图4是山顶洞人使用的______和________。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为主,
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骨针
装饰品
合作探究
探究 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阅读教材P5~P6,共同探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产、生活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烬,也发现了烧过的兽骨、
石头、树种和烧焦的木炭块。
——安作璋《中国史简编》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发挥想象力,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北
京人的一天。
北京人的一天
清晨,伴随太阳升起,北京人整理了洞穴当中的火种,离开洞穴,开始了
打猎采集生产活动。男人拿起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打制出的工具,成群结队
地往森林走去,开始搜寻猎物。女人、老人和儿童分工合作:有的前往果树处
采摘果实,有的整理洞穴周边的防御设施,有的则处理食物等。
日落之时,外出打猎的人带回了猎物,妇女接过猎物后开始清理。清理后
将猎物放在火上烧烤。所有人围着火堆就坐等待享用食物。
夜深,北京人将火堆往洞口移了移,用于防止野兽袭击,所有北京人进入
洞穴后席地而眠,结束了忙碌的一天。(言之有理即可)
2. 阅读教材P6,并结合材料二,探究火的使用对北京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他们用火来照明、防寒、驱兽、烧烤食物,他们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
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尤其是脑髓的发展,增强
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重难点解析
1.列表梳理本课重点
远古人类 年代 体貌特征 使用工具 用火 生活方式 观念 组织形式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保留古猿的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 打制石器 会使 用火 采集、 狩猎 — 原始
人群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模样和现代 人基本相同 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造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 取火 采集、 狩猎、 捕鱼 懂得 爱美 氏族
公社
2.原始人类群居的主要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当时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
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下去。
易错易混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但不是世界最早的古
人类。
2.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
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可能已经知道
人工取火。
3.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获得北京人等原始人
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
4.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另外,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
有重大意义。
5.劳动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 下表所示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部分)。据表可知,中华文明
起源具有( )
文化遗址 所在省份(今)
元谋人 云南
北京人 北京
山顶洞人 北京
蓝田人 陕西
巫山人 重庆
文化遗址 所在省份(今)
金牛山人 辽宁
丁村人 山西
马坝人 广东
长阳人 湖北
和县人 安徽
A. 多元性 B. 同步性 C. 竞争性 D. 领先性
A
2. 在海南发现的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大港村遗址、石贡遗址、付龙园遗址、凤鸣村遗址等,出土了大量石器
和陶器残片。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海南( )
A
A. 历史文化悠久 B. 人类活动遗址最多
C. 陆地开发最早 D. 出土文物最为丰富
知识点2 北京人
3. (2023·怀化)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
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
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B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4. (2023·连云港)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
万—20万年、保存火种、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
B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
知识点3 山顶洞人
5. (2023·吉林)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
靠的证据是( )
C
A. 传说 B. 文献 C. 化石 D. 影像
6.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在我国的许
多省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位于今天北京的古人类
遗址是( )
C
A. 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 B. 丁村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C. 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D. 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
能力提升
7. (2024·蓬江一模)“近几十年来在亚、非、欧等洲一些地区发现的
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
先……我国湖北省建始县、湖北省巴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都曾
发现可能属于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以上发现表明( )
D
A. 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
B. 我国广袤大地孕育着最早的人类
C. 古人类起源的研究缺乏依据
D. 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8. (2024·郑州改编)朱绍侯、张海鹏、齐涛在《中国古代史》中记述:
在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有的灰烬
成层分布,有的集中成堆,厚达6米。在元谋人、蓝田人、贵州桐梓人生
活的地层里也有类似的发现。此现象说明远古人类( )
B
A. 都会生火和用火 B. 用火是普遍的
C. 过着群居生活 D. 在洞穴寄居
9. 右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特征”的示意图,“?”
处应填写( )
C
A. 制作陶器 B. 修建房屋 C. 打制石器 D. 磨制石器
10.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
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1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所示: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古时代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和
所处的时代。
打制的石器、木棒等;旧石器时代。
(2) 距今约70万 — 20万年前,北京人的生活形式是什么?分析这一
生活形式形成的原因。
群体生活(群居);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环境恶劣,工具简陋,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
(3) 材料二反映了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
有何意义?
人工取火(钻燧取火);
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
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二: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