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课件(21张)+教学设计+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课件(21张)+教学设计+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1 18:11:59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
1、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内心活动,分析作品主旨
(3)、学习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2、学情分析
文章篇幅较长,拟在课前自读的基础上,用“主问题”导学,用一个课时落实教学目标。贯彻“用教材教”的思想,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方法(“授之以渔”)。
以索科洛夫的形象分析为教学重点。
3、重点难点
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
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2年底,中国文坛上迎来了“破天荒”的喜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人”的?
评委会的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自己说辞:表现了苦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习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个怎样的文本呢?
同样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手。
同样是表现苦难的。
二、初步解题
意图:从题目入手,梳理故事情节。
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
明确:索科洛夫
追问:索科洛夫的身份?
明确:红军——农民——工人——战士——战俘——?
谁知道“遭遇”的意思的?
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
索科洛夫的故事?
“引文”部分的遭遇:十月革命参加红军;大饥荒时失去双亲;复员后务农做工,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
“正文”部分的遭遇:
逃回部队——收到妻子和女儿死讯——找到儿子阿拿多里——儿子牺牲——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凡尼亚——遭遇车祸——到卡沙里谋生。
三、分析人物形象
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理状态怎样的?请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1.逃回部队(“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受到过人的待遇”)——喜。“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
2.家破人亡(“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了一团,怎么也松不开”“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悲。
3.找到儿子(“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喜。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4.儿子牺牲(“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这么厉害吧“)——悲。
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
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也失去了,欲哭无泪。
这里索科洛夫着重讲述了儿子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
5.认识新儿(“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 ——喜。凡尼亚让我忘却了曾经失去儿子的伤痛,心里有了慰藉。
6.遭遇车祸(“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悲。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活动设计:
请在括号内填写一个词语、短语(双音节词、成语都可以),概说你对索科洛夫的印象。
( )的索科洛夫。
坚毅 善良 忠厚 朴实
假想索科洛夫穿越时空,当选“2013感动俄国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介凡夫,他是一个战士;他是一名战俘,他是一位英雄。
他坚毅,面对丧妻失女的打击,儿子牺牲的绝望,他挺直了腰杆;他善良,面对没有亲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凡尼亚,他敞开了胸怀;他尊严,面对法西斯战俘营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他承受了压力;他忠诚,面对祖国的需要,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他扛起了责任。
他是一只火凤凰,在苦难中涅槃,在涅槃中升华。
致敬,索科洛夫!
四、主题分析
我们都知道“文以载道”的道理,那么,从索科洛夫的遭遇中,你体会出作者的用心了吗?
索科洛夫是不幸的。不幸的只是索科洛夫吗?
通过对课文的研习,我们可以发现肖洛霍夫用简短的笔墨就把索科洛夫前半生的的遭遇讲述清楚了;通过索科洛夫的自述,我们了解了卫国战争后的遭遇。
就文章篇幅而言,可以看出,作者把主要笔墨放在了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下面我们研习一下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
遭遇中的遭遇——凡尼亚
他的遭遇怎样?
第14节:“爸爸在前线牺牲,妈妈炸死在车里”“从哪里来?不知道,不记得”他因为战争也变得失去父母,无依无靠他这样的遭遇使得索科洛夫想到了自己,也是因为战争变成了孤家寡人,唤起了索科洛夫对这个孩子的同情和爱心,也唤起了他自己对亲情的渴望,所以收养了这个孩子。
那么凡尼亚得知自己找到爸爸了,心情怎样?
因为叙述者是索科洛夫,所以只能通过凡尼亚的动作、语言来表达凡尼亚内心的心情:
动作:第16节,“他扑在我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
我们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凡尼亚动作几近疯狂,为什么呀?因为他太渴望父爱和亲情了,缺少父爱和亲情,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所以从这部分快乐的描写反衬出了战争的残酷。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历经苦难,人性升华。
五、再度解题
至此,让我们再来审视文题:为什么不命名为《索科洛夫的遭遇》呢?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索科洛夫一个人么?
显然不是。
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
小说的原文名字直译应该是“一个人的命运”,当时的苏联人一眼就看出,这“一个人”是苏联的索科洛夫们,是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一个人其实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是整个民族的遭遇。
六、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1.作品全部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我”是作者,他有时作为一个对话者出现,有时作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另一个“我”是主人公索科洛夫。这是双层叙事结构。
2.内容厚重:故事中套着故事。
3.细节描写生动:
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比如:
①第1节,“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②第5节,“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③第9-10节,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了话。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例如索科洛夫夜里看熟睡的凡尼亚“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七、肖洛霍夫及其创作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本人就是一名战士——军事记者。
他母亲在战争中被炸死,房屋被烧。
肖洛霍夫“十年磨一剑”。这篇小说完成后,在1956.12.31――1957.1.1的《真理报》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八、结语
这是一篇“不同寻常”的小说。
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作者不同寻常,当然内容也不同寻常。 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
课件21张PPT。《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如皋市第一中学 时鹏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的理由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自己说辞
表现了苦难……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
2.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暂略)
解读文题 索科洛夫的身份?
明确:
红军——农民——工人——战士——战俘——?“引文”部分的遭遇 十月革命参加红军;
大饥荒时失去双亲;
复员后务农做工,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
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
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正文”部分的遭遇 逃回部队;
收到妻子和女儿死讯;
找到儿子阿拿多里;
儿子牺牲;
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凡尼亚;
遭遇车祸;
到卡沙里谋生。人物形象分析
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理状态怎样的?
请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索科洛夫的心路1.逃回部队——喜
2.家破人亡——悲
3.找到儿子——喜
4.儿子牺牲——悲
5.认识新儿——喜
6.遭遇车祸——悲
活动设计
请在括号内填写一个词语、短语(双音节词、成语都可以),概说你对索科洛夫的印象,并简要解说。
( )的索科洛夫。活动设计
假想索科洛夫穿越时空,当选“2013感动俄国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示例) 他是一介凡夫,他是一个战士;
他是一名战俘,他是一位英雄。
他坚毅,面对丧妻失女的打击,儿子牺牲的绝望,他挺直了腰杆;
他善良,面对没有亲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凡尼亚,他敞开了胸怀;
他尊严,面对法西斯战俘营内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他承受了压力;
他忠诚,面对祖国的需要,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他扛起了责任。
他是一只火凤凰,在苦难中涅槃,在涅槃中升华。
致敬,索科洛夫!
——“推选委员” 时鹏寿 凡尼亚的遭遇故事中的故事:
爸爸在前线牺牲了
妈妈被炸死在车里
不知道自己从哪来
人家给他啥就吃啥
夜里走到哪睡到哪
主题分析 文章主题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历经苦难,人性升华。再度解题
一个人的遭遇

全民族的遭遇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艺术特色
双层叙事结构
故事中套故事
细节描写生动 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
他本人就是一名战士——军事记者。
他母亲在战争中被炸死,房屋被烧。一个人的遭遇 【苏联】肖洛霍夫写了什么?
情节 跌宕起伏
人物 索科洛夫 凡尼亚 战争的受害者
怎么写的?
双层叙事结构 故事中套故事 细节
为什么写?
主题 反战 人性美
写得怎样?
鉴赏评价 “一部史诗性质的小说” 谢谢“雉水名师”团队光临 敬请“雉水名师”团队指正 20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