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 .
1、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分析诗歌形象,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习写景和炼字技巧。
【学情分析】 .
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朗诵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朗诵,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本沁园春长沙教案的教学课型为新授。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分析诗歌形象,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写景和炼字技巧。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 .
【导入】
导入新课 .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该怎样度过呢?是花前月下,是灯红酒绿,是… …我们看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来寻找正确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
【讲授】
展示学习目标
1、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分析诗歌形象,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习写景和炼字技巧。
二、词的知识 .
词是一种文学样式,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称为“乐章”。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句的字数长短不一,因此也叫“长短句”。词按字数分可分为三类:58字以内称为小令;58—90字称为中调;91字以上称为长调。这首词按字数应属于长调。词牌早先是规定配乐调的,后是规定格式的。
注音与词释
注音:
橘( jú )舸( gě )寥廓( Liáo kuò )携( xié )
曾( céng )峥嵘( zhēng róng ) 遒( qiú )遏( è )
词释:
争流:争着前行 怅:惆怅,失意的样子
寥廓: 高远空阔 主:主宰
峥嵘:超越寻常,不平常 风华:风采才华
意气:意志和气概 挥斥:奔放
方遒:正强劲有力
激扬:抨击丑恶,赞扬美好
粪土:把……看作粪土
四: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
男生、女生代表读
学生齐读
五:整体把握诗歌,抓住人物活动,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情感。
六:介绍诗词创作背景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
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
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七:析构思思想,品手法 .
分析上阕: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明确: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成分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文的语言来表述这三句诗。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同时展示课件)
(3)看万山红遍, 远眺 远景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近观 近景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视 高景
鱼翔浅底, 俯瞰 低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明确:层次分明的立体感
(4)体会下列红色词的好处: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明确: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请举例子。而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明确:《诗经》:“诗言志。”诗品如人品。诗人品格、胸襟、气度之高下决定诗歌境界之高下!
原来,面对生机勃勃的秋景,诗人自然地发出谁主盛衰之问。有没有作答呢,看下阕:
分析下阕:
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原来诗人回忆过去了。1911年毛泽东到长沙学习和开展工作10多年。
⑵哪些峥嵘?——办工人夜校//创办新民学会//出版《湘江评论》//反对袁世凯//驱逐张继尧//建共产主义小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可谓为轰轰烈烈、不平凡。
⑶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人说是游泳,有人说是弄船,你以为?
——弄船。《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毛泽东:“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然的风浪象征社会的风浪,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4、似乎答非所问,但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1924年,国共针对军阀建立统一战线北伐,全过革命形势高涨,但反动势力也疯狂,谁将主宰中国为了的命运成关注的焦点。
5、可见,问得巧妙(双关,表面自然,实际社会),答更巧妙(含蓄说革命者应像自己等人当年那样,勇当大任)
6、1925年,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一生最有作为的年龄。其时他从上海回到韶山,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四处缉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独立于橘子洲头,感慨万千,遂作此词。诗人身处险境而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足见其砥柱中流胸襟气度。
【总结】:
本诗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刘邦见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见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但都不及毛泽东。青年人就该如此,以天下为己任,向青春举杯。
【拓展】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江雪 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D )
A.上阕(què)携来(xié) 百舸争流(gě)
B.奇葩(pā) 橘子(jú) 挥斥方遒(qiú)
C.岁月稠(chóu)峥嵘(zhēng) 浪遏飞舟(è)
D.惆怅(chàng) 寥廓(guō) 沁园春(qìn)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D )
A.上阕(què)携来(xié) 百舸争流(gě)
B.奇葩(pā) 橘子(jú) 挥斥方遒(qiú)
C.岁月稠(chóu)峥嵘(zhēng) 浪遏飞舟(è)
D.惆怅(chàng) 寥廓(guō) 沁园春(qìn)
3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问题
①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C )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②对这首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
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
D.“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③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
B.“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
C.“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
D.“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
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贺新郎 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这首词是毛泽东1923年告别杨开慧时所作。
(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
(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词是作者告别妻子时所作,为何题目不写“别妻”,却用了“别友”呢?
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
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送别途中的情景,诗人与爱妻头顶半边残月,脚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行进在东门外大街。借景抒情用凄凉的景色衬托凄苦的心情。
3、这首词是作者告别妻子时所作,为何题目不写“别妻”,却用了“别友”呢?
------这是他有意强化与杨开慧的同志情、战友谊。称夫妻,后面必为家庭背景、生活背景,虽然亲昵,但难免琐屑。称友人,后面必是社会背景、事业背景,既写了普通的夫妻之情,又写了夫妻间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崇高情怀。
【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细细品味词作的精妙词句、广阔境界和思想感情。
2.登陆毛泽东纪念馆网站,查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和诗词,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词。
http://cyc7.cycnet.com:8091/maozedong/index.htm
课件24张PPT。长沙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该怎样度过呢?是花前月下,是灯红酒绿,是… …我们看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来寻找正确的答案。qìn学习目标1、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分析诗歌形象,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习写景和炼字技巧。词的知识 词是一种文学样式,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称为“乐章”。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句的字数长短不一,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按字数分可分为三类:58字以内称为小令;58—90字称为中调;91字以上称为长调。这首词按字数应属于长调。
词牌早先是规定配乐调的,后是规定格式的。注音:橘( )舸( )寥廓( )携( )
曾( )峥嵘( ) 遒( )遏( )词释:争流:
怅:
寥廓:
主:
峥嵘:
风华:意气:
挥斥:
方遒:
激扬:
粪土:júgěLiáo kuòxiécéngzhēng róngqiúè争着前行惆怅,失意的样子高远空阔主宰超越寻常,不平常风采才华意志和气概奔放正强劲有力抨击丑恶,赞扬美好把……看作粪土独立/寒秋, 携来/百侣/曾游。
湘江/北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头。 恰/同学/少年,
看/万山/红遍, 风华/正茂;
层林/尽染; 书生/意气,
漫江/碧透, 挥斥/方遒。
百舸/争流。 指点/江山,
鹰击/长空, 激扬/文字,
鱼翔/浅底,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万类/霜天/竞/自由。 曾记否,
怅/寥廓, 到/中流/击水,
问/苍茫/大地, 浪/遏/飞舟。
谁/主/沉浮? 沁园春 长沙 整体把握诗歌,抓住人物活动,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情感。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时代背景 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
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
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成分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文的语言来表述这三句诗。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看远眺 远景近观 近景仰视 高景俯瞰 低景层次分明的立体感体会下列红色词的好处: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请举例子。而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诗经》:“诗言志。”诗品如人品。诗人品格、胸襟、气度之高下决定诗歌境界之高下! 原来,面对生机勃勃的秋景,诗人自然地发出谁主盛衰之问。有没有作答呢,看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原来诗人回忆过去了。(1911年年轻的毛泽东到长沙学习和开展工作10多年。 ) 哪些峥嵘呢?
①办工人夜校
②创办新民学会
③出版《湘江评论》
④反对袁世凯
⑤驱逐湖南军阀张继尧
⑥建共产主义小组
⑦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可谓为轰轰烈烈、不平凡。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
毛泽东:“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然的风浪象征社会的风浪,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似乎答非所问,实际是巧妙回答——本词作于1925年,国共针对军阀建立了统一战线北伐,全国革命形势高涨,但反对势力也疯狂,谁将主宰中国为了的命运成关注的焦点。 可见,问得巧妙(双关,表面自然,实际社会),答更巧妙(含蓄说革命者应像自己等人当年那样,勇当大任)总结:
本诗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刘邦见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见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但都不及毛泽东。青年人就该如此,以天下为己任,向青春举杯。 江雪 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细细品味词作的精妙词句、广阔境界和思想感情。
2.登陆毛泽东纪念馆网站,查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和诗词,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词。
http://cyc7.cycnet.com:8091/maozedong/index.htm
课堂练习:
《同步练习》P1 积累整合、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