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4:44:34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1
3
课程 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
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
生。
知识结构
①__________
②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
⑤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
⑦______
⑧______
⑨______
⑩_____________
道家学派

辩证法

为政以德
因材施教
仁政
礼治
节俭
中央集权专制
看图说史
图1 老子
图2 孔子
图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__________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
认为事物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图2: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__________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
育家,创办私学,核心思想是“____”。
道家学派
儒家学派

合作探究
探究
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为了能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开始招贤纳士,
吸引各种人才前来效力。为了找到适合的人才,国君举行了一场辩论赛,
论题是:如何聚民心,强国力。以下是辩论赛中各学派的话语,请你根
据所学知识补充完整。
儒家谋士:要积聚民心,就必须实行“______”,只有为政以德,
才能感化世人,教化百姓。
道家谋士:此言非也,天下万物,________________,国家要强盛,
也要遵循其规律,过多的干预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应该“__________”。
仁政
有其运行的规律
无为而治
墨家谋士: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我认为国君治国就应该关爱天下
百姓,不能随便发动战争,因而,“______”“______”才是治国王道。
法家谋士:无用之言。治国必须要严明律法,只有用律法严格约束
才能使民归心,因此,必须要__________,树立君主权威,建立_______
___________。
兼爱
非攻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重难点解析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时期 姓名 地位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鉴或启示
春秋 时期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 经》 ①思想核心是“道”;②一 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 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主张 “无为而治” 从正反两方
面思考问题
时期 姓名 地位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鉴或启示
春秋 时期 孔子 大思想 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 语》 《春 秋》 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 “仁”;②主张以德治国; ③主张实行德政 教育思想:①教育:创办私 学,主张有教无类;②教 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 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 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 学原则和方法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
会;尊重教
育教学规律,
采取科学的
学习方法
续表
时期 姓名 地位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鉴或启示
战国 时期 墨子 墨家学派 创始人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构建和谐社
会;反对侵
略战争;勤
俭治国
孟子 战国时期 儒家的代 表人物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构建和谐社

荀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续表
时期 姓名 地位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鉴或启示
战国 时期 庄子 战国时期 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 《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积极地面对
和看待问题
韩非 法家学说 的集大成 者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积极改革,
勇于创新
孙武 军事家、 兵家创始 人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殆” 了解敌人,
才能更容易
战胜敌人
续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出现了局部统一;各国实行改革变法,
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社会形态上: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
逐渐确立。
易错易混
1.《论语》是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而成的,不是孔子的代
表作。孔子编撰过《春秋》等。
2.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被称为“至圣”,孟
子被称为“亚圣”。
3.《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整理、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论语》是孔子
的弟子整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法家思想顺应时局需要,
受到统治者青睐。儒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本思想,虽不适应春秋战国
纷争的时代需求,但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老子和《道德经》
1. (2023·云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
思想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
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这位思想家是( )
A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2. (2023·金昌)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
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B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知识点2 孔子和儒家学说
3. 孔子17岁之后进入仕途,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公元前496年,
他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在他69岁时回到鲁国,从此专行教道直到老
死。下列与孔子周游列国有关的是( )
D
A. 孔子的儒学符合社会需要 B. 当时仍是贵族垄断教育
C. 新兴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D. 诸侯争霸的战乱大环境
4. (2023·通辽)“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
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
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
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
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
A. 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 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 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知识点3 百家争鸣
5.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昌盛,产生了诸子百家,开创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局面。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C
A. 中国古代读书人重视礼仪 B. 政府重视文学艺术发展
C.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化 D. 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6.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曰:“仁者无敌于天
下。”墨子曰:“一同天下。”韩非曰:“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
象反映了( )
A
A. 统一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 B. 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趋同
C. 儒家学派的地位逐步提升 D. 诸子百家都认同民本思想
能力提升
7. “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这一学术局面反映的
社会现实是( )
D
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8. (2024·槐荫三模)2023年12月10日,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
满天下》在淄博大剧院首演,该剧再现了千年前来自五湖四海,崇尚不
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
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
D
A. 诸侯争霸 B. 兼并战争 C. 统一思想 D. 百家争鸣
9. (2023·广东)《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
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图1和图2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图1 孔子乘马车周游列国
图2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A. 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B. 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 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 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A
10. [家国情怀]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
“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C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1. 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各陈其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
材料二:赏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
而固,使民知之。——韩非《韩非子·五蠹》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
材料四: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庄子》
(1) 上述材料中的主张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材料一:墨家;
材料二:法家;
材料三:儒家;
材料四:道家。
(2)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这说明了什么?
焦点:治国方略。
说明: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思想文化繁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共27张PPT)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
3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知识结构
①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
⑦______
⑧___________

世袭制
家天下
牧野之战
政治形势
血缘
等级
统治范围
看图说史
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________,最高统治者是周
天子。周代贵族等级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合作探究
探究 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及夏、商、西周的更替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导图。
1. 结合材料一,探究奴隶制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社
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阶
级为了防止奴隶阶级反抗,开始设置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
关。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材料二:夏朝建立后,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
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2. 结合材料二,探究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 阅读教材P22~P26,小组合作完成夏、商、西周的更替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夏 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商 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西周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4.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说说你的看法。
进步;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没有私有财产,而国家产生
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
重难点解析
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称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诞生年为
公元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年,在此之后
的时间称公元××年或直接称××年(但不能称公元后××年)。
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1世纪,公
元101年—公元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与此同理)。
但是按习惯用法,人们通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一个世纪之首,
如公元100年人们把它作为2世纪的最初一年,这样就变成公元1—99年为
1世纪,100—199年为2世纪,200—299年为3世纪,以此类推。
一个世纪又分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早期一般是
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指一个世纪的后
20年,如199年是2世纪晚期。但公元前的早、晚期计算刚好相反,如公
元前199年是公元前2世纪早期。
易错易混
1.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主要区别: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
盟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下去。前者是民主推举,后者是血缘传承。
2.夏朝的建立者是禹,第一个开启王位世袭制的是启。
3.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而不是周文王,亡国之君是周幽王而不是周厉王。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 (2024·陕西)下列关于夏王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 夏王朝始于约公元前1600年
C. 夏王朝是桀建立的
D. 夏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束
2. 《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
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C
A.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 实行了禅让制度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帝制度
知识点2 商朝的统治
3. [时空观念]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
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
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B
A. 夏朝建立 B. 商朝建立 C. 西周建立 D. 东周建立
4. (2023·涟源模拟)《史记》记载了商与周边各国的分合聚散,时而
是“诸侯毕服”“诸侯咸归殷”,时而是“诸侯或不至”“诸侯莫朝”。
据此可推测( )
C
A. 商王的政治权力受到诸侯王的节制
B. 分封制逐渐瓦解
C. 这种分合聚散可能与商之盛衰有关
D. 方国联盟走向分崩离析
知识点3 西周的兴衰
5.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民心向背对国家
发展的重要性。下列各组历史人物的结局能够印证“政之所废,在逆民
心”的是( )
D
A. 炎帝、黄帝 B. 夏启、商汤和周武王
C. 尧、舜、禹 D. 夏桀、商纣和周厉王
6. (2023·蚌埠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武王伐纣”历史事件的记
述。据表内信息可知( )
记述 出处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 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尚书·武成》
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逸周书》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 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叛纣。 《史记·周本纪》
A. 文献史料的学术价值最高 B. 后世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C. 历史叙述具有一定主观性 D. 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认识的深度
C
7. 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封建”。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
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
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夏文明震慑一方。由此可
见,此学者认为分封制( )
A
A. 传播了华夏文明 B. 使周朝长治久安
C. 培植了割据势力 D. 以世袭制为基础
8. [历史解释]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
大夫叫作“立家”,当时人们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
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这表明分封制( )
B
A. 有利于维系周王朝的统治 B. 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
C.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 D. 是一种行政制度的创新
能力提升
9. [史料实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的考古发现和史籍记
载共同反映出( )
C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
河南二里头遗址
A. 人类的起源 B. 远古的传说
C. 国家的产生 D. 原始农业的发展
10. (2024·江苏)周王朝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
(guǐ)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
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A. 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 铁器的逐步推广
C. 分封制在逐步瓦解 D. 由游牧转入农耕
11. (2024·甘肃)《史记》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
崩。以天下授益(伯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
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
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材料描述了( )
A
A. “家天下”的形成 B. 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C. 部落联盟制度确立 D. 尧舜禹实行禅让制
12. 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
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
A. 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 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 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 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13. 请阅读下面两幅图,完成题目。
(1) 为了稳定建立之初的政治形势,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
实质是什么?
分封制;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
(2) 用一句话概括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即周王对诸侯“____________”。
授民授疆土
(3) 说说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哪些。(至少五个)
齐、鲁、宋、燕、卫、晋、吴等国。
(4) 受封诸侯要承担哪些义务?
需要向周王进献贡赋,并服从周王调兵。(共31张PPT)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3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
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结构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_
⑦__________
韩、赵、魏
长平之战
生产力
中央集权
奖励军功
统一中国
李冰
看图说史
图1
图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向封建社会过
渡的决定性措施是“___________”。
废除井田制
图2
图2:都江堰是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______主持修建。建成后,成都
平原成为沃野。
李冰
合作探究
探究 战国七雄
阅读教材P34~P35,结合下图,探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探究原因】
1. 图1和图2所示诸侯混战局面是由西周时实施的哪一政治制度的弊端造
成的?
分封制。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探究演变】
2. 观察两幅图片,对比两图中发生的变化。
变化:①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
②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统一趋势明显。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
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3. 据材料二,指出 “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国。这
一局面被称作什么?
韩、赵、魏、楚、燕、齐、秦;
战国七雄。
【探究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的看法。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给当时社会带来了灾难,民不聊生,但客观上有利于
历史前进,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重难点解析
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 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众多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 位 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
全国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评价:一方面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
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另一方面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
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改革者的生死,而是是否实现了改革目的,
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中商鞅被处
死,只能说明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能说明变法失败,因为商鞅变法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易错易混
1.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先后出现的,而战国七雄中的七个国家是同时并存的。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进一步推广是在战国时期。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战国七雄
1. 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
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
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 )
B
A. 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 B. 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
C. 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所需 D. 当权者意愿加强军队建设
2. 追溯三晋历史,走进春秋战国。下面的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韩、赵、魏受封为诸侯时,晋国君主晋烈公仍在位,晋国公室身处
三家的夹缝中。到晋孝公时,韩、赵两国抢走了晋国公室的绛
(今翼城)和曲沃两城,把晋公赶到了端氏(今沁水)和屯留。公元前
376年,三家把晋静公降为普通人,晋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晋
国历史就此终结。
注:“公室”指君王之家;王室。
C
A. 桐叶封弟 B. 城濮之战 C. 三家分晋 D. 长平之战
知识点2 商鞅变法
3. [历史解释]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
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无处可
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B
A. 变法违背民意 B. 变法深入贯彻
C. 变法遇到阻力 D. 变法宣告失败
4.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知识点3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5. (2024·白银)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
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
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
D
A. 原始农耕的产生 B. 耕作方式的变革
C. 土地制度的变迁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6. 李同学去四川旅游发现景点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
江右岸的山坡上,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
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纪念李冰父子是因为( )
D
A. 攻克巴蜀,开疆拓土 B. 安抚四川地区少数民族
C. 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 D. 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
能力提升
7. (2023·澧县模拟)商鞅变法规定: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
制;县主要设有县令、县丞、县尉,他们分别管理县内不同的事务,这
样就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组织。此举有利于 ( )
D
A. 地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 增强秦国贵族的影响力 D. 中央权力的加强和集中
8. (2023·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
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
当时铁器( )
D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9.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打破了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统治者到处设关置卡
的状态。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战争( )
B
A. 加强了思想文化交流 B. 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 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 D.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10. (2024·兴宁模拟)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
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C
A. 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
B. 无正义战争,都是为掠夺人口和土地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 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不断举行起义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齐国——邹忌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1) 材料一各国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①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
主贵族的各种特权。
②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材料二: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材料三:秦国,初时偏处西边,国小力弱,不受各国重视。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2) 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商鞅变法的目的。
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项措施的作用。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内容: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有利于封建制
度的确立。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
有利于国富。
③奖励军功,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强兵。
④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
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
貌为之大变。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的原因。旧贵族尤
其对哪一项改革措施更恨之入骨?
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4) 材料四中提到“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秦国发
生了怎样的“大变”?
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
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
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商鞅为变法而死,但变法为何还会成功?
说明了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因为商
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共25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
2
3
4
学习目标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程 标准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
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
朝的建立与发展。
知识结构
农业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
龟甲
象形
战争
年代最早
三星堆
司母戊鼎

离骚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看图说史
图1是商朝青铜器__________。河南______出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______的青铜器,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图2是商代青铜器__________。
图3是商朝________图片。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司母戊鼎
安阳
最重
四羊方尊
甲骨文
合作探究
探究
根据所学内容以及查阅资料,任选其中一幅图片,写一份简要介绍
说明。
图1:司母戊鼎,又称商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
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司母戊鼎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
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图2:商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
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炭河里遗址,现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
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
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同时,
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
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花纹精
丽,线条光洁刚劲。
图3: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遗址2021年出土的文物,面
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其宽脸广额,
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
明,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
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大面具的造型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
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
重难点解析
1.夏商西周时期迈入了青铜时代。青铜文明不仅指青铜器,也不仅指青
铜制造业,而是青铜时代人们所制造的物质文明。
2.青铜器不仅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其类型和数量也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易错易混
1.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
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商周时期既有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铸刻在青
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铭文)。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天文、历法和医学
1. (2024·安徽模拟改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便有了关于天文、历
法的记载,这时期先民们关注天文历法主要是为了( )
A
A. 从事农业生产 B. 崇拜自然现象
C. 控制人们思想 D. 为统治者服务
2. (2024·梅州模拟改编)在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
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下列关于中医文化说法错误的是( )
C
A. 扁鹊总结的望闻问切诊断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B. 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医药知识
C. 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名医
D. 《黄帝内经》是我国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知识点2 甲骨文与青铜器
3. (2023·新疆)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
现的是( )
B
A.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4.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
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C
A. 郡县制度的确立 B.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 司母戊鼎的铸造 D.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5. (2023·大埔模拟)三星堆考古使古代青铜器一度成为“网红”。对
下组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C
A. 体现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 说明青铜铸造水平最高
C. 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 反映王公贵族世袭特权
6. (2023·临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
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值得倍加珍视和更好地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
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
分为4大类(见下表)。这主要反映商朝( )
类别 内容
1 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城、贡纳
2 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
3 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
幻、卜法、文字
4 其他
A. 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B. 经济生活较为繁荣
C. 社会文明走向成熟 D.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8. 甲骨文横直转折,小篆笔画均匀,汉隶破圆而方,再变而为草、楷、
行。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创造出
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
C
A.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 刚柔兼备,苍劲厚重
C. 风格各异,一脉相承 D. 结构稳定,方折俊丽
知识点3 《诗经》和“楚辞”
9. 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B
A.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 记载的是秦国的生产生活状况
C. 分“风”“雅”“颂”三部分
D. 有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生产生活
能力提升
10. 西周建立后,充斥着神话幻想色彩的商代兽面纹已不再是青铜器纹
饰的主题,纹饰艺术以朴实无华、简洁明快为趋势,其形状所表现的神
话式宗教力量也在明显递减。这种变化( )
C
A. 反映出商周文化的断层 B. 推动了器物功能的完善
C. 适应了政治变革的需要 D. 体现了宗教力量的衰退
11. 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代表个、十、百、千、万的数字,还记录了多
种疾病,涵盖后世的内、外、妇产、小儿等科,见于卜辞的治疗方法有
艾灸、按摩等。卜辞记载当时还有“小疾臣”的官职,专门管理医药疾
病事务。这些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商代( )
C
A. 甲骨文是医学专著 B.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C. 科技已有较大进步 D. 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12. (2023·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
“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
A. 货币 B. 礼器 C. 食器 D. 酒具
13. (2024·河北模拟)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
出现象形字“册”(如右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
形状,有时加“示”字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
B
A. 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 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C. 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 D. 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
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
商代( )
14.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
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
这表明《诗经》( )
C
A. 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 内容通俗易懂
C. 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 韵律典雅优美(共26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 准 通过了解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
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知识结构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_
⑦______
⑧____________
分封制
周王室
政治、经济
尊王攘夷
民族交融
铁制农具
牛耕
新兴地主
看图说史
图1是铁制农具和青铜牺尊,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是春秋战国
时期____________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图1
农业生产力
图2
图2是春秋争霸形势图。春秋时期王室
衰微,________、晋文公、楚庄王、秦
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
号令诸侯。
齐桓公
合作探究
探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周王室开始衰微,
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
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
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
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请
通过所给影视作品材料(右图),结合教材P29~
P32内容,探究春秋时期的历史。
1. 材料所示“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探究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并指出先后出现的霸主。
朝代:东周;原因: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实力强大,诸侯国之间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2. 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我们看到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
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
反映了什么问题?
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春秋无义战。
——孟子
3. 结合教材P30~P32内容,讨论孟子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是否恰
当?为什么?
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
一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
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另一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
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重难点解析
1.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
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一方面它确实是无道义战,灭国杀人,给
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
义,它破坏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体制,更重要的是,它使诸侯国数
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
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易错易混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战争性质是诸侯争霸,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
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王室衰微
1. [历史解释]春秋时期,诸侯国君朝觐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中小侯
国“聘问”霸君的事例却很多。例如,鲁国“聘问”晋君12次、楚君1次。
公元前545年,齐、陈、蔡、燕等国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由此可
知( )
A
A. 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 B. 诸侯争霸现象严重
C. 宗法血缘关系受到冲击 D. 晋国实力最为强大
2. (2023·朝阳模拟)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
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国时赏
赐大量山川土田和劳力那样的宏大气魄。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
C
A. 血缘政治趋于崩溃 B. 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C. 王室势力日益衰微 D. 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知识点2 诸侯争霸
3. 春秋时期有众多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
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A.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 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 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4. 下表是春秋时期的战争(部分)
时间 事件
前714年 宋殇公不按时朝见周王,郑庄公率兵伐宋。
前713年 郕国公然违抗王命,齐、郑二国联合发动了讨伐郕国的战争。
前709年 芮伯姬万因与其母矛盾而被逐居于魏国后,芮更
立君,周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上表说明当时( )
B
A.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发生 B. 周天子仍有一定政治权威
C.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D. 传统宗法体系进一步强化
知识点3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5.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
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C
A. 祖先崇拜的消失 B. 私有土地的出现
C. 生产方式的变革 D. 兼并战争的影响
6. (2023·咸宁)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
化的主要因素是( )
C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能力提升
7. 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
D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怠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8. (2024·召陵模拟)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
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
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C
A. 分封制度的强化 B. 井田制度的推广
C.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土地兼并的加剧
9. (2023·洛阳模拟)管仲主张“受禄不过其功”,申不害主张“见功
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乐毅主张“察能而授官”,吴起改革“使封君
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B
A. 军功爵禄与选官制度合一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D. 变法改革阻碍社会发展
10.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C
A.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 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 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11. 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混战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的图片,指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新现象:铁犁牛耕出现。
材料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权
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
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
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
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如郑国遭受战祸
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春秋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为了争夺更多的
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
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
材料三: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通过战争,齐先
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
晋先后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
为西方大国。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
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
形成。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壹·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重
要影响。
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