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4: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一部《论语》不到16000字,其中有三四百个成语:温故知新、不亦乐乎、过犹不及、既往不咎、见贤思齐、安贫乐道、适可而止、言而有信、察言观色、讷言敏行、见义勇为、乐山乐水等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因材施教的老师,他的言论一定是就场景而谈的。带来光明的言论,必须读,“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0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02
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提升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03
教学活动一
知人论世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 "至圣",孟子为 "亚圣"。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03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02
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01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1
2
30—50岁,欲仕不能。
3
50—55岁,在鲁从政。
4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
02
内容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成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01
教学活动二
研读文本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好学”的表现是什么?
1
第一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
1
2
第二要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2
3
第三要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虚心请教,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3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各种典礼所用的音乐主要是"雅乐"--宗周丰镐京畿之乐,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遵守礼制,可使国家长久,使社稷安定,让人们尊卑有别,上下有序,对后代是有益处的。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01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02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孔子说: “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1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01
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旧时指读书人。
02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03
而:表并列。
04
以为:把…作为。
05
已:停止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01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02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前进,后退,止步不前都是我们的选择。从平地建起一座山,多数人早就放弃了,如果继续坚持那就是进步;即便只剩下一筐土未倒,此时止步不前那也是不能完成的。因而日积月累且坚持到最后的人方能成功。前进,后退,止步不前都是我们的选择。从平地建起一座山,多数人早就放弃了,如果继续坚持那就是进步;即便只剩下一筐土未倒,此时止步不前那也是不能完成的。因而日积月累且坚持到最后的人方能成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却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一日:一旦。
复:归复
归:称赞。
由:依靠。
目:细则。
事:实践。
克:约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讲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01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05
迩:近。
03
夫: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02
何莫:为什么不。
04
怨:指讽刺时政。
事:通“侍”,侍奉。
06
2
孔子把礼、乐与仁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
4
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6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1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3
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5
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07
08
09
10
11
12
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理论论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理论论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论论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对比、理论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理论论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比喻论证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理论论证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论论证
第12章 《诗》的社会功用 举例论证
教学活动三
观古鉴今
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
0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02
“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问题探讨
自己选择一两则内容,结合现实在谈一谈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