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边城
1、教学目标
(1). 梳理主要情节,重点抓住端午的情节来体会翠翠与傩送的情感发展。
(2). 通过人物描写以及相关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欣赏沈从文小说的人情美。
(3)、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沈从文的“边城理想”的基本特征。
2、学情分析
这是一次活动展示课。因主客观条件所限,课前不能与学生见面沟通,仅与该班语文教师短信交流,请他安排学生预习一下文本,未布置任何明晰预习作业。另外,授课班级是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高一(12)班学生。从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征来说,对于沈从文笔下“边城理想”的理解,会有相当的隔阂。
课前与学生交流,询问预习感受。大多学生说看不懂,有些学生说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小说,对沈从文也不了解。也有几名学生说喜爱小说的语言,很美,但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有些不明白。
因学情的不可知,课前准备了两种版本的PPT课件:一个是简案,是在学生能较好地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下使用的;一个是详案,如果学生预习不到位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浙师大附中高一(12)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选用PPT详案课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在一节课中学会对长文进行梳理,抓住主要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达到小说阅读的基本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体会与理解沈从文小说中的独特的“美”。
4、教学过程
【导入】
(PPT投影香港影星林黛)1952年,《边城》被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成电影,改名《翠翠》,由林黛扮演女主角。大家看看林黛的照片,看看她扮演翠翠可以吗?
【讲授】文本探讨
一、主要情节梳理及人物分析
1. 翠翠形象质疑
讨论明确:
太时髦,太现代化了,她不是我笔下的翠翠。
—— 沈从文
2. 主要情节明确
问:课前很多同学说,预习时感觉故事太长,理不出头绪来。大家看看,如果我们想通过主要情节来分析翠翠与傩送爱情的话,应该抓住什么情节呢?
讨论明确:课后“活动体验”第3题第三段引文就有提示线索:
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的。
——美?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
3. 三次端午对比
我们来看看前年的端午。(PPT投影小说选文中的两组句子)
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可不好玩
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假若爷爷死了
爷爷死了呢
问:为什么翠翠反复强调“一个人”?为什么会想到“爷爷死了”怎么办?
讨论明确:这是翠翠内心萌发的对爱情的渴望,对另一半的期待。尽管她自己也不清楚,这是翠翠朦胧情感需求的外在体现。
问:而就在这个时候,傩送即时出现了。(PPT投影黄永玉木刻《翠翠和傩送》)。小说中“水里大鱼咬了你”,“大鱼”的意象有什么深刻寓意?
讨论明确:
大鱼是翠翠与傩送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介,也是他们纯美爱情的象征。
问: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在写去年端午之前,插入了对这两年中秋与新年的叙述,请概括出翠翠对这两年的中秋与新年的印象。
讨论明确:
中秋——极其平淡无奇
新年——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
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问:那翠翠又有什么样的不同感受呢?
讨论明确:
去年的端午——“不希罕鸭子”、“清浪滩”。这表明的翠翠对爱的选择。
今年的端午——忘不了前年那个“甜而美”的端午,所以对今年的端午“充满了期待……”
(PPT投影金介甫的评述)
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的。
明确:这种“显示”有一个慢慢的过程,也是含蓄优美的。
(PPT投影大陆电影剧照)
4.人物形象对比
1984年,大陆凌子风执导《边城》,沈从文对剧本提出了修改建议,其中一条:
尽可能照原文处理,翠翠应是个尚未成年女孩,对恋爱只是感觉到,其实朦朦胧胧的。
讨论明确:大陆电影中翠翠的形象更接近小说。
二、了解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环境与人物塑造的理想化特点
1. 小说《边城》在我们教材中所属的板块是“永远新的旧故事”,既然是“旧”的故事,又怎么会永远“新”呢?我们先看课文的第一节: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讨论明确: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所描摹的一幅“桃花源”的优美画面,这样的社会环境在当时的大背景中很难存在,只是沈从文的“理想国”。
(PPT投影沈从文自述)
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从文自传》)
2. 同样,小说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可以追本溯源的。(PPT投影沈从文年谱摘要)
1917年,沈从文15岁,在当地土著军队当兵,随部队离开家长向辰州开去,路过泸溪县城时,在一家绒线铺见到一个女孩,印象极深,以后《边城》中翠翠“那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1922年,沈从文20岁,随部队行军中在茶峒住宿两天,“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这点印象后来在创作《边城》时,影响到他把故事安排在茶峒。
1933年,沈从文31岁,1月,第二次去苏州的张兆和家,与张一同到上海谒见张父,然后订婚。2月初,张随沈到青岛,一天,两人游崂山,在溪边遇见一个穿孝服的乡村姑娘。他说:“那个穿白衣的,我可以给她写个小说。”回校后就开始动笔,这便有了后来的小说《边城》和它的主人公翠翠。
3. 整部小说的最后一句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两个分句之间的顺序可以倒过来吗?为什么“明天”要加上引号?
讨论明确:
不可以倒过来,第二分句表达了沈从文对翠翠未来的美好祝愿。“明天”加上引号,作者赋予明天以新的内涵,是沈从文先生“理想国”的体现。
三、走近沈从文
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Goran Malmqvist )二十世纪末在香港《明都月刊》透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其实,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1957年1月致沈云麓的一封信:
我实在是个过了时的人,目下三十多岁的中学教员,或四十岁策划的大学教授,还略略知道沈从文是什么人,作过些什么东西,至于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就完全不知道了……因为我能写出的都是大家一时用不着的,等到大家需要时,我可能已不存在了。
【作业】课后拓展阅读建议
拓展阅读书目:
《沈从文传》,美国·金介甫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沈从文传》,凌宇著,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从文自传》,沈从文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沈从文年谱》,吴世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业】课后作业——阅读笔记
请阅读沈从文《边城》,再选择性阅读沈从文的其他小说,结合相关研究资料,以《沈从文的“边城世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600字。
课件31张PPT。边 城沈从文
南京六合程桥高级中学
武 健 1952年,《边城》被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成电影,改名《翠翠》,由林黛扮演女主角 “太时髦,太现代化了,
她不是我笔下的翠翠”
—— 沈从文 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的。 (美?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前年端午 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可不好玩
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假若爷爷死了
爷爷死了呢前年端午
水里大鱼咬了你两年的日子过去了中秋
极其平淡无奇
新年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
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去年端午不希罕鸭子
清浪滩
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今年端午
充满了期待…… 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的。 (美?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 1984年,大陆凌子风执导《边城》,沈从文对剧本提出了修改建议,其中一条:
“尽可能照原文处理,翠翠应是个尚未成年女孩,对恋爱只是感觉到,其实朦朦胧胧的。
1952年,《边城》被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成电影,改名《翠翠》,由林黛扮演女主角 专题:慢慢走,欣赏啊
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从文自传》)1917年,沈从文15岁,在当地土著军队当兵,随部队离开家长向辰州开去,路过泸溪县城时,在一家绒线铺见到一个女孩,印象极深,以后《边城》中翠翠“那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1922年,沈从文20岁,随部队行军中在茶峒住宿两天,“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这点印象后来在创作《边城》时,影响到他把故事安排在茶峒。
1933年,沈从文31岁,1月,第二次去苏州的张兆和家,与张一同到上海谒见张父,然后订婚。2月初,张随沈到青岛,一天,两人游崂山,在溪边遇见一个穿孝服的乡村姑娘。他说:“那个穿白衣的,我可以给她写个小说。”回校后就开始动笔,这便有了后来的小说《边城》和它的主人公翠翠。
1929年冬,对中国公学外国语文系二年级女生张兆和产生恋情。
1933年9月,他与张兆和在北平结婚,蜜月中,进行《边城》和《记丁玲女士》的写作。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Goran Malmqvist )二十世纪末在香港《明都月刊》透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其实,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我实在是个过了时的人,目下三十多岁的中学教员,或四十岁策划的大学教授,还略略知道沈从文是什么人,作过些什么东西,至于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就完全不知道了……因为我能写出的都是大家一时用不着的,等到大家需要时,我可能已不存在了。
( 1957年1月致沈云麓的一封信)课后作业 美国 金介甫 中国 凌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东方出版社从文自传
沈从文
湖南美术出版社沈从文年谱
吴世勇 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谢 谢 浙江?金华?浙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