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
3
课程 标准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两汉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
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
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
西汉
蔡伦
伤寒杂病论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外科手术
麻沸散
黄帝
纪传体
合作探究
探究 造纸术的发明及改进
材料:图说历史
请根据以上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教材P86~P87,探究以
下问题:
1. 在纸问世之前,古人使用什么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
甲骨、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2. 纸最早出现于我国什么时期?为什么当时生产的纸不能被普遍使用和
推广?何人何时解决了这一难题?
西汉;
因为当时生产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书写,造纸的原料难找,成本昂贵;
东汉蔡伦解决了这一难题。
3. 造纸术的发明有何历史意义?
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重难点解析
1.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
(1)经济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科技文
化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原因:两汉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
(3) 中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外交往越来越频繁。
(4)民族关系的发展:两汉时期各民族间交流、交融加强,推动了科技
文化的发展。
(5) 人民群众的创新是科技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2.结合史实说明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
佛教建筑——少林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佛教人物形象——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祖等。
语言词汇——“烦恼”“口头禅”“无事不登三宝殿”“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等。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舞蹈、音乐、绘画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教:
道教圣地——青城山、武当山等。
道教人物形象——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八仙等。
四大发明中火药的发明与道教的炼丹术有关。
易错易混
1.造纸术是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后经东汉蔡伦改进,它是我国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蔡伦是改进者而不是发明者。
2.道教是一种宗教,而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不能将二
者混淆。
3.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华佗被后人称为“神医”,两人都是东
汉时期的名医。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
1. 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
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C
A.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 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 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2. 下边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C
A. 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 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 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知识点2 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3. (2023·营口)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
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材料中
的“他”是( )
B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李时珍
4. (2023·齐齐哈尔)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根据
“麻沸散”“五禽戏”“实施外科手术”等关键信息可以知道的东汉名
医是( )
B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孙思邈
5. (2023·眉山)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
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
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B
A. 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 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 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 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6. 《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
获。”即要及时耕作,改良土壤,重视肥料和保墒灌溉,及早中耕,及
时收获。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C
A. 小农经济 B. 铁犁牛耕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知识点3 司马迁与《史记》
7. (2023·连云港)与下表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
( )
知识卡片
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著作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
A. 司马迁《史记》 B. 王羲之《兰亭集序》
C. 顾恺之《洛神赋图》 D. 司马光《资治通鉴》
8. (2023·泸州)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
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历史,
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C
A. 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知识点4 道教和佛教
9. 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
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C
都江堰
A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云冈石窟
C
长城
D
10.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来源于我国本土宗教。此宗教是
( )
B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能力提升
11. 秦汉时代,士人对于著述一事态度极为审慎,不敢轻易动笔。因为
无论经书、传注还是史籍、子书,其书写格式每书若干篇,每篇若干简,
每简若干字,用简数和书字数都非常固定。这表明( )
A
A. 书写材料亟待革新 B. 士人治学风格严谨
C. 儒家经典地位崇高 D. 政府厉行文化专制
12. [家国情怀]东汉名医张仲景和华佗发展了中国古代医术。中国古
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
了中医( )
A
A.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13. 司马迁说他的《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
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撰写《史记》的主要目的是( )
B
A. 搜罗天下奇闻 B. 考察、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
C.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传名后世
14. [跨学科·语文]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
“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
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
C
A.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 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C.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 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1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摘编自《伤寒杂病论》
(1) 根据材料一可知,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医学著作
是哪部 他在该著作中提出了哪些医学主张
《伤寒杂病论》。
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二: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
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
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
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
间,即平复矣。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名医华佗在实施外科手术时使
用的麻醉药剂的名称是什么 华佗是通过什么方法“晓养性之术”,实现
强身健体的
麻沸散。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
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
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3) 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
是哪一项发明?
发明:造纸术。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感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坚持科教兴国;
青少年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共27张PPT)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
2
3
4
学习目标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
发展的过程。
知识结构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
商鞅变法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
皇帝
至高无上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县制
小篆
圆形方孔半两钱
灵渠
看图说史
图1是秦始皇像。公元前221年,秦王
______灭六国,建立秦朝。他统一了
全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
制,建立______制,创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嬴政
郡县
中央集权
图2是秦始皇开创的__________制度,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长达2000多年。
合作探究
探究
右图为秦始皇像,请以“我心中的秦始皇”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我心中的秦始皇
各位同学,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秦始皇。
在我心中,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
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度制度,推行郡县制,为后世历代皇朝所沿袭,奠定了
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此外,还实行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
北击匈奴,修长城;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修灵渠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
施都有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言之有理即可)
重难点解析
1.列表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上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交通上 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 便于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长城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来源:法家思想。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内容:包含皇帝制、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不同时期中央政府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有所不同,但
本质一样。
特点:专制、人治。
过程:秦朝确立,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
政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
用,影响深远。
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制度 盛行 时代 划分基 础 官员任 免 自身权力 历史作用 根本目
的
分封 制 奴隶 社会 以血缘 为纽带 世袭 享有高度自 治权,有较 大独立性 初期巩固了统治, 后期诸侯强大,出 现了地方割据 根本目
的都是
巩固统
治
郡县 制 封建 社会 按地域 划分 由皇帝 任命、 派遣 只有行政管 理权,直接 对皇帝负责 地方服从中央,有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易错易混
1.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朝代。
2.在秦朝开创的各种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其
最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3.县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创,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秦始皇将县制发
展为郡县制并推行全国。
4.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灵渠的主要作用是航运。前者是秦
国(战国时期)修建的,后者是秦朝时修建的。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1. 下列三幅形势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B
A. 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 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C.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D. 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2. “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
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
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材料认为秦统一天下的重
要原因在于( )
D
A. 华夷观念淡化 B. 武力征伐影响
C. 儒家思想主张 D. 文化心理认同
知识点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 (2023·浙江)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
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
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B
A.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4. 右图是小桂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
期政治体制示意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B
A. 民心所向是其建立的源泉动力
B. 该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 儒家大一统思想被成功实践
D. 郡是直属于三公的地方行政机构
知识点3 巩固统一的措施
5. (2023·广安)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
固统一的措施。下列各项所示字体,秦朝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的是
( )
A
A. 小篆
B. 行书
C. 楷书
D. 契丹文字
6.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
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
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的“车同轨”( )
A
A. 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 B. 实现了华夏族的身份认同
C. 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消除了区域地理间的隔阂
能力提升
7.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
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该学者意
在说明( )
D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商鞅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
8. (2023·宁夏)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
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黏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
“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
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C
A.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9. 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
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
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这表明秦朝郡县制( )
D
A. 因袭周代制度 B. 强化宗法管理
C. 尚需不断完善 D. 具备创新特性
10. (2023·宁波模拟)2023年2月,国家文物局通报了
包括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在内的五项重要考古成果。其
中四角坪遗址(右图)为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初步推测
是秦统一后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是从王国到帝
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秦代唯一代表国家礼仪
的系统性建筑,对研究秦朝的礼仪、建筑都极具价值。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
A. 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 史实的证明,是考古学家而非史学家的事
C. 考古仅限于寻找证据,需有文献记载加以印证
D. 史学研究的过程,也是基于考古发现的主观推断过程
A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与古代政治】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
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
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
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
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对地方有绝对控制权;
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民族关系融洽。
材料二: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
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
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
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
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人民生活安定;
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有利于国家长期统一;
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有效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共27张PPT)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
2
3
4
学习目标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程标 准 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知识结构
暴政
大泽乡
“张楚”
刘邦
巨鹿之战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看图说史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
兵、揭竿为旗,在________发动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
的首倡精神,激励了后世人们对______
_____的反抗。
大泽乡
残暴统治
合作探究
探究 秦朝灭亡的原因
在历史课上,小文发言说:“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是因为在前往
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才揭竿而起的。如果说没有遇
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试结合教材
P60~P63,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歌谣中的历史】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
唯恐遭劫难。
——秦朝民间歌谣
1. 从材料一的歌谣中,你读出了哪一历史信息?
秦朝的暴政。
材料二:【图片中的历史】
2. 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材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在哪些方面的具
体表现?
刑罚残酷,兵役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材料三:(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3. 你同意上面小文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不同意;
因为秦朝实行残暴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迟早会爆发。
4. 秦的灭亡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
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
重难点解析
1.陈胜、吴广起义与刘邦、项羽起义的比较
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
原因 秦的暴政 地点 大泽乡 沛县(刘邦)、泗水郡下相县(项羽) 建立政权 张楚 项羽建立西楚,封刘邦为汉王 结局 起义失败 项羽打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咸阳灭秦朝 性质 农民起义 前期是农民起义,后来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2.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
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推翻秦朝的统治。
易错易混
1.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
的一部分。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2.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推翻了秦朝,这一阶段的战争性质应属农民
战争范畴。秦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战争”属于统
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秦的暴政
1. 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
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
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C
A. 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 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 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 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2.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
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
是( )
B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沉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知识点2 陈胜、吴广起义
3.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C
A. 秦王嬴政时期 B. 秦始皇统治时期
C. 秦二世统治时期 D. 秦孝公时期
4. (2023·丰城模拟)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
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
反映了秦朝( )
C
A. 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 B. 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C. 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 D. 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
知识点3 秦朝的灭亡
5. (2024·腾冲期末)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 )
A
A. 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B. 巨鹿之战、长平之战
C. 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D. 桂陵之战、巨鹿之战
6. (2023吉林改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B
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能力提升
7. 历史数据图表能清楚地通过数量关系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
规律及内在联系。下图呈现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秦朝( )
A
A. 兵役、徭役沉重 B. 刑罚严苛
C. 赋税繁重 D. 阶级矛盾尖锐
8. (2024·衡阳模拟)秦朝重视法治,在现今出土的“岳麓秦简”“云
梦秦简”和“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到律名相当、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
据此可知( )
B
A. 秦朝已经实现了音律统一 B. 不同地区的秦简可以互证
C. 秦朝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D. 秦朝的法律条文名目繁多
9.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
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
D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10.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
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
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
B
A. 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 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 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 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11. (2023·罗湖模拟)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时说:“秦非不欲
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由此可知,陆贾认为
( )
C
A. 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 B. 秦朝采用无为而治
C. 秦亡的根源在于暴政 D. 秦朝政治制度混乱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朝,有种奇怪的现象:“市场上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
抢手货”“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
样”。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材料二:“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1) 材料一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秦朝刑罚残酷,实行残暴统治;
大泽乡起义。
(2) 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联系?
因果关系,秦的暴政引发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材料三:“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
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资治通鉴》
(3) 材料三认为秦朝“旋踵而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种观点正确
吗?请简述理由。
商鞅变法;
这种观点不正确;
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灭亡
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商鞅变法无关。
(4) 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带给我们哪些深刻启示?
任何政策的推行,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从人民利益出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亡国。(共27张PPT)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2
3
4
学习目标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程标 准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
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
刘邦
遭到严重破坏
巩固政权
以农为本
勤俭治国
合作探究
探究 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
材料: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
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即所谓“布衣”,汉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称道的
“布衣将相之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员还乡
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
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
肢体的肉刑,减轻徭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
景帝(汉文帝长子)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
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 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
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
原因: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②西汉建立之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
③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
重难点解析
1.秦朝、西汉农民负担对比
朝代 秦朝 西汉
赋税 上交2/3 汉高祖: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三十
税一
徭役 修长城、阿房宫、骊山 陵等 汉高祖: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文
帝、景帝:进一步减轻徭役
刑罚 死刑十多种,有族诛、 连坐等 文帝、景帝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2.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力遭
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初期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
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
(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要以人为本,要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易错易混
1.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经济政策中的体现,
不是儒家思想。
2.汉高祖刘邦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休养
生息政策的意义深远,为“文景之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使大汉
王朝逐步走向了“文景之治”。所以说,“文景之治”的出现,不仅是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功劳,汉高祖也为其作出了贡献。
3.秦朝与西汉初年治国思想及效果对比
时期 秦朝 汉初
治国思想 法家思想 黄老学说
原因 全国刚刚统一,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统一 吸取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汉初民生凋敝,急需恢复社会生产力
表现 加强中央集权,法律严苛,急征暴敛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结果 二世而亡,成短命王朝 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 [时空观念](2023·常德改编)下图是我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
沿革示意图(部分)。空白框中依次填入的朝代应该是( )
B
A. 战国、三国 B. 战国、汉朝 C. 汉朝、三国 D. 汉朝、西晋
2. 右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
C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3. 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下列关于楚汉战争的说
法,错误的一项是( )
B
A. 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帝位
B. 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
C.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D. 项羽在四面楚歌中战败自刎而亡
4. 李清照曾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C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知识点2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5. (2024·高邮二模)西汉初年,为了解决“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的社会问题,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C
A. 重农抑商 B. 尊崇儒术 C. 休养生息 D. 重文轻武
6. 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
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B
A. 实现了改朝换代 B.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 推动社会转型
7. (2024·深圳)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兵
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又采
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
C
A. 依法治国 B. 以礼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以德治国
知识点3 “文景之治”
8.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
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反映出汉
初统治者提倡( )
C
A. 勤俭治国 B. 以德化民 C. 以农为本 D. 裁减官员
9. (2024·韶关三模)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坟丘高大,多以
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
玉器、车、马、炊具等。上述变化体现了西汉( )
B
A. 封建礼教严密 B. 社会生产恢复
C. 地方势力发展 D. 奢靡之风盛行
能力提升
10.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
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
C
A. 励精图治,主张改革 B. 重视“以德化民”
C. 吸取秦亡的教训 D. 皇帝勤俭节约
11. 史载,汉文帝对大臣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
议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
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这体现了( )
C
A. 敬天保民的治国谋略 B. 援礼入法的指导思想
C. 休养生息的施政理念 D. 重视教化的时代追求
12. 公元前200年汉政府规定,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公元前189年又规定,
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赋税。据此推知,汉代立国之初
( )
C
A. 人口政策朝令而夕改 B. 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
C. 社会劳动力严重稀缺 D. 人头税的负担总体比较轻
13. 《资治通鉴》等部分史书曾记载文景时期轻徭薄赋,多次下令减免
田赋、徭役等。但1973年发掘的汉墓中,大量简牍(官府文书)明确记
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充分反映了当时
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
D
A. 考古证明文景时期并没有轻徭薄赋
B. 新发现的史料比原有史料更为可信
C. 史书记载因带有主观性是不可信的
D. 新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14.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
政策的( )
D
A. 内容 B. 影响 C. 结果 D. 背景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
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及形成的
原因。
国家贫困,土地荒芜,饥荒严重,人口锐减;
秦朝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造成的。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
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2) 依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改变材料一的社
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实施“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重视发展农业;
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复苏。
(3) 材料三反映了西汉初年哪一盛世局面?当今社会,解决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一个建议。
“文景之治”;
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援农
村建设等。(共25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2
3
4
学习目标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程标准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知识结构
①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___
刘秀
合并郡县
民族矛盾
君主专制
政治腐败
184
太平道
名存实亡
合作探究
探究 东汉的兴与亡
材料一:刘秀(右图)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先后
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废除王莽时期的苛
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
裁撤冗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1. 根据材料一,阅读教材P75~P76,指出刘秀建立的政权名称。刘秀采
取材料一所述措施,有何作用?
东汉;
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二:
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殇帝 1岁
安帝 13岁
顺帝 11岁
冲帝 2岁
皇帝 即位年龄
质帝 8岁
桓帝 15岁
灵帝 12岁
少帝 17岁
献帝 9岁
2. 根据材料二,阅读教材P77,探究此表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哪一历史现
象?这一现象形成了什么恶性循环的局面?分析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皇帝即位时年幼。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由于各皇帝即位时年龄很小,不能亲政,皇太后临朝辅助,朝政容易落入
外戚手中,形成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挟制,利用身边的宦官向
外戚夺权,朝政又容易落入宦官手中,形成宦官专权,且会交替出现。
材料三: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又逢连年灾荒,人祸加
天灾,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
太平道。
3. 根据材料三,阅读教材P78,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黄巾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重难点解析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现象: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直接原因:皇帝年幼,母后临朝,主少母壮。
后果: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
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易错易混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 [时空观念]年代尺有助于历史知识点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括
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
B
A. 秦 汉 B. 西汉 东汉 C. 汉 三国 D. 三国 西晋
2. 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光武帝初年 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2100多万
105年 5300多万
A
A. 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 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D. 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
知识点2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3. 右图是大林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制作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 、
B两处应为( )
D
A. 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 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 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4.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
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
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D
A. 官僚机构臃肿 B. 宦官把持朝政
C. 豪强地主横行 D. 外戚势力膨胀
知识点3 黄巾起义
5. 《后汉书》记载,(公元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
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
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是( )
D
A. 国人暴动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刘邦、项羽起义 D. 黄巾军起义
6. 东汉黄巾大起义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
宣传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其
突出特点是( )
C
A. 反抗当时的黑暗统治 B. 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 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 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能力提升
7. 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促使这一局面出现
的措施不包括( )
C
A.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 实行盐铁专卖 D.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8. [史料实证]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记》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
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
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
(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D
A. 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 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 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9. 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 )
B
A. 爆发农民起义 B.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走向灭亡 D. 诸侯割据一方
10. [历史解释]《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
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
(响)应,京师震动”。这说明黄巾起义( )
B
A. 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B.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 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
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二: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
得减罪。”
(1)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指出这些思想对两
汉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举例说明。
“农本”“民本”思想;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
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材料三:《后汉书》中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
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
“威权震朝廷”。
(2) 材料三反映了东汉后期的哪种政治现象?与这种政治现象相伴的
另一种政治现象又是什么?
外戚专权;
宦官专权。
材料四: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3) 材料四反映了东汉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社会动荡;各地农民不断起义。
(4) 综合以上材料,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统治者重视民本、民生,发展农业生产,统治清明,社会就稳定;相反,
统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农民就不断起义。(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
可)(共27张PPT)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
2
3
4
学习目标
课前学案
课堂导案
随堂检测
课程 标准 通过学习,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
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
盛的变化及原因。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⑨________
⑩________
知识结构
推恩令
地方
刺史
五铢钱
盐铁
董仲舒
忠君守礼
兴办太学
霍去病
鼎盛
看图说史
图1:________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图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
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
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汉武帝
忠君守礼
合作探究
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封建”与“分封”
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
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
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1. 简析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写出这一制度的消极作用。
含义: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
消极作用: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材料二: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
如几股。
——《汉书·贾谊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的?
诸侯(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3.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汉高祖改郡县制为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
异姓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埋下了隐患。
重难点解析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
方官吏、豪强。
2.思想上: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易错易混
1.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2.西汉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西周分封制借各地诸侯来保卫周王,西汉“推恩令”是逐步削弱藩王
的实力,二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4.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尊崇儒术”,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
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
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5.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
历代封建王朝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削弱地方势力
1. 右图所示是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用1 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 498块大小不
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
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它的主人是诸侯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
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从材料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 西汉豪强地主聚敛财富,横行乡里
B. 汉武帝对诸侯势力发展放任不管
C. 西汉诸侯国实力强大,骄奢淫逸
D. 汉武帝为此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
C
2. (2023·张家界)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
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推恩令”的实行( )
D
A. 增强了地方的权力
B. 开创了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C. 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D.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2 加强经济管控
3. 西汉文帝时改行四铢半两钱并废除《盗铸钱令》,实行自由铸钱的政
策。武帝即位后,下令废除郡国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并设钟宜、
辨铜、均输三官,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据此可知,汉
武帝的举措旨在( )
C
A. 剥夺同姓王的特权地位 B. 恢复秦朝的铜钱范式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D. 实行钱币管理多元化
4. 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
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
C
A. 颁布推恩令 B. 统一度量衡
C. 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 命张骞通西域
知识点3 尊崇儒术
5. (2023·河南)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
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
学官。这有利于( )
A
A. 儒学地位提高 B. 科举制度完善
C. 人民负担减轻 D. 经济管理强化
6. (2023·咸宁)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
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
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
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
知( )
A
A.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 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 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 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知识点4 北击匈奴
7. (2024·文山模拟)卫青和霍去病都为汉朝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死
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他们的“赫赫功勋”
是( )
C
A.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B.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C. 三次大战,重创匈奴 D.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能力提升
8. (2023·嘉祥模拟)阅读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
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注重农业生产 D. “以德化民”
9. (2023·定西)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
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
西北边疆。这一做法( )
C
A. 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B. 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C. 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D. 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10. (2023·成都)汉武帝时期,朝廷在长安兴办太学,设立教授《诗》
《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地方也建立郡国学校,推广
儒学。这一做法( )
B
A. 解决了王国问题 B. 促进了思想凝聚
C. 保障了经济繁荣 D. 延续了百家争鸣
11. [历史解释]阅读下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的措施。他们的
共同目的是( )
人物 秦始皇 汉武帝
措施 实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书同文,车同轨 筑长城,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盐铁专卖,铸五铢钱
北击匈奴
D
A. 抵御外来侵扰 B. 加强思想控制
C. 促进经济发展 D. 巩固国家统一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 材料一中图1人物是谁?该人物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他在位期
间修建的伟大工程有哪些?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万里长城、灵渠。
(2) 材料一中图2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汉武帝;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
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其
中,尉缭是当时的军事家,当秦王嬴政发现这位出色的军事人才时,竟
然放下国王的架子,“衣服食饮与缭同”,后来任命他为军事统管。
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
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武帝发现了董仲舒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
对出身低微的人,他也能破格录用,如出身奴仆的卫青做到了大将军。
(3) 上述人物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
秦始皇:“焚书坑儒”;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加速了秦的灭亡。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促使西汉实现大一统。
(4) 上述人物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秦始皇: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
侯国。
(5) 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两位帝王在治国时的共同特点是
什么?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重用人才;
重用人才,人才强国。(共23张PPT)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
3
课程标准 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
新疆
匈奴
大月氏
相互了解和往来
长安
大动脉
贸易与文化
东南沿海
甘英
看图说史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__________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起
点为______,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____________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
长安
贸易与文化
合作探究
探究 丝绸之路
根据所学知识,在下框内临摹出丝绸之路简图。
丝绸之路图
困难:路途遥远、食物问题、安全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心理历程变化:(出发前)我一定不负陛下所托,一定要到达大月氏→
(面临困难)虽然风餐露宿,但只要能到达大月氏都是值得的→(面临
生命危险)怎么会这样,现在被匈奴人扣押了,怕是无法完成皇上所托
了→(长时间扣留)匈奴人能禁锢我的人,但禁锢不了我的心,我一定
要想办法逃出去,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解国家危难!
根据所临摹的丝绸之路图,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写出张骞
出使西域会面临的困难,以及张骞的心理历程变化。
重难点解析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次数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背景 西汉前期,匈奴残酷压迫和掠夺西 域各族。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 动进攻,汉王朝十分被动 对匈奴的战争获得重大
胜利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
联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次数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结果 大月氏西迁已久,不愿与匈奴打仗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
系,双方的经济和文化
交流开始了
意义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 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
互了解与往来
续表
易错易混
1.丝绸之路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
洲和北非,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2.张骞第一次通西域主观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客观上加强了汉
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3.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它有力地证实
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1. (2023·临沂)右图所示图书反映的主要历史人物,具
有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
主要贡献是( )
C
A. 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 B. 使中国丝绸由海路运到欧洲
C. 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D. 使西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
2.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
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
知其广大。”材料反映了张骞通西域( )
B
A. 完成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使命
B.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C. 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加强了汉朝控制西域各族
知识点2 丝绸之路
3. [时空观念]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的陆上要道,这条古商路以运送丝
绸为主。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将这条古商路称为
“丝绸之路”。下面西汉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简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
B
A. 大秦、长安 B. 长安、大秦
C. 长安、意大利 D. 西安、欧洲
4. (2023·荆州)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
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
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C
A. 汉朝科技的进步 B. 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知识点3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5. [家国情怀]不同朝代疆
域的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
展的重要见证。下列两幅地图
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 秦始皇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B. 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与西汉王朝的友好往来
C.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D.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D
6. 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
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B
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 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能力提升
7.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
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中把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称为“凿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D
A. 张骞承担使命,被称为博望侯
B. 张骞因出使西域被当作人质扣押
C. 张骞出使西域,得到各国信任
D. 张骞开辟了中西方的交往通道
8.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促进了不
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
线”最远可到达( )
C
A. 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 孟加拉湾沿岸
C.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D.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9. 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
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
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
调丝绸之路( )
A
A. 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 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 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 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10. 某同学在复习秦汉王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
绘制了右图所示的疆域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
的汉代管理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
B. 尚书省
C. 澎湖巡检司
D. 伊犁将军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
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
(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导(引导)送我。诚得至,反
(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1) 材料一中的“骞”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
张骞;汉武帝时期。
(2) 材料一中骞“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3) 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
精神?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
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后汉书》
(4) 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指什么?有何意义?“以超为都护”
指什么?
指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
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