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长征胜利万岁 》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长征胜利万岁 》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5: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杨成武
1.了解长征的时代背景,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2.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3.体悟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4.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学习目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诗词回顾
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请思考并讨论学习长征精神在当下的意义。
联系现实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
【思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内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
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背景探寻
长征路线图
长征的历史回顾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达两年的长征之路。
长征的出发地:江西瑞金
江西瑞金
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此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于敌人周旋,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歼灭敌人1.8万余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从此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红军挺近金沙江,先遣部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的渡口。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过江。红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命牵制敌人部分兵力,确保红军主力平安渡江。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强行渡过大渡河杀出一条生路,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爬雪山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红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由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草地环境恶劣,在此牺牲的红军将士达万人以上。
过草地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5年9月1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攻占腊子口天险,突破敌人封锁线,粉碎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的计划。
激战腊子口
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延安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艰苦卓绝、举世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
长征的历史回顾
1936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
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汇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
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万岁
胜利到达吴起镇
回击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
全军干部会议
粉碎蒋介石“追剿”计划
吴起镇战斗
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
(1-8段)
(9-22段)
(23-46段)
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回忆录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
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1
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2
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有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3
文体简介
回忆录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亲笔回忆录即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回忆录的主人公亲笔撰写个人回忆录。而不像历史那样拘泥于形式,内容也不求完备。
1
口述回忆录即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的主人公没有亲笔撰写,而是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等方式完成的回忆录。
2
文体简介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者简介
本文是回忆录,其真实性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呢?
真实性
时间真实
事件真实
情感真实
时间真实
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
打完二马骑兵,我们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10月30日……
经过几天的行军,于11月6日,在甘泉县附近的区域里……
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我和黄开湘同志……
记录的时间具体到某一天,详尽真实
事件真实
红军长征的典型场面
场面一
场面二
歼灭千佛山反动民团
场面三
事件四
路上偶遇邓小平首长
事件五
抵达吴起镇
回击二马骑兵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作者将自身的经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节点详实,
具体到某一天,对应史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情感真实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
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情感真实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拟人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
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
叫做移情。
本文是回忆录,其广泛性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呢?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串联了哪些人?
触及了生活的哪些角落?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面目?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红军生活日常 红军战斗场面
红军的精神面貌和与斗争精神
本文是回忆录,其突出性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呢?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
描写的事件场面突出
反映的情感突出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事件场面与长征紧密联系
长征胜利万岁
研读文本
1.本文详细地描写了回击二马伏击战的场面,请结合相关的段落谈谈这一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1)现场感强。“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细节描写突出。“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3)叙议结合。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1.作者如何叙述吴起镇战斗?与以往读到的战争描写画面有何不同?
叙述与描写结合,同时运用修辞,调动多种手法叙述吴起镇战斗。
与以往战争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叙述战斗淡化战争的血腥,侧重表现苏维埃地区战士英勇、纪律性强的一面,反衬出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的一面。也体现出长征代价之大。
研读文本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
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2.文中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3.文章洋溢着革命乐观精神,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注意力高度集中。
正面描写
侧 面 描 写
(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
环境描写。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天空是蓝盈盈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队伍进入小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
.4.作者回忆全军干部大会,为什么要插入和小平同志的对话?
1、表现出红军内部之间的团结、友善以及顾全大局
2、展现出红军对内部同志的关心和爱护,首长的平易近人。
3、表现长征胜利后,作者以及红军内部的欢欣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什么是长征精神?
重点理解: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力量的宣示: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
革命的宣传:十一个省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的队伍
为革命未来打下基础: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西以后留下了一万多精干,这都是在播种。
句子赏析: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运用排比手法,宣告了国民党围剿计划的破产也宣示了共产党的不可战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这种思想如种子一般,会让无数人走上革命的道理。
拓展提升
结合本文的叙述和历史课程的学习,尝试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5、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艺术手法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动作、细节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请思考并讨论学习长征精神在当下的意义。
联系现实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
【长征 精神】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节选自《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