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学实录
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1877年开始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文篇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者专著问世,一直延伸到现在,真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莱特。课本中的《哈姆莱特》是全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结尾部分。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题目,请各小组围绕《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比武时人物的心理、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特色以及哈姆莱特形象等四个话题查找资料,现在我们共享学习成果。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来谈。
生1:《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一句话,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
师:仇人是谁,为什么复仇?
生1:仇人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因为他杀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王后,篡夺了本应是哈姆莱特的王位。
师:表达很准确。这个复仇的故事写得很饱满,情节饱满,人物饱满,阅读的时候感觉到了吗?
生2:首先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物之间纠缠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王子的仇人在血缘关系上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叔;在感情上,仇人又是最热爱的母亲的现任丈夫。这种复杂纠缠的关系使得简单的爱、恨不再简单,使单纯的复仇变得有几分投鼠忌器,欲罢不能了。
生3:我们知道许多复仇故事,像《干将莫邪》《赵氏孤儿》《基督山恩仇记》《呼啸山庄》,而在心灵的震撼上,和莎翁《哈姆莱特》相比都显得很逊色。
生4:《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是复线结构,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的爱情故事是这部戏剧最美丽、最纯粹、最忧伤、最温柔的部分。
师:是呵,同学们谈到这部戏剧错综交织的“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恨”,谈到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好。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继续来探讨《哈姆莱特》的情节。谁还有补充。
生5:不仅哈姆莱特的内心充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爱与恨的纠缠,奥菲莉娅也被爱与恨缠绕得痛不欲生,她深爱着哈姆莱特,而哈姆雷特却是她的杀父仇人,她只有疯狂,只有死去。
生6:我补充一下,象征奥菲莉娅的花环,歌声,流水,死亡都太美了,这个纯情少女的死亡象征了美的毁灭,令人心痛。
生5:我觉得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因为有了奥菲莉娅,因为这份爱与伤,显得更加饱满,更丰富,更立体,更令人低徊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经典永远是直指心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中国的古典文学更重表层的结构,以情节的迭宕取胜;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更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灵魂显现更多层面的变化。同学们可以继续围绕戏剧情节的复线以及人物的复杂的“爱”与“恨”来思考。
生5:我认为《哈姆莱特》的几个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都备受“爱”与“恨”的煎熬,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渴望与挣扎,以剧中的头号反面人物克劳狄斯为例,他也不是用简单的“恶”就可能解释清楚的,他爱哈姆莱特的母亲王后乔特鲁德,而王后乔特鲁德又视哈姆莱特如生命,克劳狄斯想除掉哈姆莱特,因此也使自己陷入爱与恨的两难境界,最后他用毒酒毒死的不是哈姆莱特而是王后乔特鲁德,正是这种“爱”“恨”参差纠结的结果。
生6:乔特鲁德的灵魂更是一个爱与恨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烈撞击的载体,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丹麦前国王,却又不得不嫁给杀夫凶手克劳狄斯。这又是怎样的大悲大痛,她在人世间,也没有出路,也只有一死。
生6:波洛涅斯和雷欧提斯也难逃爱与恨,爱与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劫数,也是挣扎在爱与恨的无形场中痛苦的灵魂,波洛涅斯深爱着女儿奥菲莉娅,他对哈姆莱特也是青睐有加,却又充当了克劳狄斯的帮凶,最终死在哈姆莱特的剑下,雷欧提斯尊重哈姆莱特的高贵的心灵,却又无奈的用毒剑杀死了他。
师:看来《哈姆莱特》这部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一般意义的复仇记,这里充满了人类情感的两极爱一恨,此外这部剧中还充满了生命与死亡,恶俗与优雅,庄严与荒诞,爱情与虚伪,理智与疯狂等许许多多两极对立的东西,也因此成就了这部巨著。
生1:我们组画了一个人物关系图来阐释情节(图标技术不支持)
师:君臣,夫妻,父子,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友,兄弟,这种被我们儒家文化称为五伦的,有着玫瑰色脉脉温情的关系,在《哈姆莱特》里全都被爱与恨充斥着,在扭曲中使人生变得残酷,在残酷中使人触摸到绝望,在绝望中毁灭,而又在毁灭中重生,哈姆莱特艰难地举剑杀死了和自己有关的亲人,杀死了自己,在大悲剧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课下同学们可以再一次阅读全剧。
师:情节的行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士比亚戏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又一主要特色,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一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雷欧提斯和奥菲莉娅之间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第二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谈一谈课文节选“比武”这一场的人物心理。
生7:戏剧、电影当中的比武,特别是金庸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侠小说的武打场面同学们特别愿意看。往往是刀光剑影,飞檐走壁,血流成河,再借助一些高科技的手段,往往使得场面漂亮,除了高超的特技以外,人物的内心活动却停止了,性格也不见踪影了,而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这段比武的尖锐的外部冲突中,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师:哪位同学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一讲比武的情节?
生8:在比武开始之前,克劳狄斯和雷 ( http: / / www.21cnjy.com )欧提斯两人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比武一开始,先是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雷欧提斯显得有些犹豫,犹豫间他连输两场,哈姆莱特蒙在鼓里。克劳狄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克劳狄斯假意向哈姆莱特庆功,举起酒杯,酒是毒酒,却毒死了王后乔特路德。哈姆莱特无意的一句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他一剑击中了哈姆莱特,也激怒了哈姆莱特,在格斗中哈姆莱特用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被自己的毒剑刺中了以后,心中明白,哈姆莱特要死了,他自己也要死了,临死前他意识到自己也中了克劳狄斯的计。接着他把克劳狄斯的全部阴谋和盘托出,哈姆莱特拼着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刺向克劳狄斯。在这之前,由于毒酒的发作,乔特路德倒下死了。结局里,戏中六个主要人物:哈姆莱特、乔特路德、奥菲莉娅、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克劳狄斯全部都死了,完成了一个大悲剧。
师:这段情节概括得很好。再谈一谈几个主人公的内心发生的激烈的冲突。
生9:那就是:道歉 激将 发现 怒伤 明白真相 遗嘱
师: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丹麦王子,犹豫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比武的这一个大结局里,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哈姆莱特孤军奋战,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最后与恶势力同归于尽,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在比武的这一情节里,莎士比亚刻划了哈姆莱特的这一心路历程。
生10:雷欧提斯的心理变化是:由恨到犹豫到被激怒到后悔,最后揭露真相。作者借雷欧提斯写出了哈姆莱心灵的尊贵。
生9:我认为选文对王后乔特路德的心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更是摇曳多姿,在全剧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她像一个悲剧性的慈母,她先是疼爱儿子,既而替儿子饮酒,死前忏悔并痛苦着。
师:没有乔特路德的死,《哈姆莱特》便不是世上最“完美的悲剧”。
生9:《夜宴》中对王后角色的再创造,我认为很好,是对乔特路德的再认识。
师:乔特路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被哈姆莱特称为“最恶毒的妇人”,她在丈夫死后不足两个月就嫁给杀夫仇人,但是在她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的时候,我们读到了母亲的牺牲精神和弱者的无奈,我们对她产生了同情。
生11:克劳狄斯在比武一场戏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面倾向哈姆莱特,暗中想谋杀哈姆莱特,一计不成再施毒计,阴谋揭出后极度恐慌,最后被哈姆莱特杀死,克劳狄斯是邪恶的代表,他比黑暗本身还令人不寒而栗。
师:莎士比亚在比武这一场戏中,将笔端直指人物的心灵,刻划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悲可叹,可圈可点。
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谈一谈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艺术,先请第三组的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分角色读(略)
师:你认为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生12:风趣幽默,多用比喻拟人,富于哲理。
生13:语言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
生14:语言既文雅又俚俗,既哲理又抒情。
生15:运用双关,插科打浑。
生16:还有一些疯话。
师:能不能结合文本谈谈。
生15:哈姆莱特在讽刺奥斯里克这个虚伪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家伙的时候说:“他在母亲怀抱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这个比喻生动地嘲讽了奥斯里克的繁文缛节。
生16:哈姆莱特说:“要是我们腰间挂着大炮,用这个名词(链)倒还合适,”风趣幽默。
生14:哈姆莱特大智慧和奥斯里克自作聪明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对比,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奥斯里克的自以为是的“欢迎您回到丹麦来!”和哈姆莱特的“你认识这只水苍蝇吗?”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师:哈姆莱特粗鄙与冷峭的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作品更丰满更深刻:“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他‘咯咯’叫起来,简直没个完,可是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这种嘲讽沉淀出对人生的冷峻的态度。同学们继续说。
生13:奥斯里克说:“谢谢殿下,天气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 哈姆莱特说:“不,相信我,天冷得很,在刮北风哩。”奥斯里克赶紧说:“真有点儿冷,殿下。” 哈姆莱特又说:“……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得厉害。”奥斯里克马上附和“……真是说不出来的闷热。”这一段关于“冷”与“热”的对话使我想起了契诃夫的《变色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生12:这一段对话诙谐幽默,放在充满死亡气息的“比武”大结局之前,反衬了悲剧的崇高,富有张力。
师:雅俗共赏,大俗大雅才是莎翁。课后请同学们多读莎剧多思考。第四组同学请用一句话来描述哈姆莱特。
生17: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生18:哈姆莱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光的明镜,人伦的雅苑,举世瞩目的心”.
师:很好,引用了奥菲莉娅对哈姆莱特的赞美。
生19:哈姆莱特是深思和痛苦的。
生20:哈姆莱特是忧郁和迟疑不绝的。
师:两位同学都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心灵。
生21:哈姆莱特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他伤害了奥菲莉娅。
师:说得好!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来自母亲对他的伤害,开始的时候他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认为女性是贞洁、善良、真诚的。
生22:哈姆莱特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永远冲突着。
生19:哈姆莱特是一位悲剧色彩极浓的人物。
生17:哈姆莱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
师:真是说不尽的哈姆莱特,还有补充吗?
生20:哈姆莱特是崇高和软弱的复合体,灵魂深刻,感情丰富。
生17: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更改的锋利之剑”。
生21: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勇者。
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 ( http: / / www.21cnjy.com )姆莱特形象因为有了矛盾复杂的内蕴,因此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下同学们继续探讨。这节课我们就《哈姆莱特》的情节、比武时的人物心理、人物对话和哈姆莱特的形象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同学们认真地查找了资料,并且大胆地谈了自己的见解,我留几道思考题和列一些阅读书目供同学们参考。
思考题:
1. 简述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说说“四大悲剧”的故事梗概。
2. 试对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两个人物进行比较。
3. 在你身边的人中,有没有哈姆莱特式的性格。
阅读书目: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
(阅读重点:《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
附录:
创造你心中独特的“哈姆莱特”
吉林省教育学院 张玉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 ( http: / / www.21cnjy.com )(2006年版)节选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一部分是《哈姆莱特》全剧的高潮部分,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突出,是《哈姆莱特》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比较突出地显示出莎翁戏剧创作成就的部分,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教材编者让学生体会戏剧的冲突与性格的目的。由于本课属于自读课,如何确定教学的起点,如何估价本课的价值,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人们常说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固然因为莎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亚戏剧主题的丰富深刻,人物形象的丰满多义,戏剧冲突的激烈巧妙,戏剧技巧的高妙绝伦,但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单从所选取的这一段莎剧经典,尚不足以使中学生初探莎剧艺术殿堂的辉煌。
人们还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 ( http: / / www.21cnjy.com )莱特”,但每一个读者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这就是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创造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莱特,这是一个问题。应该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哈姆莱特”已经不是作为主人公的“哈姆莱特”,而是指包括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所有针对文本进行的一切个性化解读的成果。
许多长篇文学名著在中学课本里不得已只能节选,尽管节选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一般意义上也可以“管中窥豹”,毕竟不是全豹。
弄清楚以上情况,再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有关外国文学长篇名著教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以为这节实录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地方值得借鉴:
一、教学设计的起点:基于学生学的教,而不是基于教师教的学。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如何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不是一个语文学习者,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学习经验,那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是因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没有亲身经历的间接经验往往不足以唤起学习者的兴趣。董老师所作的,就是在自己先行进入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也亲自走进文本,作为一名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的个体。这一点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文学文本的解读,语文教师往往乐于把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但是这堂课虽然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却并没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为什么?
关于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向来争议很大,有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一位犹豫王子,延宕王子,也有人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正是哈姆莱特的伟大之处,正是由于他的深思熟虑,才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才使得奸王的嘴脸昭然若揭,哈姆莱特是一位睿智的王子,果断的王子,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和先驱者。尽管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更符合莎翁创作的意图,也更为准确地把握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但是,从笔者的专业着眼所得出的结论,就一定要教师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才算深刻吗?我们看到,以上所列的观点,学生们都有涉及,虽然有的只是一句话,透露出来的是大量的文献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对人物分析的一句话,是他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量阅读了相关文献,否则是不会说出有分量的话的,因为仅从课本的节选部分不足以得出那样的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董老师引导学生创造了每个人自己心中和眼中的独特的“哈姆莱特”。
二、课堂教学的起点:达成共识的习惯养成带来课堂的效率。
就叙事类作品而言,弄懂作品写了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往不是难点,但很多教师非常热衷执迷于“写了什么”这个层面。然而,外国文学作品,又是长篇节选的作品,不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就难以进行其他的环节。
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情节的研读是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起点。但是,课堂没有时间通读课文,董老师采取课前自读全剧的措施,在课堂请学生复述情节。第一组同学对情节的叙述语言十分简洁,并能够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情节比较,认定本课在情节上的独特性。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这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课外阅读支撑,可见教师平时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上作了大量工作,而读书,是语文学习之本。我们经常在课堂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长篇节选的文学作品,就是自己也未必通读了原著(没那习惯),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通读原著(说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读书习惯),课堂上就某个字眼扣起来没完没了,其实只要读了原著,那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可见,教师的读书厚度,是使学生达到解读高度的物质基础。
我们可以设想,课前通读全剧并归纳情节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课堂教学的起点,需要的时间至少要两三节课;如果没有规定这个起点,课文至少需要三四课时。目前语文教师叫苦的一种声音就是课时严重不足,于是延长教学时间,晚课也讲教材,用自身疲劳造成学生的疲劳,于是师生共同疲劳,学生被你疲劳三年走人,你还得转圈疲劳下去。究其原因,不就是你不肯引导学生课前用二三节课的时间阅读原著,只在课堂用三四节的时间阅读“节选部分”吗?三年一圈下来,你的学生习惯听命于你的伪“话语霸权”(真有“话语霸权”倒好了),你因为不读书于是剥夺了他读原著的权利,你只会用一只眼睛“管中窥豹”,你的学生也像你最后变成“独眼龙”!
你看董老师的学生画出的那张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图,如果是第一次,恐怕两三节课的时间也未必够用。话又说回来,如果在你上课前人家就画出了这样的图,上不上你的语文课又如何呢?我相信,董老师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精神享受的课堂,充满灵性的课堂。学生的心灵在这里能够舒展开充满创造力的翅膀翱翔。
从这个意义上讲,董老师引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超越《哈姆莱特》这节课,翱翔在文学的殿堂,翱翔在语文的殿堂,师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又属于大家的那个独特的“哈姆莱特”。这是合乎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起点的设定带来的,其价值在于启迪语文教师研究语文学习规律,学会设定教学的起点。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行为的转变收到良好的效果。
前面提到教师叫苦的课时不足,就新课程而言,其倡导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得到充分展示。
自主学习的核心因素是主体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挥,以及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散漫地让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的目的、内容具有规定性。
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织形式,传统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教学的情景功能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水平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突出了教学的情景功能,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合作学习将教学视为动态因素多边互动的复合活动过程,而且特别强调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因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较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积极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指向学习主体的个人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合作学习指向学习主体之间的行为,这两者在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上是相对的;探究学习则是既包括个体的学习行为,又包括个体之间的学习行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重要的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
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有效果,促进学生习得确定的知识和能力。由于规定了恰当的起点,从这一课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了剧情、人物性格和创作风格方面的常识性知识,但这是长期学习的积累(习惯、方法的积累),相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其实实在教师有意识指导)中形成。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对戏剧结构的分析都说明这一点。其次要有效果,也就是花最少的时间达到这些目标。我们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可能要三四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董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就完成了,虽然学生的投入时间可能超过三四节课,可关键是学生能够在这种指导下获得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大于一节课,甚至三四节课,因为他们自己动了起来,这才是一切的关键,把这样一节课动态地开展,自然超过通常的静态传授知识。再次是有吸引力,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当然要在“亲其师而信其道”前提下,从这一节课不足以完全展示。但学生的四个小组中有20多人次发言,都有条理、有见解,俨然是一位专业的研究者,表明学生是愿意同董老师共同学习的;这样一次课当然不是唯一的一次,肯定是在不解的努力后才有的效果。
一节课能有如此鲜明的特点,说明董老师是一位懂得语文学习规律的人,一位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澎湃激情的优秀教师。
然而,作为 从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的教师,我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知道中学语文学科不是仅仅教授文学作品,但文学教育应该占有相当的地位;尽管不能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像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那样教。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同,中学语文教学并不以培养大学中文系的预备生为目的。当然,董老师的这节课,并非告诉我们只能这样上,而是告诉我们也可以这样上。从这个意义上看,董老师为我们创造了语文课的那个她自己独特的“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