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7:0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蜷(quán)伏 红绫(léng) 诅(zǔ)咒 捕(bǔ)捉
B. 忧郁(yù) 叮嘱(shǔ) 虐(nüè)待 屋脊(jǐ)
C. 一缕(lǚ) 污涩(sè) 消耗(hào) 怅(chàng)然
D. 咕(gū)噜 怂(còng)恿 懒惰(duó) 廊(láng)前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规途的。
B. 我心里也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拌的小侣。
C. 冬天的早晨,门口卷伏着一只可怜的小猫。
D. 那只花的猫,对于这一对小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
3、下列句子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1)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____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_________着。
(3)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____。
(4)我永无改正我的的机会了。
A、冤枉 注视 郁闷 过错 B、冤苦 凝视 忧郁 错失
C、冤枉 凝望 忧郁 过失 D、冤苦 注目 憋闷 错误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B.展望未来,我们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在时间的画布上描绘精彩人生。
C.我国5G用户的快速增长,5G网络的加速覆盖,持续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D.一切创新成果都是由人做出来的,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决定了我们有没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找不到大海,也要迈出寻觅的脚步;哪怕脚印被掩埋,也请珍惜走过的路。
B.我市今年举办的旅游节,融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异彩纷呈。
C.明天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你是打算自己去呢,还是和大家一起去?
D.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6.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④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④③②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④②①③⑤ D.①②⑤④③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猫》是一篇小说,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作者郑振铎是作家、学者、翻译家。
B、课文中共出现了三只猫,重点写第三只猫。
C、第二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我”也是“怅然”“愤恨”“诅咒”。
D、对第三只猫的死,“我”比前两只猫“更难过得多”。
8.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浸润在校园里是语文的馨香,充盈在广告里的是语文的智慧。学语文,就要读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品隽永含蓄的中国话,用规范典雅的中国词。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
(1)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赏评广告。
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这句广告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也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
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郑振铎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
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
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
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
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
9.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11.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
12. 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鸟语浸染的村庄
 ⑴如果说村庄是一棵树的话,那么村人就是携带着叶子灵魂的鸟儿。那一个个老人,就是腊月蜷着身子、坐在屋檐下,无奈地望着同伴飞翔闹腾的倦鸟。人有多少种,鸟就有多少种。乾坤宇宙总是先有鸟后有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鸟的痕迹在大地生存。也许有一天人没了,鸟还在天空继续着我们人类如歌如梦的行走。
⑵村里常见的鸟儿有:布谷、铁雀、麻雀、喜鹊、燕子、翠鸟、猫头鹰、鹁鸪、鹊鸲……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它们用不同的叫声,告诉村人许多生活的常识。过了清明,布谷鸟就“布谷……布谷……”地催促着村民撒谷播种。初夏时则昼夜不停地叫唤,那是引爱占巢,繁育后代。由于它的叫声在半夜听来,凄凉哀婉,“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似诉说着乡思,故民间有“杜鹃啼血”之说。翠鸟,俗称“栽禾鸟”,羽毛翠绿,喙长而直,生活在水边,爱吃鱼虾,故又称“鱼骨鸟”。每当农田犁耙水响,一片忙碌时,翠鸟便追在犁后翻转的泥土上啄食泥鳅、蚯蚓,高兴了,跳跃在田埂枝头用家乡话欢唱:“家家栽禾”“阿婆爬土旁”“勺子打汤”。原来它是在用歌声描绘生活的场景哩:栽禾时节,客帮邻助,壮劳力都下田劳作,家中只留年老的阿婆洗衣做饭。半上午,阿婆做好香软的汤圆送去田头。村里吃汤圆时兴“打豺狗”──见者有份。故常有阿婆爬田土旁送汤圆、众人争抢着“勺子打汤”的热闹场面。形如麻雀的铁雀,翎子有红、绿、黄几种,喙尖如三角铁钻。早出晚归时,“哆来咪嗦”地歌唱着,根据它的叫声,一般人都能写出谱子。斑鸠的叫声和鹁鸪相似,鸽子似的“咕咕”响,只是鹁鸪的叫声很有规律,并有“一咕晴,二咕雨,三咕发大水”之说。猫头鹰,家乡人称为“斗米鸟”,就是说它很能吃,一口气能抓食几只老鼠。它用七种不同的叫声,表示七个不同的时辰。拂晓时,用“啷啷啷……咕咕”的叫声告诉我们天亮了。近傍晚时,“哇……哇……哇”叫声凄厉,宛若婴孩啼哭,砍柴没下山,一个人听了,格外毛骨悚然。鸟是这样的灵异,常让我有人不如鸟之想。
⑶像猫头鹰、喜鹊、燕子、鹁鸪、翠鸟等犹如村里的精英或另类。它们是村庄的精魂,赣东大地的先知先觉,精神高地卓尔不群的寂寞者。村里最常见的鸟儿就是尖嘴麻雀了,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老实、本分,却不乏农人的狡黠,村人俗称“奸雀”。小孩在一起喜欢这样唱它:“奸雀崽,捡择大,二十七,才想嫁:嫁屋顶,它嫌冷;嫁树梢,怕风摇……”它们怕孤独、爱扎堆,常一大群一大群,此起彼伏地起飞、降落,吃谷粒、啄菜叶、扒虫子。偷吃东西时,它们像人一样,也有探路、留守、望风。它们多像村里比邻而居的村民们。劳作了一年,腊月农闲的时候,他们好不容易被升到窗前竹篙上的太阳催醒,磨蹭着懒懒的爬起。扯了屋旁现成的茅草引火,“叭叭叭”引燃。吃好热乎乎的早饭,生好热炭炉,把饭菜捂进稻秆扎成的笼箱里,裹好旧棉絮捂严,中午一餐就可吃现成。空下那么多时间,他们便叽叽喳喳地围着火炉晒着太阳,扎成一团张家长李家短地唠嗑。
⑷如今的老人们,被如烟的往事笼住,冷灰似的静静晾起了话题。不知谁耐不住沉默,从炉边站起嘟哝了一句:好久没听到燕子叫了。(文/浇洁)
13.本文的题目是“鸟语浸染的村庄”,读了本文,你对“浸染”二字有怎样的理解?你从文中体会到人们对这样的村庄有什么感情?
14.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写鸟儿的叫声,文章写了哪些鸟儿的叫声?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
15.文章倒数第二段把尖嘴麻雀和村民们放在一起写,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呢?
16.文章第一段加线的句子说“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鸟的痕迹在大地生存。”你能从人身上看到哪些鸟的痕迹?
17.我们现在的环境确实没有鸟儿飞鸣的优美了,如果我们倒退二十年,生活中到处是鸟语花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光与影
迟子建
①光肯定不单单是为了黑暗而存在的,因为光也生长在光明的时刻,比如白昼时大地上飞舞的阳光。当然,大多的光是因为黑暗的存在而存在的,比如蜡烛、油灯、马灯、电灯泡、灯笼、篝火等等。月亮和星星无疑也是生长在黑暗中的光明,但它们可能是无意识地生长的,所以对待黑暗的态度也相对宽容些。月亮有圆有缺,即使它满月时,也可能一头扎进乌云的大厚被子中蒙头大睡,全不管有多少夜行人等待它的光明。星星呢,它们的光暗淡的时候多于明亮时,所以人类想借助它们的光明,是不大容易的。
②我记忆最深的光,是烛光。上小学的时候,山村还没有通电,那时供销社里卖得最多的就是蜡烛。蜡烛白色的居多,但也有红色的,人们喜欢买上几包红蜡烛,留到节日去点。在那个年代,蜡烛是完全可以作为礼品送人的。正月串亲戚的人的礼品袋中,除了鸡、鸭、罐头和布匹外,很可能就会有几包蜡烛。懂得节省的人家,一支蜡烛能使上四五天,只要月亮的光能借上,他们就会敞开门窗,让月光奔涌而入,刷碗扫地,洗衣铺炕。我最爱做的,就是剪烛花。蜡烛燃烧半小时左右,棉芯就会跳出猩红的火花,如果不剪它,费蜡烛不说,它还会淌下串串烛泪,脏了蜡烛。我剪烛花,不像别人似的用剪刀,我用的是自己的手,将大拇指和二拇指并到一起,屏住气息探进烛苗,尖锐的指甲盖比剪刀还要锋利,一截棉芯被飞快地掐折了,蜡烛的光焰又变得斯文了。烧剩的蜡烛瘪着身子,但它们也不会被扔掉,女孩子们喜欢把它们攒到一起,用一个铁皮盒盛着,坐到火炉上,熔化了它们,采来几枝干树枝,用手指蘸着滚烫的烛油捏蜡花。蜡花如梅花,看上去晶莹璀璨。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柜子和窗棂里没有插着几枝祈福的蜡花呢!
③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它就把窗户照得雪亮了。比较而言,月光最不令人厌烦了,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缥缈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想和温存的心境。好的月光质感强烈,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而是绸带,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月光使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弦一样,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④马灯和油灯,因为有了玻璃灯罩作为衬托,其性质有点像后来的电灯了。很奇怪,我印象中使马灯的都是些老气横秋的更倌和马夫,他们提着它,要么去给牲口喂夜草,要么去检查门闩是否闩上了。而掌着油灯的人呢,又多数是年老的妇人,她们守着油灯纳鞋底或者是补衣裳,油灯那如豆的火苗一耸一耸的,映着她们花白的头发和衰老平和的面庞。所以我觉得马灯和油灯与棺材前的长明灯密切相关,因为使着这两种灯的人,离点长明灯的日子是不远的了。
⑤有了光,而又有了形形色色的天上和人间的事物,就有了影子。有些影子是好看的,如月光下被清风摇曳的树影,黄昏时水面漂泊的夕阳的影子以及烛光中小花猫蹑手蹑脚偷食儿的影子。我印象最深的影子,是烛光反射到墙面的影子,有桌子、花瓶,有插在柜角的鸡毛掸子,也有人影。这些上了墙的影子随着光的变幻而变幻着,忽而胖了,忽而又瘦了;忽而长了,忽而又短了,让人觉得影子毕竟是影子,一从实物中脱离出来,它就走了样了。
⑥老人们爱说,一个人有影子是好事情,要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影子消失了,说明你离做鬼的日子不远了。所以我从小特别恐惧看自己的影子。它在,你可以气定神凝;一旦寻不着它,真的会急出一身冷汗,以为身后已经跟着一群小鬼了。
⑦在光与影的回忆中,有一把小提琴的影子会浮现出来。它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即使在阴郁的天气中,你仍能感受到光明。“文革”中,那把小提琴被砸烂了,因为那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东西。琴声能流淌出光明,这样的光明能照亮人荒芜的心,可是这种光明是看不到影子的,如果用老人们的说法去推理它,音乐与鬼魅就是难解难分的了。难怪最忧伤最动人的旋律在给人带来心灵光明的时候,也会在一个特殊年代带来生活上的灾难,因为音乐带着鬼啊。
⑧生活的富足,使马灯、油灯渐次别我们而去了,烛台也只成了一种时髦的展览了。当我们踏着繁华街市中越来越绚丽的霓虹灯的灯影归家,为再也找不见旧时灯影的痕迹而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那些灯影斑驳的往事,注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幽幽地呈现。
18.作者为什么会对烛光“记忆最深”?请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19.第③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0.有人说,文章的第④段内容和全文的主旨不合。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21.文章末尾的“一声叹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地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弛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肥坠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抱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锹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剥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夫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身材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以及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认为即使自己脸上长了雀斑,也不会影响自己的青春感,表明“她”虽然处于人生的暮年,但仍然充满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农民工母子“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引发了“她”的联想,也表达“她”对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
D.会所里的暮鼓声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2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出现两次,点明了日暮时分,照应了题目,也烘托出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身材壮实的儿子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使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使枯燥的生活道理变得生动。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启人深思,极富艺术感染力。
24.请从人物动作和心理两方面对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25.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三、作文
26.假如你就是那只“冤屈而死”的第三只猫(花白猫),写一篇题为《一只花白猫的回忆录》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答案
1.C 2.D 3.C 4.D 5.D 6.C 7.A
8. (1)示例:读经典书,做文明人
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
(2)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事,有很强的警示效果。
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笼头,节约用水。这句广告语情趣盎然,易于人们接受。
9.(1)来历卑微,是一只捡来的流浪猫;(2)本性不活泼,不喜欢顽游;(3)我们一家对它不感兴趣不在意;(4)日渐长胖的体形和被火烧脱的毛皮,使它更加难看;(5)不捉老鼠,终日懒惰地趴着。
10.开头“我家养了好几交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概括了猫的共同命运。
“从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又为下文蓄势。
结尾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总结全文,照应全文,凸显情感高潮。
11.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的万分懊恼和悔恨。
全文情感由此达到高潮,“我”从前两只猫事件的受伤者变成了第三只猫的施害者,妄断冤枉了一个弱小动物。当发现真相后带给我的良心上的谴责,让我愧疚不已,为后文“永不养猫”的行为做了情感铺垫。
12.不是。因为我从对待三只猫的态度上看,三妹主要是喜欢猫给她带来的快乐和喜悦,而当面对不漂亮、弱小的、忧郁的不讨人喜欢的第三只猫,并没有表现出怜悯和喜欢。她喜欢猫是从自我需要出发,感情用事;并不是真正爱猫之人。
或者:是。从前两只猫的事,能表现三妹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但因为遭遇了第一只猫的忧郁而死,第二只猫的失踪后,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于第三只猫的出现,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她也就没太大兴趣。但结尾处的“我家永不养猫”,表达了包括三妹在内的全家的愧疚和自责,也可看作是真正爱猫的人的自我惩罚。
13.从早到晚,村子里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从鸟儿的叫声中就可以该做什么了。人们喜欢这样的村庄,在这样村庄里生活是自然的和谐的,不信你听文章最后老人的话。
14.写了布谷鸟、翠鸟、铁雀、斑鸠、勃鸪、猫头鹰、麻雀等。详写了布谷鸟、翠鸟和麻雀的叫声,略写了其他几种。前两者的叫声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有生动的故事在里面,麻雀的性格正好和农闲时的村民相似,所以这三个详写。其他的几种鸟儿的叫声有特点而不突出,所以就略写了。
15.人的活动像鸟儿,鸟儿的性格来自人类,人和鸟儿融合在一起了,这样更突出了题目中的“浸染”二字。
16.示例:人想在天上飞翔,人脚踏大地,心想蓝天,这些都和鸟儿相似,可能是鸟儿留下的痕迹。
17.救命:我们会身心愉快。每天听着鸟儿的叫声起床,踏着鸟儿的节拍上学上班会格外的轻松;晚上伴着鸟儿的归巢的影子回家会格外的温馨。
18.(1)烛光联系着家乡的风俗民情;(2)烛光映照出家乡勤俭淳朴的人民;(3)烛光牵着我快乐的少年生活;(4)烛花寄托着故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特点:①月光讨人喜欢。因为它质感强烈,柔柔的光能给人带来无边的遐想和温存的心境。②月光使山山水水变得更加富有韵味。它使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和流水清风一起发出悠扬的乐声。作者巧妙地从人的感觉出发,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将无形的月光写得可感可触,有声有形,文笔细腻。
20.(示例)我认为第④段内容和全文的主旨是吻合的。因为第④段借对马灯和油灯的回忆写了故乡的老人,尽管他们已经步入晚年,却依然辛勤劳作、操劳不止。这段内容以点写面,突出了故乡人民的勤劳淳朴。在结构上有和前后文呼应及引出下文的作用。
21.这“一声叹息”中既有作者对繁华现实世界的淡淡失望,对时光流逝、往日不再的伤感和无奈,也有对少年时光、对故乡的人和生活的深深怀念。
22.A.
23.D
24.①母亲的“挡了挡”“抢先咬”等动作,是想把大胡萝卜让给儿子,传神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②母子两人都“很响地嚼起来”胡萝卜,表现出他们面对艰辛生活的坚强、乐观心理。
25.①用“暮鼓”象征农民工母亲倔强的品格,“她”在暮鼓声中也有所感悟。②揭示主题,人应具有到暮年仍不消沉、老而不衰的态度。③照应标题“暮鼓”,开头、结尾形成呼应,结构严谨。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