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九年级下人教版(旧版)1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作品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九年级下人教版(旧版)1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作品课件(3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02-02 12: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名作(第2课时)九年级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欧洲14世纪——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的美术。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达到盛期,以后传播到尼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席卷全欧洲。
西方绘画中的主要题材:神话、宗教、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
岩间圣母(油画、1483-1486年达·芬奇·意大利)以古典的油画艺术语言塑造出充满温馨人情和清新气息的画面,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情怀。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作品中也充分反映了达-芬奇晦涩、神秘和充满暗示的绘画风格。画中的圣母玛利亚完全像一位普通的慈祥的母亲坐在画面中间,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抚慰着身旁的孩子,她右手挽着约翰——施洗者,左手遮在小耶稣的头上,好像要把凡人和神在爱之中融合起来,她的手势既既像是她对孩子的祝福,又仿佛在保护她的孩子。蹒跚学步的耶稣被上帝派来的天使所拥护着,他坐在地上,露出孩子的天真,又暗含了他超出常人的智慧。天使另一只手指着约翰,面带一种温柔、神秘的微笑。画中人物与景色搭配给人以安宁祥和的感觉,开满野花的朦胧岩洞被笼罩在宗教玄奥的光辉中,增添了神秘情调和神话色彩,这里也许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地方。岩洞及消失在原处的群山展现出了一个奇幻的地质世界,在远处可以看到冒着潮气的阳光照在远处的山上,神秘而又庄严,构成了一个神秘的舞台。人体轮廓渐渐淡弱,面容细腻白皙,充满内在的生气。圣灵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使画面呈现出郁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 达芬奇作品《圣母图》众所周知,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与极盛时期艺术的确立者。他不仅是画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也是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建筑师,并具有机械技师、数学家、科学家的身份,可说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纺织女》是委拉斯贵兹﹙1599-1660﹚58岁时的作品。这幅画是根据神话传说《变形记》创作而成。古时有位凡女阿涅克剌发明了纺纱织布,这使智慧女神雅典娜十分恼火,一气之下就把这位聪明的少女变为蜘蛛精。上帝甚感不公平,又将少女恢复原来的美貌与智慧,而将雅典娜变为丑老太婆。实际上是画家借题描绘了西班牙皇家壁毯工场的女工劳动场景。
在欧洲绘画史上,这是第一幅直接描绘劳动生活的油画。画上是西班牙皇后壁毯织造厂一个车间内女工生产时的场景。这些劳动女性形象的出现,说明了这位西班牙画家新的审美意识的觉醒。画家着重描绘了前景的五个女工形象,他用沉稳的笔触,着力表现她们健康、丰满、美丽的背部,塑造了充满生命力的真实的女性形象。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朴素自然的气氛,人物关系对称,劳动细节相互照应,明亮的光线把前景上红、绿、白、紫合成为富有暖意的生活色调。 ? 画作名称:《纺织女》 创作者: 迭戈·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 (西班牙) 创作年代: 约1657年 规格: 220cm×293cm 质地: 布面油画 存藏处: 马德里 普拉多博物馆藏 描绘西班牙宫廷生活的《纺织女》使他的代表作。从画面上看,全画分成前后两的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而皇家织造厂制造出来的地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着一种对比。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是纺织女劳动的情景,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纺织女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有意识的通过画面右侧穿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班牙美术史家对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这一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还有更深的含义。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鲁本斯)鲁本斯约作于1618年。取材于古罗马神话中主神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吕刻斯,合伙抢劫迈锡尼王吕西普的两个女儿为妻的故事。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人和马的交错动势,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感。 18世纪的西方画坛,宫廷艺术繁复琐细的罗可可画风与世俗市民的古典、写实画风共存、对峙,到19世纪便出现流派更迭、此消彼长的繁荣局面。图中的作品是鲁本斯的代表作之一,无论多么熟悉,如果能够将目光在画面上再仔细地停留一段时间,我们仍然还是可以感觉到画家为了表达出这一瞬间“巴洛克式”的情态和动势多么煞费苦心。画面借助罗马神话题材描绘了古代的“抢婚”习俗: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神的儿子,趁着蒙蒙的晨曦,正准备将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强行劫持。我们今天无法得知鲁本斯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张画,可如果对比一下文艺复兴早期波提切利的《春》或者《维纳斯的诞生》,至少可以发现,希腊题材本身的意义对于画家来说已不再重要了,作品中也不再有那么多象征性的隐喻,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激烈的场面。画面本是稳定的方形构图,但是男人、女人、马匹的交错运动却平添了情节上的混乱。两位英雄一位身穿黑色发光的铠甲,一位显示棕红健壮的肉体,而画面中心两位女性的雪白肌肤在他们的衬托下就显得格外刺眼,天蓝的背景、金色的朝霞、枣红的骏马、火红的飘带,所有这一切谱成一曲狂热的色彩交响乐。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场面过于野蛮或暴戾的话,那么就看看画面左侧的小天使吧,爱神的出现使这次抢劫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受本能驱使的游戏。这就是鲁本斯最大的艺术奥秘,他在安排缤纷的色彩和赋予画面以充沛活力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天赋,其魔法般的技巧能够使所有被描绘的物体都看上去热情欢快、栩栩如生。 法国的普桑(古典主义画家)17世纪法国画家普桑的作品.1638—1639年作.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阿尔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幸福之地.普桑画过两幅阿尔卡迪亚的牧为,一幅略小,表现牧人发现墓碑和对死亡侵入他们的快乐世界的惊惶.这一幅则表现牧人在墓前的沉思.清晨,在一个寂静的荒野,三个穿着古典服装的人正在辨认一座墓碑上的铭文“我曾住在阿尔卡迪亚”。三个人各有所思,似乎又不得其解.一个宛若希腊雕刻的妇女,她可能是永恒的自然和理智的化身,正神态安然地把手放在一个牧人肩上,好像在说:人不是永生的,即使在阿尔卡迪亚,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这是自然的法则.这幅作品构图平稳,富有悲剧性的金色色调柔和灿烂,寓深刻的哲理于优美的诗情中,不仅代表了普桑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典范. 法国的席里柯(浪漫主义画家)船难的情景,有一群人挤在狭小的竹筏上,每个人都瘦弱、苍白,在这之中,有人痛苦绝望、有人已经长眠不醒,竹筏摇摇晃晃,右下方还有一个人一脚勾在竹筏上,躯体则已经浸泡在水中;竹筏的小帆灌满了风,后方有一个大浪即将拍来,彷佛再下一秒,所有的人都将会被浪花卷走。尽管是在这么危急的状态下,在画面的右侧,仍有一群人拼命要垫高身体,他们挥舞着手中的衣物,努力向远方求援。这幅作品,便是如此剧力万钧的呈现出希望与绝望的情感。 席里柯(1791—1824)是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他 26岁创作的《梅杜萨之筏》,奠定了他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一件真实的海上灾祸。1816年7月,法 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在西非海岸搁浅。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吏 纷纷乘船逃命,剩下150多名乘客海员被弃在一支临时搭架的木筏上, 在汪洋大海中飘流。由于恶浪巨风的侵袭和饥饿的煎熬,恐惧、绝望 而精神失常的人们互相残杀。在筏上只剩下50人左右时,有人在绝望 中突然瞥见遥远的天际,闪过一只帆影。于是,他们用尽最后的气力, 振臂呼救……几小时后,当帆船找到这只筏时,只剩下15个遍体鳞伤、 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其中5人在登陆不久死去。这个筏共在大海飘流了 13天,有140多人丧生。
  这幅画所表现的,就是筏上最后剩下的人们正在振臂呼救的刹那 情景。它在艺术上引起的反应,远不如在政治上引起的反应强烈。由 于取材于轰动一时的新闻,是波旁政府的一个“疮疤”,国王路易十 八带病参观了这幅《梅杜萨之筏》。他,注目很久,对作者说:“席 里柯先生,你刚刚搞了一场灾祸,不过对你来说,恐怕还不只这一件 吧?”可以想见,当时的法国政府和艺术中的学院派,绝不会给这件 作品和作者任何荣誉的。展览之后,席里柯始终郁郁寡欢,直到死去。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 俄国的列宾(批判现实主义画家)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更体会到了他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法国印象主义代表画家莫奈 鲁昂 (Rouen), 作为 上诺曼底 (Haute-Normandie) 的首府在罗马时代就发展到一定程度, 有了第一座跨越河流三角洲的桥。如同巴黎一样, 鲁昂 (Rouen) 占据着蜿蜒曲折的河口, 在那里山丘呈梯形下降, 海岸线的凹入处便于进入鲁昂 (Rouen) 的内地。这个动荡的城市历史悠久,其吸引人之处首先是回廊式的建筑, 各种各样的钟楼和木筋墙装饰的房屋。网状的, 窄小的和曲折的小街边上是漂亮的木制墙面房子, 一个壮观的重新修建工程又给这里的小街带来了生机。现在, 800 多座房屋都被重新修复。许多高质量的博物馆 (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搬迁原因在于其自身),, 以及迷人的山谷, 所有这些都成了鲁昂 (Rouen) 的不可估量的珍宝。 法国最豪华的哥特教堂之一 (鲁昂教堂)印象主义画家莫奈开拓了表现外光的道路,色彩成了他的主要艺术表现语言,采用夸张而新颖的造型手法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塞尚、高更凡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凡高的代表作塞尚的作品高更的作品讨论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艺术、罗可可艺术、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行比较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进入了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野兽派的马蒂斯、立体派的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的夏加尔以及其他种种流派与思潮中的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构成看多元化的现代美术格局。欣赏20世纪初的美术作品 马克·夏加尔——出生俄国的油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我的故乡》是其成名作品。“我”与大牝牛如此亲切地面对着,背景上那典型的俄国农舍和教堂的塔顶,显现出艺术家记忆中的故乡风光。在大牝牛的头部画着一个挤牛奶的妇女,“我”与牡牛的中间有一个扛镰刀的农夫和一个倒置的妇女;下面配置一棵开花的树。这些景象与其说是艺术家想象中的故乡,不如说是他心灵中的故乡。牝牛、挤奶的女人、鸡及俄罗斯乡村的房屋等,是夏加尔的出身故乡……,即便以后受到了不同环境的影响,但故乡的本质、故乡的气息,始终会被留在作品里。夏加尔的艺术充满着梦幻和抒情,是现代艺术中先于超现实主义的、第一批表现心灵状态的绘画。[1] 毕加索对爱的完美体现<<梦>>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又过17年,64岁的毕加索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对我来说,今天是你17岁生日,虽然你已度过了两倍的岁月。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梦>>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亨利·马蒂斯 法国画家,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青年时代曾在巴黎装饰美术学校学习,1895年进巴黎美术学院,从象征派画家莫罗学习,后受后期印象派的影响,并吸取东方艺术及非洲艺术的表现方法,形式“综合的单纯化”画风,提出“纯粹绘画”的主张,1906年后的作品,造型夸张,多用单纯的线描和色块的组合,形成装饰感的画风,追求装饰和形式感,是马蒂斯艺术的本质。 摩尔的抽象雕塑《加莱义民》,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雕塑家罗丹,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现代建筑和现代环境雕塑以富有现代感的抽象或半抽象造型,在不断地扩大着人们的新视野和审美文化空间评述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优秀作品,对其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行书面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