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5:2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逻辑的力量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和学习活动两个部分构成。单元导语让学生感知逻辑的力量,了解学习逻辑的意义和目标;学习动中的“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活动则分别对应逻辑的三个功能——辨谬、推理、论证。
学习活动是本单元的重点。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始终贯穿了思维和语用两条线索。
思维线索的展开,比较明显地针对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语用线索的出发点则是用逻辑的办法来改进语文学习。三个学习活动通过这两条线索形成有机整体,同时又有着各自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分工。
单元目标 内容 学习提示 任务
1.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 2.学习辨析逻辑错误; 3.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4.运用逻辑方法构建并完善论证。 逻辑谬误 概念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 日常逻辑谬误: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诉诸情感、循环定义、诉诸公众。 1.分析典型议论性文章的逻辑链条;
2.开展辩论赛体会逻辑的力量;
3.写驳论文
推理形式 1.演绎推理: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2.归纳推理: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简单枚举、科学归纳)3.类比推理 推理正确的条件:推理的前提真实、推理的形式有效。 论证方法 1.关注论证隐含的前提,2.学会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3.引入虚拟论敌 1.三段演绎法,2.联言分解法,3.连锁推导法,4.综合归纳法,5.归谬反驳法 论证错误:诉诸权威、举例论证。 教材上第四单元要点梳理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
分析与讨论:以下这些语言现象“讲理”吗?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3.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理——逻辑
4.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5.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学校,上不了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当乞丐,你现在不学习,难道想以后当乞丐吗?
学习活动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什么是逻辑学
关于思想的科学,关于说理的科学。
思维的规律和推理、论证的本领。
基本原理
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概念统一,话题统一)
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不存在中间状态。
矛盾律: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充足理由律:一个被判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理论验证:请分析以下语言现象分别违反了哪一条逻辑原理?
1.电站外高挂一块儿警示牌儿: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2.是中国人必须转起。
3.他不喜欢我,那就是恨我。
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
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
滥用排中律。
4.“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5.“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是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6.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
混淆概念,违反同一律。
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
学习活动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一)从逻辑学视角看审题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讨论与判断:下面这段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
学者说:你们一定要拒绝成为“空心人”,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
诗人说:让我们把心“清空”吧。
学生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学生转移话题,违背同一律原则。
(一)从逻辑学视角看审题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写作现状:跑题,写“失联”,写“联系”。
归因分析:断章取义,没有捕捉关键句;核心话题界定不准确。
审题第一步,注意提炼中心句,不要违反同一律。
(二)从逻辑学视角看段落写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信一听到这句诗,大家心中便会想到陶渊明。如果陶渊明没有清空名利之心,依然逗留在官场之中,他就不会最终成为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苏轼没有放下自己的名利之心继续为官,他就不会在诗词上有如此造诣,还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名垂千古。可见,清心只为神明。
问题: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优势:使用假设推理法,也叫假言推理法。
知识链接:假言推理法
假设一个命题存在,那么这个假设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通过论证结果的不合理或不可接受,来证明这种假设不可靠或不可行。最终达到强化自己的观点的目的。
注意:一定要避免强加因果,要抽丝剥茧,逐层深入。
升格修改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信一听到这句诗,大家心中便会想到陶渊明。如果陶渊明没有清空名利之心,依然逗留在官场之中,他恐怕没有机会再去躬耕于田园之中,更没有机会体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意,中国历史上或许会多了一个寂寂无名的官员,却少了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苏轼没有放下自己的名利之心继续为官,他就不会在诗词上有如此造诣,还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名垂千古。可见,清心只为神明。
升格修改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苏轼没有放下自己的名利之心继续为官,或许他依然会是一个优秀的词人,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但恐怕文学史上那个历尽沧桑却依然旷达洒脱的文豪将不复存在了。我们还能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诗篇吗?由此可见,清心,方能神明;神明,方可立世啊。
假言推理一定要注意“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否则就是不讲理了。
错误而可怕的假言推理
如果李煜没有亡国,怎么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词句?
如果司马迁没有受宫刑,怎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著作?
如果史铁生不是下半身瘫痪,怎么能写出《我与地坛》这么优美的散文?
(三)从逻辑学视角看全文写作
考场作文实例
心空则明
古往今来,总有人郁郁不得志,总有人着迷于官场之上,总有人于荣华富贵之中迷失自我。那么这时候往往就需要把心清空。在我看来,把心清空并不意味着没有目标,游手好闲,而是清空心中追名逐利污浊之欲,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明”。
举例一:陶渊明
举例二:苏轼
举例三:张桂梅
举例四:李灵
因此,把名利之心清空是必要的。在当今这个社会,能够“清心”的人可能会被某些人误解,但其精神之高度却必将让众人相形见绌。
使用举例论证,也可称为归纳推理,但属于简单枚举。
知识链接:归纳推理法
即由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也就是说通过具体举例来推导结论。
又分为完全归纳法(穷尽所有的例子)和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所谓科学归纳法,即从对一类对象的许多个别事物的观察实验研究中,推断出这一类对象的共性特征,从而使论证更具有普适性。
拓展举例
《报任安书》(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考场作文实例
心空则明
古往今来,总有人郁郁不得志,总有人着迷于官场之上,总有人于荣华富贵之中迷失自我。那么这时候往往就需要把心清空。在我看来,把心清空并不意味着没有目标,游手好闲,而是清空心中追名逐利污浊之欲,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明”。
举例一:陶渊明
举例二:苏轼
举例三:张桂梅
举例四:李灵
因此,把名利之心清空是必要的。在当今这个社会,能够“清心”的人可能会被某些人误解,但其精神之高度却必将让众人相形见绌。
升格作文:如何运用科学归纳法?
升格修改2:使用科学归纳法,给文中两个段落补充标题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信一听到这句诗,大家心中便会想到陶渊明。如果陶渊明没有清空名利之心,依然逗留在官场之中,他恐怕没有机会再去躬耕于田园之中,更没有机会体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意,中国历史上或许会多了一个寂寂无名的官员,却少了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苏轼没有放下自己的名利之心继续为官,或许他依然会是一个优秀的词人,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但恐怕文学史上那个历尽沧桑却依然旷达洒脱的文豪将不复存在了。我们还能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诗篇吗?由此可见,清心,方能神明;神明,方可立世啊。
身处名利场中的人们,又有几个能把心中对功名利禄的欲求清空?但凡能做到的,必然是具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
那么不在名利场中的芸芸众生,是不是就不必考虑清空名利之心的问题呢?当然不是。
有这样一位人民教师,她靠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支撑,把数以万计的山区女孩送出大山,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她就是张桂梅。如果她放不下名利之心,如果她放不下都市的繁华和优越生活,那么她就不可能在贫苦山区开设学费极少的学校,饱受身体病痛也要苦苦坚持下去。八零后女教师李灵,为农村留守儿童自筹资金创办希望小学。如果李灵没有清空名利之心,她又怎么可能四处奔波、无私付出,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奉献给这项艰难无比的事业?
考场作文实例
心空则明
古往今来,总有人郁郁不得志,总有人着迷于官场之上,总有人于荣华富贵之中迷失自我。那么这时候往往就需要把心清空。在我看来,把心清空并不意味着没有目标,游手好闲,而是清空心中追名逐利污浊之欲,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明”。
身处名利场中的人们,又有几个能把心中对功名利禄的欲求清空?但凡能做到的,必然是具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陶渊明、苏轼)
那么不在名利场中的芸芸众生,是不是就不必考虑清空名利之心的问题呢?当然不是。(张桂梅、李灵)
因此,把名利之心清空是必要的。在当今这个社会,能够“清心”的人可能会被某些人误解,但其精神之高度却必将让众人相形见绌。
拓展举例2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拓展举例3
翟永令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永令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无事何频呼也?”永今曰:“呼母三四,母便不悦,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如何?”母因少止。(节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升格修改3
以“人的心就好像是一个房间……”为段首开头,使用类比推理的手法,为这篇文章补写一个段落。
补充任务
1.分析典型议论性文章的逻辑链条
2.开展辩论赛体会逻辑的力量
3.写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