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15: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5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七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汉朝)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得到发展。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介绍秦朝如何通过征服其他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包括秦始皇的统治和制度创新,以及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重要措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讲述了秦朝末年由于严苛的法律、重税和劳役导致的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统治。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以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发展和实行宽政而著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这一课探讨了西汉后期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这一课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以及最终的衰落。东汉是西汉之后的一个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经历了自己的兴衰过程。
《第14课 丝调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这一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这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探讨了秦汉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纸术的发明、天文学的进步、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三单元:
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9课引语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第10课引语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课引语旁配有《“汉并天下”瓦当》和《“与天久长”瓦当》,第12课引语旁配有《史记 平准书(书影)》,第13课引语旁配有《东汉宅院画像砖》,第14课引语旁配有《玉门关遗址》,第15课引语旁配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目标1.秦的统一与灭亡:
简述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结果,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措施及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2.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与结果、意义;知道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3.西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道西汉王朝的建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内容;通过秦亡汉兴对比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评价汉武帝。(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东汉的兴衰:
知道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的表现;知道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的衰落;知道黄巾起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5.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通过张骞凿空西域的主要史实,通过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历经的千辛万苦,让学生体会其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解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教材相关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体会大汉王朝的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对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拓展,把古代历史拉进现实之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6.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张仲景、华佗等历史人物的贡献,体会秦汉时期的我国科技取得较高的成就;通过《史记》与佛教、道教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第5课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东汉建立的相关史实,知道“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重点)2)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难点)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特点和影响(重点)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教材分析 《东汉的兴衰》一课出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3课。本课的主题是东汉的兴衰,包括三个子目: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黄巾起义。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东汉时期的兴衰发展历程延续了秦、西汉的兴衰规律,是中国历史封建王朝发展的缩影,对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有典型的意义。在全册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课关键词: 东汉新生 延续统一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柔道治国国泰民安;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社会混乱民众遭殃;三:黄巾起义——撼动东汉统治根基;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历史,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 高。但求知欲强,好奇心重,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本课学习过程中故事性 设计稍显突出,突出东汉由兴至衰的发展过程,以及朝代兴衰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明白国家的安定,百姓生活才安定。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学 生敢想敢说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及九世孙,到其父时为济阳令,父亲去世后,小刘秀被寄养在叔父家按月领取西汉宗室拨款。可是在公元9年,发放拨款的官员却对他说:“你走吧!皇帝都不姓刘了!以后啊,再也不会给你钱了。【播放视频】光武帝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3课,《东汉的兴衰》,来探究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实现他的治国目标的?【整体感知】阅读教材子目录,概述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东汉的兴衰历程。通过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柔道治国国泰民安1.王莽篡汉Q1:阅读课本P73页,思考王莽篡汉为什么能够成功?①西汉后期社会状况:材料一: 武帝病逝后,……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材料二: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②为什么是王莽篡汉?材料三:易代和复古是西汉末年颇为流行的社会思潮,最终实现这两个要求的希望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外戚王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四: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汉书》教师讲述: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威逼4岁孺子刘婴禅让,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2.王莽改制材料: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还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将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而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也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摘编自百度百科阅读材料,了解王莽改制的目的、特点、结果?目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特点:托古改制结果: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后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Q2:阅读课本P73页,思考王莽改制为什么会惨败?失败原因:朝令夕改,官吏百姓无所适从;自然灾害严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不合时宜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问题: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3.东汉建立延续210年的西汉王朝在平静中被王莽篡权,然而改朝换代的大混战并没有避免,在王莽上台以后,因施政不当,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接连而起,据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统计,从公元17年——25年间,各地起兵叛变的主要人物有近30人,中国国土上一片混战,同时从这段战乱前后人口数字统计中,可以看出当时战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深重灾难。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西汉高祖的九世孙的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发动起义,在地主豪族支持下,逐渐成统一之势,公元25年,重建汉朝,因其都城洛阳在刘邦建立汉朝都城长安的东边,因此史学家把其成为东汉。登记后刘秀定国号为“建武”公元25年即为建武元年,因为死后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后人又称其为“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结束长达20多年的战乱纷争,社会逐渐安定下来。4.光武中兴Q3:根据材料和教材74页,思考东汉建国之初面临问题 刘秀采取的对策?材料:刘秀接手的是一副残破至极的烂摊子——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房舍)丘墟,田畴芜(荒芜)秽(杂草)……匹夫僮妇(儿童妇女),咸(都)怀怨怒。 —— 《后汉书·冯衍传》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 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目的: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面;恢复和发展经济。问题:刘秀以“柔道”治理天下,他会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材料1:“民有嫁妻卖子,愿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论如律。”材料2: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材料3:对罪犯除死罪外,一般释放回家;在逃犯,政府公告免罪, 放心回家。材料4:裁并400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以贪污罪处死贪赃 1000多万钱的大司徒,杀死河南尹及郡太守 10余人。材料5:将南匈奴、乌桓等民族整体迁入内地;将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迁入内地。学生回答后,PPT展示:课件展示:西汉末至光武中兴时期的户籍人口时间全国户籍人口西汉末6000万东汉初1000多万57年(光武帝去世)2100多万105年5300多万【播放视频】“光武中兴”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记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问题:光武帝采取这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东汉经济发展Q5、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东汉经济发展的表现?【播放视频】东汉说唱俑材料: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唱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社会文化风貌。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1)农业:当时,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教学过渡】:课件展示东汉画像砖,画中显示主人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但是从中也隐含着危机,高大的围墙和望楼说明当时社会混乱,动荡不安。 提示: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阅读教材,了解王莽其人及其建立的新朝。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示:目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特点:托古改制结果: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后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改革要注意的问题: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关注民生。融入情境,发挥历史想象力,结合西汉建立之初的状况进行分析。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治国思想:以柔术治天下。阅读史料,归纳总结刘秀巩固政权的措施。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提示:平息了汉末以来的混乱局面,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拓展王莽改制的内容,一方面构建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历史变迁完整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时间轴的知识点梳理,使学生清楚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通过识读东汉地图,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通过背景介绍,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史料,尽可能地还原东汉初期真实的历史面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刘秀的具体措施,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介绍画像砖和人口数量变化的资料,学生直观感受“光武中兴” 的局面,也让学生初探如何认识文物,观察文物的方法。通过强调课文的字眼,让学生要多注意课文细节。也通过观察文物画 像砖,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历史文物的能力,也为接下来讲述东汉的衰落自然地过 渡。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社会混乱民众遭殃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阅读教材75页,将以下图片进行排序,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Q1:东汉后期皇帝即位有何特点?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以及寿命与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有什么关联?师:刘秀是一位优秀的皇帝,经过他的治国措施,社会比较安定,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27231303936341454【名词释义】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帝家族的男子。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往往因帮助皇帝除掉外戚、夺回政权有功而被封侯赐爵,成为可能专权的另一种政治力量。教师讲述:他们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是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中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Q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播放视频】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1: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荒野;而不正直的奸人,泉眼服饰,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材料2: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Q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5页,知道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背景、表现与影响?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诸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教师:在光武帝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以豪强地主居多,光武帝曾承诺:称帝后,要维护他们的利益。【教学过渡】上面的这种状况,导致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多媒体展示材料:“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学生翻译,回答。教师(提示):这首民谣的含义是我们百姓的头发像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以后还能打鸣。官吏是不必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教师:(过渡语)这种反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学生:导致了人民起义。教师: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期中安帝统治的19年中,一共发生率4次农民起义。顺帝统治的19年中,发生了13次;冲、质帝在位总共不足2年,却发生了4次,桓帝统治21年,发生了14次,而灵帝统治时,168到180年,发生了农民起义4次。184 的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时期的而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叫什么?学生:黄巾起义。 提示:② ④ ① ⑥ ⑤ ③。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即位年龄小;在位时间短;王位更替快。东汉皇帝的年龄平均为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他们即位年龄和寿命:东汉政治的两股势力:外戚VS宦官提示: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答案(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1)背景:光武中兴留下了隐患,汉光武帝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原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2)表现: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此时势力不断壮大。他们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3)影响:豪强大族经济实力强,拥有私人武装,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提示: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难点问题,东汉衰落的主要 原因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通过当时的童谣,创设问题让学生理解这种局面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材料,让学生更真切的感知东汉后期人民的真实感受,了解黄巾 起义的背景。也是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的内容自然过渡到黄巾起义的学习。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撼动东汉统治根基黄巾起义背景童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Q1:思考:东汉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材料: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gu que】(搜刮)财利,侵掠百姓。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衔接:天灾人祸,社会民不聊生,人们已经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了, 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农民起义爆发了。2.黄巾起义概况播放视频《黄巾起义》材料:【自主学习】结合视频,阅读教材,填充表格内容口号领导者时间特点结局影响学生回答后:【重点突破】黄巾起义的特点有哪些?张角利用“太平道”宣传组织群众。黄巾军提出预言,明确了斗争目标——“黄天当立”,起义时间——“岁在甲子”。因此,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重点突破】黄巾大起义的过程教师讲解: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自此中国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3.影响:Q2:结合教材P76页,指出黄巾起义的影响?材料: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响应。”提示: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此后,东汉政府,为镇压起义,加强地方统治,派重臣到地方统治,地方势力迅速膨胀,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到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单元整合】Q3:【合作探究】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共同原因: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③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④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启示:1.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了盛世局面。2.统治者要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实行轻摇薄赋之法,保持政策的稳定,才能使国家兴盛。知识拓展: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成一团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军事要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称为独霸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汉王朝的瓦解。 提示:原因: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重用亲信,朝政腐败等。自然灾害频发。基本概况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时间:公元184 年,领导人:张角;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宗教结合起来的农民起义;结果:起义席卷全国。遭到统治阶级残酷镇压,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从简洁明了的童谣导入该目,通过动画片了解黄巾起义的这一事件,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观看到完成了本部分的知识内容,通过一个问题总结对黄巾起义的原因进行总结,顺笔成章的明确其影响。通过自主学习找出黄巾起义的概况,并且通过流程图来梳理其起义的 过程,通过设问分析其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整个起义的概况。通过老师叙述,弥补本课教材正文部分对东汉灭亡的了解,帮助学生对一个王朝建立完整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知识拓展,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课堂小结 回眸东汉兴衰路,以史为尺量得失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 途命运紧密相连。回顾本课,通过对东汉兴衰原因的分析,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正是由于统治者重视人民,顺应民心。同时,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的安定是人民生活安定的首要保障。民为天下本,国为天下家。国安民心定,国破家必亡。因此,以史为鉴,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努力增强国与家对未来世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作出不懈努力与奉献。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总结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得出历史启示,达到历史育人的目的。
课堂巩固 1.(2023·广东广州)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B2.(2024·重庆)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答案】C3.(2020·广东)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答案】D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学史崇德】 你从东汉的兴亡中吸取到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
经验和教训:
1、成由简、败由奢;
2、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顺应民心;
3、要善于调整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的展示,把内在的历史规律化为可见的历史线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主旨,涵养家国情怀。)
【作业布置】
个性化作业——历史小报:黄巾起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