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 轼学习目标1.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
2.分析词中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3.体会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的精神。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是著名诗人,同黄庭坚并称“苏黄”;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人,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fā)。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fà)。人间如梦,一尊还酹(lèi )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 轼诵读·感悟诵读·感悟本词题为“赤壁怀古”,请简要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描绘赤壁雄奇之景
下片 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品读·探究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谈谈它好在哪里。
(1)长江水滚滚东流,往昔风流人物亦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2)营造出一种恢弘阔大的意境。
(3)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使人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体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观?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你认为呢?试举例说明。品读·探究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写出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雄奇
阔大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品读·探究
3.苏东坡笔下的周瑜有着怎样的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以美人衬托英雄。
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小乔初嫁年轻得意雄姿英发风姿才情出众羽扇纶巾从容闲雅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苏东坡笔下的周瑜的形象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4.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词人为什么着力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周瑜:
年龄:
生活:
外表:
职位:
际遇:苏轼:
年龄:
生活:
外表:
职位:
际遇:34幸福美满英俊儒雅东吴大都督功成名就47屡遭不幸早生华发黄州团练副使功业未就4.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词人为什么着力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1)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
(2)怀古思今,对比衬托,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品读·探究
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全词结尾两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色调灰黯,格调低沉,反映了苏轼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
(提示:可以联系《赤壁赋》)
【资料补充】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劫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景赤壁壮丽之景人周瑜豪迈之人情苏轼壮志豪情豪放之气美读·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再读全文,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滁州。
人生启迪
旷达乐观是生命的壮歌
逆境苦难是天才的玉成《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flv》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
2.分析词中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3.体会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古诗词中形象的分析及复杂情感的把握尚不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悟作品主旨,理解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苏轼的复杂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
当你屡遭挫折、身处逆境时,你该如何面对呢?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还是消极颓废、自甘沉沦呢?那么苏轼在他陷入困境,处在人生的低谷时又是如何去面对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到这首词中去找到答案。
【讲授】
一、作者简介
对于苏轼这个名字,我们是非常熟悉了。那么请哪位来简要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诗人,同黄庭坚并称“苏黄”;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人,并称“三苏”。
古人曰:诗、书、画“三绝”,集中于苏轼一身的有“五绝”——诗、词、文、书、画。在这五个方面,成就最高、最具有突破性的是他的词。他开创了豪放词派,向婉约词风发出了挑战。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诵读 感悟
1.指名朗读,教师提示: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生评价节奏和情感。
明确感情基调——豪放。
2.听名家朗读,感受豪放之风。
3.思考:本词题为“赤壁怀古”,请简要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上下片是用哪些语句连缀而形成艺术整体的?
明确: 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文主旨。 连缀第一、二部分的是“江山如画(景),一时多少豪杰(人)。”这个过渡句,又用“遥想”转入下片,联系自然紧密。
四、品读 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谈谈它好在哪里。
明确: (1)长江水滚滚东流,往昔风流人物亦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2)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营造出一种恢弘阔大的意境。 (3)使人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上片具体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观?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你认为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 (1)描写了赤壁雄奇的景象,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形、声、色)。 (2)“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 “惊”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字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1)下片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说说作者眼中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有出色的指挥才能。
追问: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以美人衬托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2)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有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有横槊赋诗的曹操、有驰马射虎的孙权、有隆中对策的诸葛亮、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当然也有儒雅风流的周瑜……这么多的英雄豪杰,在这首词中,词人为什么着力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明确:作者选择周瑜可能有很多原因,最明显的应该是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衬托对比的关系,由此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
(3)现实中的苏轼又是怎样一种处境呢?
明确: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以罪犯的身份流放到荒凉的黄州,遭遇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打击。
补充: 团练副使:是掌管地方军事的副司令员。相当于徐州军分区副司令。但苏轼当时是一个闲散不管事散官,只有职务,没有权力。 屡遭不幸:乌台诗案,几次贬官,幼子夭折,等。 大都督: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周瑜 苏轼
年龄: 34 47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职位: 东吴大都督 黄州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是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怎能不让人羡慕呢? 苏轼也非常羡慕周瑜,他想做周瑜那样的人,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
4.有人说,全词结尾两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色调灰黯,格调低沉,反映了苏轼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
明确:“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作者入世与出世的复杂矛盾思想。他用“人生如梦”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做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他的感伤由于建功立业的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统观全词,“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我们说旷达乐观是他生命的壮歌。
我们知道,中国文人士大夫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在四书五经之汁哺育下长大,他们对政治有一种无限渴望与依恋关系,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政治情结。“学而优则仕”这是读书的目的,学习好就要走入仕途,去当官,所以读书人才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假如仕途不顺利,不如意,这条路行不通,走不下去时该怎么办呢?儒家文化并没有指明方向,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而这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屈原选择了自沉汩罗江;陶渊明选择了种豆南山下;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苏轼选择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追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他确实察觉到自己的悲哀,那么他消沉下去了吗?
教师总结: 寄情山水 超然物外 道
交友谈禅 栖息心灵 佛
壮心不已 积极入世 儒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苦闷中的自我排遣,失意后的自我安慰,所以尽管苏轼历经磨难,但他仍然壮心不已,在逆境中他不甘沉沦,在苦难中他笑傲人生,积极入世。
【资料补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劫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4.主旨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的了什么呢?这就是人生豁达的境界。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世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这杯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抛开烦恼,让精神获得自由。
五、美读 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再读全文,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路点拨:写景、怀古、抒情
1.壮丽之景: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
2.豪迈之人: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
六、结语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滁州。
我们可以这么说,苏轼被贬黄州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机遇,逆境是对这位文学天才的垂青,苦难是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最后,让我们来再一次吟诵“大江东去”的豪迈,感受“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