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诗词中的“意象”,为进一步学习诗歌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寻意象 → 解意象 → 品意象 → 炼意象,进而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一、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那样直说”。明代胡应麟则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诗词大多是利用意象来抒情的诗歌。本词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作,是学生学习意象的极好标本。
二、本词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诗歌,给指导学生一种科学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从意象入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
三、可以从学生试写一个秋天自然景观的小片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入新课,然后逐层深入地研读诗歌:寻意象:了解内容 → 解意象:抓住特征 → 品意象 :归纳主旨→ 炼意象: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本词主旨,总结毛泽东诗词将情、景、事、理有机结合的一大显著特色。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诵读、讨论、评注。
【教学工具】多媒体或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片段,引入意象。
1、 提供一张秋天景色萧条的图片(含有枯 ( http: / / www.21cnjy.com )萎的荷叶、池塘边的枯草和光秃的树枝等),让学生根据图片写景(100字左右)。然后,请几名学生朗读短文,由一名学生归纳几篇短文所写景物的共同特色:凄凉萧条。
2、 引出“意象”概念。(幻灯显示)
【链接一】
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也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与纽带。大致分为动植物意象、自然景观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三类。
【同步练习】试找出下列诗歌中的意象——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参考答案:有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描绘的是“静”和“闲”的意境)
二、寻意象:了解内容。
1、由一名学生朗诵全诗。讨论: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明确:主要有七类: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板书)
二、解意象:抓住特征。
1、学生找出本诗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并交流。
(明确:红、染、碧、流、击、翔、竞)(板书)
2、 学生尝试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明确:生机勃勃、意气风发)
三、品意象 :归纳主旨。
1、提供一组描写秋景的著名诗句,然后讨论:毛泽东在本诗中描写秋景为何是另一种感受与情调?
【链接二】古今文人写秋的名句举例
☆ “悲哉秋之为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
☆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2、齐读全词后,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让学生说说下阙难以理解的词句。(可能有“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后结合注释与下列史实加以解释。
【链接三】毛泽东少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有关资料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材!”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叹赏。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他们经常在岳麓山下、楚怡小学,谈论时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
罗学瓒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他们这一群人的志向和抱负:
开怀天下事,不谈家与身。
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
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
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 写作背景:1918年,毛泽东发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织了新民学会,1919年创办《湘江评论》,组织大批青年参加革命活动。本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并填本词。
3、 发动学生讨论:上下阙分别写什么?最能决定作者写景情调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要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全词将情、景、事、理有机结合起来,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词眼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板书:谁主沉浮 改天换地)
四、炼意象:总结规律。
1、首先解读下列小说片段——
【链接四】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
(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提示:黑色的天空和黑色的太阳,显然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但是用来表现格利高里失去情人后的悲伤绝望,又在情理之中)
2、讨论:面对同样的意象,为何会发现不同特点,并抒写出不同的思想情调?
【明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里说:“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的说法。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觉中与万物无异……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不同……触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缘情写景,情不是由景引起的……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会唤起类似的情;情不是由景引起,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彩。”】 (板书:缘情写景与触景生情不同)
3、小练笔:以“粉笔”为意象,写一首小诗。(附参考诗歌《粉笔》)
那是一截普通的粉笔,
静静地躺在教室的讲桌里。
有一天,它被一位老师拿起,
终于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当身躯一点一点化为回忆,
它忽然瞥见老师霜染的发丝。
它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流逝———
它的血,它的肉,它的细胞,它的一切,
已在知识的海洋里荡起了涟漪……
在它发出绝唱之际,
当再瞥一眼紧握自己的老师时,
那朴素的外表、干瘦的躯体,
让它不禁产生情思:
是它变成了老师,
还是老师化作了“自己”?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寻意象:了解内容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
解意象:抓住特征 红、染、碧、流、击、翔、竞
品意象 :归纳主旨 谁主沉浮 改天换地
炼意象:总结规律 缘情写景与触景生情不同(周振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