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品味语言特色
2、了解并懂得古代文人亲近山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
3、能初步掌握同类文章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点:
1、 字词疏通,文言现象理解
2、 “山水作品”的文化意象
3、 “同质文章”的欣赏和比较
教学难点:
1、 人与自然的相互寄托和依存关系
2、 比较阅读的方法掌握
教学实践: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历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山水自然的诗文,多是情景交融之佳作,作者(诗人)假托山水吟诵胸臆,或隐或现,似歌非歌,《小石潭记》如此,《岳阳楼记》如此,《赤壁赋》更是如此。今天我们走进“西山”,走近柳宗元,我们依旧能徜徉山水,浏览心灵。
二、预习检验
1、 投影“去句读”文本,疏通全文,从中疏通文意。
这是对文本预习的有效检测,是对文言文本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感知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句读”的重要手段,应该成为文言教学的“必修”
2、 重点字词、句式(略)
3、 自由诵读、集体朗读全文
三、文题解读
1、 文题断句:始得/西山/宴游/记
2、 信息传达:主体事件(游之地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山”、游之情状——“宴游”),文体特点——“记”,行文线索——“始”(文章共出现四次),独特感受——“得”……
3、 “方法”传授:文章解读标题始。标题解读,既是文本理解的一个窗口,也是文本阅读的一种方法。
四、文本研习
(一)“点评”入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可算是千古名篇,历来文人墨客的点评自然非常多。
(说明:这一环节不是简单的生本活动和生生活动,其思维活动中体现了合作学习、逻辑推理、语言表达、应试能力等丰富内涵。)
例说:
1、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如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
解析:何谓“全在‘始得’二字着笔” ?指的是全文是围绕“始得”二字做文章的。“始”在文中总共出现四次,构成了清晰的行文线索:
①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 望西山,始指异之。
③ 然后知(始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
④ 然后知(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文中之“始”该作何解 ①曾经,②才,③曾经,④开始。)
2、 是描写山水,点眼处在“惴栗”“其隙”四字。(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九》)
解析:(1)为什么“恒惴栗”
引出背景:柳宗元本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蹄疾”的青年才俊,21岁中进士,26岁得官,与韩愈、刘禹锡为同事,33岁参加改革,失败。同伴中有的被杀,有的遭贬。他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行到中途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还会不会遭遇更大的迫害?这是他一直担心害怕的……其实就是因为“僇人”。
(2)那些句子里可以读出柳宗元的惴栗之情?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倾壶而醉”四字,既是一幅 ( http: / / www.21cnjy.com )潇洒癫狂、放浪形骸的形象“醉卧图”,又构成了字面的因果关系,言虽简洁,意蕴无穷。我们可以有个直观的判断:他哪里是去游山玩水,分明是去买醉的。而“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了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是人“生物”般的本能……作者为什么无心山水醉心壶酒?恰恰就是因为“恒惴栗”。“惴栗”同样隐含着作者不可言说的政治背景和落寞心境。
(3)点题为何又在“其隙”?
永州僻远落后,柳宗元与老母及子女冒风霜 ( http: / / www.21cnjy.com )抵达住所,没有官邸,只能住进寺庙。名义上是官员,实际上与流放的罪犯无异。“司马”只是个闲职,如何打发时间、排遣郁闷?唯山水可游,独美酒解愁。
3、西山一记,抒写胸襟之文也。(清·徐善同《藏室读书记》)
解析:作者究竟藏何胸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西山之景藏有柳宗元的胸襟。我们先看“风景”:
(1) 西山有何特点?
①“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冷清,一座被人忽视的山与一个政治上被忽视的人。
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高峻、视野开阔、壮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的特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不与培塿为类。”是解读柳宗元胸襟的关键句。这便是“情语”。
(2) 面对西山,这时的柳宗元心情又如何?
遭遇西山的柳宗元显然心情不错。
用一个字形容:“宴”,即闲适。也可指欢颜。
用一句话形容:“心凝形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与万化冥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
可以说作者是从西山的“画境”走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的“化境”。人与自然完全融合,达到了无我而忘我的境界。此时此刻,何为情,何为景,何为物,何为我,何为天,何为人,已经难以分清。这一刻,“恒惴栗”的“僇人”已然成了陶然不归的忘情者。
(3) 你读出了柳宗元的何种胸襟?
解析:①不愿与世混杂同流合污的品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个人与群体的疏离感,既寂寞又自得。这种疏离感在柳宗元的作品中不是第一次出现,比如《江雪》,纵然人、鸟皆以绝迹,作为个人的“我”依旧我行我素。这种疏离感一方面是寂寞的,另一方面也是让人自得的。现在,他遇到了西山,在他看来,西山与群山之间也是有疏离感的,所以惺惺相惜如遇知音。
(二)“文化意象”
联系《赤壁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过的作品,我们会注意到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而普遍的现象:那些失意的文化人,那些落寞的士大夫,那些抑郁的理想者——统称为“迁客骚人”——或不合时俗,或难施抱负,或开罪权贵,或受累大案,被驱被逐,或贬或谪,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他们远离繁华,弃走穷僻,与政治与官场渐生疏离(这种疏离感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文人群体骄傲、悲愤、寂寞、痛苦的复杂心境),只能与山水为伍,跟自然相处……面对自然山水,他们既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又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孤傲,这就构成了山水文学的共性: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的“超自然”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寄情山水,化合自然”。
(提示:对“文化意象”的解说不可过深,也不必大量地旁征博引,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知即可。)
(三)比较尝试。
1、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本文与《小石潭记》比较。(这一环节可由教师引领完成。)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缩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明确:《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余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这主要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只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与万化冥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sxjky.com / gzyw / _blank )”,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2、 比较不同作者的同类文章:本文与《赤壁赋》比较。(这一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
本篇与前文的《赤壁赋》,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水文学”的文化特质看,几乎可以视作“姊妹篇”。采用“比较阅读”的尝试,既可以更深刻地“印证”上面所说的“文化意象”,也能粗略懂得、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这是一项理解、鉴别、赏析渗透的阅读工程。
所谓“比较”,往往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同存异”这些基础方面做文章。先作简单的尝试:《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在哪些方面可以“求同”?(这些“方面”其实也是初级比较阅读的切入角度。)
通过阅读、比照、讨论等环节,不难发现:
(1)地位:唐宋大家,状摹高手。(同为“唐宋八大家”,都留下了大量的名师佳作。)
(2)背景:贬而有思,寄情自然。(同为贬谪之人,生活的坎坷迫使其亲近山水、融合自然)。
(3)文体:山水记游,“攀援”“泛舟”。(都是记游作品,都将山水自然作为抒发胸臆的载体。)
(4)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面对自然景致,放声讴歌;回首个人机遇,融情于景。)
(5)情绪:“引觞满酌”,“洗盏更酌” ( http: / / www.21cnjy.com )。(“酒”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情绪的尤物,与“愁”结下不解之缘,樽酹江月,借酒浇愁,图一醉,谋一快,抒一怀,看似超然实则无助……)
五、作业布置
请独立比较本文与《赤壁赋》在描写、语言、取材、手法、情感等诸方面的不同之处(“存异”)。
思路解说
熟悉的地方还会有风景吗?文言文教学还能教出“味道”吗?带着这两个思考,我设计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简案。
面对一篇“普通”的游记,面对一位“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品,首先想到的是文本定位,即我们常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兼顾文本的“工具”特征,也顺延作品的文学意味。
一、体现“工具性”
文言文教学现在有一股思潮,就是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淡化、忽视其基本文言特质,具体表现为“字词自解,诵读播放,全民参与,满堂‘拓展’”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充满好奇地知晓了与作者相关的风花雪月的传奇故事,或是似是而非地获得了与文本无关的“合作探究”的活动体验,至于文言文教学最基础的字词落实、诵读到诶、现象归类等基础工作,则统统交给学生,或课前“疏通”或课后“解决”……文言文教学架空文本,真的成了教学自由发挥的“纯载体”。
本教学简案从“预习体验”“文题解读”“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研习”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强调、突出文言文的功能性和文本的亲和力。这中间有文字梳理,有文本诵读,有句式判断,有标题理解,也有文意深化和思想体悟,林林总总还是体现了文言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味”,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文言文教学如果缺席了“文”和“言”,其文本意义就失去了支柱。
二、延伸“文化性”
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思想意义带上了浓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符号。文言文教学中,对这类作品文化意义的介绍和探究是必需的,尤其是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意义的山水作品,更是不可回避的教学元素。
这里还是一个“度”的问题。如何展开?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如何把握?我以为,古代山水作品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固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却未必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只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已经足够。对文化内涵的深层考察和探究不是中学生的学习范畴。现今文言文课堂上的“文化大餐”教学,少了语文味,多了伪文化,浮华而玄虚,不足取也。本设计对文本的文化现象,只是一种简单的概括和介绍,定位在“初步了解”,至于说“感知”,仍必须通过对文本的细细诵读和品位才可获得。
文本定位后,再来看看设计的所谓“亮点”。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必然有其优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稍稍年长的一代都是从“传统教学”中学得知识并打下扎实的功底的,但对“非传统”的当下的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想通过“一本正经”来达到“一本万利”显然不再是现实,这里,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设计对一些“知识点”的落实更多注意到了“方法论”的运用,这大概可算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获得教养的途径”吧。
如“去句读”阅读。这是硬功夫,非一朝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夕可成。这种方法应该渗透到每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中,久之成习,理解,感知,觉悟,都可通过这一“细节”达成。如从应试的角度看,训练高考“断句题”,就应该从平日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和落实,而不是“解析”几道高考题就能完成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中,甚至可以将已学过的文言文全都“去句读”后重新去“断句”,想必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名家点评”。这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家评名篇,颇具说服力和影响力,这有助于提高文本的活力和张力,自然功不可没。当然对学生来说,“点评”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哪个角度切入,用何种口吻申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如“比较”尝试。“比较”就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科而言,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能力的体现,其中包含着的诸如“发现”“探索”“辨析”“思维”等元素,在“比较”中都能得到呈现。要求学生通过对“同人”或“同质”作品的比较,抽取“要点”,求同存异,是一种“宽度阅读”,而其基石却是“深度理解”。由单元走向多元,从粗浅走向精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本资源,何尝不是一种思维和方法的锻炼!
本设计仅仅只是设计而已,课堂才是检验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的唯一标准。教学后的“反思”也许更有价值,所以任何的教学设计经过课堂的洗礼后,都应该有“教学反思”,那才是完整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