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吴秋华
教学目标:
漫步荷塘,品读语言之美;
情系月色,探知“不静”之源。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含蓄朦胧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不宁静”的情感,解读“不宁静”的来源。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解、补充相结合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堂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课前播放乐曲《荷塘月色》,借优美舒缓的旋律营设一份轻松惬意。)
好一支温婉的乐曲。
荷香在月光里悄悄弥散,月光在荷塘里静静流淌。静心聆听,是不是还有一种温暖在心里荡漾:可能是浓浓的亲情,也可能是甜甜的爱情,还可能是深深的友情……
张超凭着对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喜爱,写这支美妙的歌;
我也希望我能凭着对散文《荷塘月色》的喜爱,上好今天这堂课。
二 教学目标展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漫步荷塘,品读语言之美;
情系月色,探知“不静”之源。
三 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研读美文,如冲香茗,沏茶的第一步是洗茶,赏读的第一步是预习检查:)
A、弥望(mí充满) 倩影 (qiàn美丽) 风姿(zī姿态) 船棹(zhào船桨)
B、温馨(xīng芳香) 宛然(wǎn仿佛) 妖童媛女(yùan艳丽美貌)婵媛(chanyúan美好)
C、蓊蓊郁郁(wěng茂盛)噩梦(è可怕的)斑驳(bò深浅不一)
D、敛裾(jū衣襟)倏地(shù极快的)袅娜(niǎonuó柔美的样子)
四 漫步荷塘:(月圆荷香的晚上,请大家随朱自清先生一起漫步荷塘)
1、理出作者行踪;
词如歌,诗如画,散文一杯清茶。
好茶不在多少,以上品为妙;好文章不在长短,以优美为妙。
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最美的地方。用我们的热情和才思,向文中领略一段月色,换取一缕荷香吧:
(学生解读、赏析,教师引导,点拨) ……
分组讨论,集思广益;
达成共识,写于卡纸;
选出代表,上台发言。
…… …… ……
明确:(板书):
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讲解:荷本生动,月本朦胧。而这里,荷塘因月色而朦胧,月色因荷塘而生动。于是,荷生动,月也生动;月朦胧,荷也朦胧!
因此本文“语言:新颖别致而不失自然;意境:含蓄朦胧又不失本真”。)
至于音韵美?大家请读一读……
(朱先生真是儒雅,竟以文字作音符,谱写了一支幽雅宁静和谐朦胧的小夜曲。余音袅袅,形同天籁,在文坛上演奏了近百年,也必将永久的传唱于后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请大家相信吧,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五、情系月色:
(是啊,这里有荷花朵朵,荷叶田田,有荷香缕缕,荷风淡淡,有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人们多陶醉于这唯美的诗情画意中,却对朱自清的苦心孤诣很少有体察。大家愿不愿意与作者同行,做他的一位忘年的知己?)
1、请找出文中有情感表露的句子,探知作者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
“文眼”常识:“文眼”,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揭全文之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可以说这一路上,作者的心潮几经起伏。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交织,此“不宁静”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真是拂去还来,欲罢不能。作者究竟是为何事“不宁静”呢?让我们仔细去探寻:)
2、“雪泥鸿爪”勤探寻:
(苏轼有诗云:人生飘渺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鸿雁飞走了,但雪地上会留下它的爪印,雪泥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朱自清带着他不宁静的情绪来到荷塘,就这么轻轻的一踏,留下了这篇绝美的文笔。如同飞鸿踏雪泥留有痕迹一样,我们也从文中留有情感的语句中去追寻这只“思想飞鸿”的来去―――)
“鸿飞何处”_引导学生尝试从文本中寻找“不宁静”的原因:
“政治说”,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令作者苦恼烦闷
“思乡说”,江南采莲盛景透着对故乡的思念;
“家庭说”家庭琐事的矛盾和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使他忧愁;
“情感说”传统的妻子武钟谦不理解他的孤寂,隐隐有对美好爱情的渴慕:赋荷花美人形象,对采莲情景情歌的描写;
“生存说”社会的压迫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贫困,叹“生之多艰”,写此文缓解压力。“白天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
“归隐说”画一方“空中楼阁”,营造精神避难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了”
(这多元化的中心,也正是《荷塘月色》拥有众多读者的魅力所在:
失意的人爱读,彷徨的人爱读,思乡的人爱读,欲归隐山林的人更是爱读!
大家的这些观点,有理有据,谁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到这里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
“为什么,一篇如此短的散文,会有如此多的解读?”
朱自清的内心何以如此之乱!?
(我们总得有一个让大伙儿都信服的说法。
这个问题有点深了,请结合以下资料来谈:)
3 补充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创作心境等相关知识:
时代背景: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口号。但是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举行“分共”会议,进行“七 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恐怖氛围之中。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即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因共产党的力量薄弱而疑惧共产党的“革命”。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虽然想去认清 但始终不能认清。
连鲁迅也“荷戟独彷徨”,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鲁迅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寂寞。
心理背景: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旧的时代正在崩坏,新的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且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
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家人,都指着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的好”。(陈竹隐《忆佩弦》)
但是对于“五四” 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或超然时代是不可能的。
创作心境: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4 结合背景资料,学生讨论得出:
“飘渺孤鸿影”: 即不满压抑的现实,又无法安心于“超然物外” ;即神往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自谴。其内心极为苦闷彷徨。
——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欲兼济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欲独善其身?身虽安而心不宁!
(这对立的矛盾就是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两个侧面,互相争夺,相互颠覆。《荷塘月色》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月走云飞,花开花落。
淡月无痕,看惯世间悲欢离合;
莲花有情,普渡凡尘芸芸众生。
愿作者梦随荷塘月色而去,
他心中的清净世界或许就在那“月正圆荷正香”的前方。)
六、以“我读荷塘月色的体悟”作为小结:
采桑子·也寄荷塘月色
吴秋华
是谁多事游荷塘?
爱也长长,恨也长长。
读尽月色意难忘。
不知何事填满腔。
醉也常常,醒也常常。
梦也何曾到天亮?
或许我们不能理解,作者生逢乱世的忧愁痛苦,
但是我们可以珍惜,和平年代拥有的欢乐幸福,
如果把我们的生存年代和朱自清的置换一下,
朱自清有理由相信:我们是生活在幸福中的!
如果我们能因这篇文章,而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更加珍爱我们的幸福,那么,这也不失为“解读《荷塘月色》”的又一层新的含义!
七、功夫在诗外:
假如你羁旅他乡,假如你被人误解,假如你失业,失意……总之,是心情“不宁静”了,请你“醉眼看花”,试着将这一段心情付之一段景色的描写。
要求:
1、不使用明确表露该心情的词语,做到“音在弦外,情在景中”。
2、景物描写手法灵活多样。
课件19张PPT。荷 塘 月 色学科:语文
年级:高一
版本:苏教版 必修二
主讲人:吴秋华
单位:垦利县第二中学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教学目标:漫步荷塘,品读语言之美;
情系月色,探知“不静”之源。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
A、弥望(mí充满) 倩影 (qiàn美丽)
风姿(zī姿态) 船棹(zhào船桨)
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ǎn仿佛)
妖童媛女(yùan艳丽少男美貌少女)
婵媛(yúan美好)
C、蓊蓊郁郁(wěng茂盛)噩梦(è可怕的)
斑驳(bò深浅不一)峭楞楞(léng)
D、敛裾(jū衣襟)倏地(shù极快的)
袅娜(niǎonuó柔美的样子)
漫步荷塘:追随作者,理出行踪:
带门出去幽僻小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荷塘四周漫荷步塘心香一瓣品读我的 “荷塘月色”心香一瓣
田田,淡淡,弯弯,亭亭 ,层层,静静,缕缕,脉脉,薄薄…… 峭楞楞,阴森森,一粒粒, 蓊蓊郁郁,曲曲折折,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情系月色与子同行,忧乐与共。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情系月色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雪泥鸿爪”勤探寻:我们从文中散落的情绪,去追寻这只“飞鸿”的来去:
鸿飞何处:
“不宁静”从何而起?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诗集《踪迹》《毁灭》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等,共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时代背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口号。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制造了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进行“七 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全国笼罩在一片恐怖氛围中。
朱自清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即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因共产党力量薄弱而疑惧共产党的“革命”。他们对社会欲认清而不能。
鲁迅也“荷戟独彷徨”,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消沉。鲁迅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寂寞。
(经典之作,关乎时事,但不限于时事;它还有更多更高的关乎人生,关乎人性的层面。而后者才是永恒的根基!)心理背景 面对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旧的时代正在崩坏,新的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且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朱自清《那里去》)
他曾说:“我只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家人,都指着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的好”。(陈竹隐《忆佩弦》)
但是对于“五四” 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时代或超然时代是不可能的。创作心境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鸿”飞何处: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
即不满压抑的黑暗现实,又无法“超然物外” ;
即神往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自谴不安”。
其内心极为苦闷彷徨,就构成了朱自清“不平静”。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
欲兼济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欲独善其身,身犹安而心不宁。采桑子·也寄荷塘月色 吴秋华 是谁多事游荷塘?
爱也长长,恨也长长。
读尽月色意难忘。
不知何事填满腔。
醉也常常,醒也常常。
梦也何曾到天亮?
功夫在诗外:假如你羁旅他乡,假如你遭遇误解,失意彷徨……总之,心情“不宁静”,请你“醉眼看花”,将这段心情付诸一段风景。
要求:1、不使得用表露该心情的词语,
做到“音在弦外,情在景中”。
2、景物描写手法灵活多样。谢 谢录制单位:垦利县第二中学
录制时间:2015年4月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