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1931年4月巴金发表《家》时,在总序中开头便写道: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知人论世
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知人论世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背景介绍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故事梗概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情回顾
梳理情节:节选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复活(节选)》
二人隔着铁栅栏对话
玛丝洛娃被带到聂赫留朵夫面前。
(长凳交谈、讨要卢布、结束告别)
文本研读
任务二:小组探究
讨论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A、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B、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C、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 16)
D、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21)
E、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
他一眼。她那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
特别有神。(27)
F、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G、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H、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39)
I、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56)
J、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
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
他不敢开口了。(70)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较多的描写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较多的描写
在庄园里的姑娘中,“最美丽的却是穿着白色连衣裙、系着浅蓝色腰带、黑头发上扎着红花结”的玛丝洛娃。身段苗条、步履轻盈,一双小手“粗糙而有力”,脸上荡漾着笑容,两片红嘴唇“妩媚可爱”......
“温顺的,贞洁的,热爱的,略微有点斜睨的眼睛”“快活得发亮”。她“爱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东西,也不但是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而且还爱她......吻过的那个已经烂掉鼻子的乞丐”。
1.语言描写:“您”、“你”、“卡秋莎”的称谓变化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从内疚、不安、悔恨、羞耻到诚恳、急切和激动到最后的怜爱和决心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的心理。
2.心理描写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生平已经不止一次地进行过所谓的“灵魂净化”。他所说的灵魂净化是指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即常常在过了一大段时间之后,突然感到内心生活的节拍减慢了,有时甚至停滞了,于是就着手清除一下他灵魂里堆积着的垃圾,因为这些垃圾正是使其精神生活停滞的原因。
“须知,你已经尝试过自我完善,想变得好一些,却毫无结果。”他从心底里听到了魔鬼的声音,“又何必再试一次呢?又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大家都这样,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但是,自由的精神的人已经在聂赫留朵夫的身上觉醒了,唯有这个人才是真实的、强大的、永恒的。他不能不相信这个人。不管他现在是什么人和他想成为什么人之间的距离有多么大,对于一个已经觉醒了的精神的人来说,一切事情都是可能办到的。
出生在俄国,家世煊赫,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困扰。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
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
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
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
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托尔斯泰扪心自问,“世界上有千百万生灵在承受苦难,你们为何都在这里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呢?”
托尔斯泰想的却是,“我痛苦地意识到我过的是罪恶的生活,我四周的劳动人民和他们的家人都是饥寒交迫、朝不保夕。……我很难过,十分不好意思……”
(埃·西蒙斯的《托尔斯泰》)
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以聂赫留朵夫命名。这些聂赫留朵夫们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有评论说,他们其实都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 化身,而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作家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摘自学习提示)
分析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
A、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B、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C、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 16)
D、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21)
E、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
他一眼。她那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
特别有神。(27)
F、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G、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H、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39)
I、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56)
J、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
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
他不敢开口了。(70)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较多的描写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较多的描写
在庄园里的姑娘中,“最美丽的却是穿着白色连衣裙、系着浅蓝色腰带、黑头发上扎着红花结”的玛丝洛娃。身段苗条、步履轻盈,一双小手“粗糙而有力”,脸上荡漾着笑容,两片红嘴唇“妩媚可爱”......
“温顺的,贞洁的,热爱的,略微有点斜睨的眼睛”“快活得发亮”。她“爱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东西,也不但是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而且还爱她......吻过的那个已经烂掉鼻子的乞丐”。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单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堕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和怨恨,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
因为她精神的堕落源自聂赫留朵夫的抛弃,而后者的赎罪和拯救应是疗治她的良方。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
...... ——巴金《家 总序》
我想,这搏斗是与生命的搏斗,与自我的搏斗,《复活》见证着这场搏斗的胜利,那是人性的复活、道德精神的觉醒。
我想,我们基本读懂了《复活》
任务三:对比节选部分和田汉改编的剧本,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
1.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
2.玛丝洛娃的情绪
3.两人的情感交锋
田汉的剧本弱化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挣扎,也消解了玛丝洛娃因为苦难给她精神上造成的麻木和沉沦,而故事之所以带给我们震撼,也正是男女主人公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了自我人格的救赎;当然剧本创作中,人物之间的显性矛盾冲突应是创作的基本要素,田汉的剧本无疑做得很好。
任务四:
学校举行主题为“寻求生命的光芒”的话剧演出,请你为你班选择的《复活(节选)》剧本设计海报文案。(3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