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
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
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催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材料二:
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
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
(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
【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漏和扩散的可能,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B.为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美国出现了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可以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巨大。
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禁而不止”和第三段的核“坟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表特殊含义。
B.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例如材料一第三段列举相关数据,说明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漠视。
C.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既肯定了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困难。
D.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
3.下列污染事件中与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B.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调查研究发现,水俣病致病原因是当地一家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鱼中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
D.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政府根据“当天的天气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将200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分4次排放3.12万吨。
4.中国为什么会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这一方法来处理高放核废料?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摘编自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撰写的《深海浅说》一书,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且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请结合文本分析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骑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①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②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③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湖里绿了一片”“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六月湖荡图,暗示这里的人们生活安定,衣食富足。
B.棒子捞菱角和嫩藕给小王叔叔吃,当听说小王叔叔牺牲的消息时,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说明他和小王叔叔感情深厚。
C.“老气横秋”一词表现了小王叔叔和棒子互动时的温馨画面,也体现出小王叔叔对棒子的宠溺和爱护。
D.面对敌人的不怀好意,棒子不动声色,不打草惊蛇,而是诱敌深入,一网打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湖荡的风光和物产,展现自然环境和人物生活,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也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画面感十足,引发读者思考。
C.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目的是突出夜晚的湖荡也很热闹。
8.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请分别指出文中三个画线句的作用。
9.小说最后才揭开张叔叔的真实身份,他“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赴于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与楚从亲”和“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
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婚姻”意思相同。
C.“厚币委质事楚”和“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两句中的“质”意思相同。
D.“欲往恐见欺”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睢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诸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②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采薪二首(其一)
王守仁①
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
深谷多凄风,霜露沾衣湿。
采薪勿辞辛,昨来断薪拾。
晚归阴壑底,抱瓮还自汲。
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
【注释】①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武宗正德元年,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交代了诗人在山间早出晚归的寻常生活,具有田园牧歌情调。
B.“深谷”“霜露”“阴壑”等词语写出了采薪环境的恶劣,具有象征意义。
C.“抱瓮还自汲”生动地描绘了劳作归来的诗人抱着水瓮去打水的情景。
D.打柴汲水虽然极为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诗人还是感到十分欣慰。
16.作为文学家、哲学家的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说,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知行合一”的。
17.(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描写了阿房宫内的奢靡生活,那光如明星闪亮的,是宫女们“ ”;而渭水漂浮起脂膏,则是“ ”的结果。
(2)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 ”,并以“ ”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3)“美人”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有的是虚写,有的是实写,如“ , ”。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I
风来了。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咔嚓咔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暴风雨来了。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的庄稼,庄稼狂乱地摇摆着,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在大雨中的行人吃力地迈动着脚步。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体,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音……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先是一阵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掠过来,吹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吹着路上的叶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我们饱受焦虑情绪困扰时,很多人想到的缓解方法就是刷手机。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焦虑程度越重, ① 。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刷手机会带来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在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中,会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追求下一次迫不及待的快感体验。这样,渐渐地对手机就有了依赖: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于是, ② 。这种成瘾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有关。多巴胺是一种传递快感的神经递质,它让人们不断产生“再来一次”的期待。短视频5秒钟就引人爆笑的包袱,发一个朋友圈瞬间引起几十上百人的关注,让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激增。
但其实, ③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信号,提醒你有威胁存在,需要通过行动去解除威胁,才能得到化解焦虑。因此,出现焦虑而忍不住刷手机时,建议设置停止时间,防止成瘾失控。
20.下列句子中的“手段”和文中加点的“手段”,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妮子不知高低,轻意应承,岂知他手段挥霍,家中空虚。
B.我们不是那不济的和尚,其实有些手段,惯会拿妖。
C.为挽救病人的生命,医院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D.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生了冲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并写出完整正确的句子。
23.(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3.B
4.①践行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遵守《伦敦倾废公约》,合理处置核废料。
②考虑废料特性:高放核废料放射性极高,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能有效地隔离和储存。
③保证安全可靠:深埋地下是目前最安全、最成熟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5.科学性:
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
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普及性:
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
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作题首先要明确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分别指什么。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 “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可知,本段主要论述对于对于核废料,最初没有认真处理,而给后代人留下祸患。故比基尼环礁例子是为了证明本段的观点,而不是论证“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 “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可知,前提是找到安全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知,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是人为地、故意地不认真处理核废料,而给后代人留下后患和灾难。
A.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B.超级油轮触礁沉没,是非人为、非故意事件,性质不同。
C.化肥厂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D.日本政府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可以概括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不将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而是进行地下深埋。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高放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可以概括出,高放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隔离和储存,能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入地’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可以概括出,“入地”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处理核废料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故答案为: ①践行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遵守《伦敦倾废公约》,合理处置核废料。②考虑废料特性:高放核废料放射性极高,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能有效地隔离和储存。③保证安全可靠:深埋地下是目前最安全、最成熟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作题首先要明确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分别指什么。
科学性指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科普文应该基于科学事实和研究成果,内容应该准确无误,不应该夸大事实或者误导读者。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知识,第一段介绍了过去几十年进入海洋的核废料,第三段介绍了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第四段介绍了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第一段、第三段中大量具体数字的列举,第四段中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科普文在知识传达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科普说明文的目标读者是大众,因此它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科学知识。科普作家常常使用生动、具体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或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记忆。本文中介绍的知识极具专业性,但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深入浅出地说明,使专业的核废料知识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本文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来说明,用“上天,入地,下海”形象介绍核废料最终处理的三条出路。通过具体事例、比喻说明,让文章生动有趣。
故答案为: 科学性: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普及性: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
【答案】6.A
7.D
8.句子①交代了骑兵营到来时那天晚上的环境,“水亮亮”,运用叠词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种安静朦胧的氛围。
句子②承接上文棒子抱着张叔叔跳入水中的情景,引出下文战斗场面。月光“碎了”,打破了湖面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烘托了棒子勇敢无畏的形象。
句子③“月光慢慢变淡”标示了时间的推移,始终“照着湖面”的月光是战争的“见证者”,烘托出战斗结束后湖面的宁静氛围,暗含作者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及战士们的赞美之情。
9.①“棒子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等来的却是一个陌生人”。
②小王叔叔出现前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而张叔叔出现时有几声鸟鸣。
③张叔叔说“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
④“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求找出相关细节,但要注意此细节要有揭开张叔叔的真实身份的作用。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暗示这里的人们生活安定”错,由下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可知,有战争,这里的人们生活就不会安定。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目的是突出夜晚的湖荡也很热闹”错,应是以动衬静。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鉴赏时要抓住关键词,从环境、人物、主题的角度进行鉴赏分析。
结合句子“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可知,“水亮亮”,运用叠词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像水一样净洁,静静地照在湖面上,交待了骑兵营到来时那天晚上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安静朦胧的氛围。
结合句子“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可知,承接上文棒子抱着张叔叔跳入水中的情景,这时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引出下文战斗场面。月光“碎了”,语言生动,打破了湖面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此处景物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烘托了棒子勇敢无畏的形象。
结合句子“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可知,“月光慢慢变淡”标示了时间的推移,始终“照着湖面”的月光是战争的“见证者”,烘托出战斗结束后湖面的宁静氛围,暗含作者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及战士们的赞美之情,最后环境描写重要,有一定的意蕴。
故答案为:句子①交代了骑兵营到来时那天晚上的环境,“水亮亮”,运用叠词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种安静朦胧的氛围。句子②承接上文棒子抱着张叔叔跳入水中的情景,引出下文战斗场面。月光“碎了”,打破了湖面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烘托了棒子勇敢无畏的形象。
句子③“月光慢慢变淡”标示了时间的推移,始终“照着湖面”的月光是战争的“见证者”,烘托出战斗结束后湖面的宁静氛围,暗含作者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及战士们的赞美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
此题只要求找出相关细节,但要注意此细节要有揭开张叔叔的真实身份的作用。
“棒子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等来的却是一个陌生人”,这人很可能有问题,这一暗示使结尾不突兀;
小王叔叔出现前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而张叔叔出现时有几声鸟鸣,这一细节很是巧妙和细微;
张叔叔说“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这与后文“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遥相呼应,这一细节是最重要的一笔;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这是聪明的棒子在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故答案为:①“棒子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等来的却是一个陌生人”。②小王叔叔出现前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而张叔叔出现时有几声鸟鸣。
③张叔叔说“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
④“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
【答案】10.CGH
11.C
12.D
13.①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②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文段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文段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
“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C处;
“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两个动宾结构,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其庶子”后断开,即G处;
“不宜”前省略主语,即前面的做法,在“不宜”后断开,即H处。
故答案为:CGH。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于是军队离散,盟约解除,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B.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
C.“意思相同”错误。通“贽”,信物;/做人质。句意: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
D.正确。被。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从此楚国不再尊重诸侯国”错,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应是诸侯国不在尊重秦国。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陵”通“凌”,欺凌;“谢”,道歉;“亡去”,逃跑离开;“诚”,确实。
(2)“务”,致力于;“道”,治国之道;“广”,扩张;“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①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②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由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故答案为: 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答案】15.A
16.①在诗中,诗人生动记录了自己的“行”;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②“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③“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与躬行实践密不可分。诗人虽然被贬谪到荒远之地,环境恶劣,但自食其力、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理解错误,根据“凄风”等词语可知诗人生活艰难,并不是过着悠闲安逸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前半部分详细记录了王阳明辛勤的劳作,比如“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昨来断薪拾”“抱瓮还自汲”等语句,就是对于他早出晚归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生活的真实记录。这对应的就是他“知行合一”中的“行”。
此外,诗人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劳动的过程和细节,还记录了他由此产生的深刻领悟。比如,从采薪这一行动中,他感受到“采薪勿辞辛”。而最后,通过打柴、采栗、汲水等一系列“行”,他产生了“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的领悟。由此可见,“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
“知行合一”说强调的是理论认识和时间劳动的紧密关联。而通过本诗则一个切入口,我们可看出,她虽然因为触怒刘瑾被贬谪至贵州龙场,但并没有颓废,而是能坚持自食其力、脚踏实地,并在行的过程中收获了知,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
故答案为:①在诗中,诗人生动记录了自己的“行”;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②“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③“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与躬行实践密不可分。诗人虽然被贬谪到荒远之地,环境恶劣,但自食其力、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
17.【答案】(1)开妆镜也;弃脂水也
(2)弊在赂秦;如弃草芥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镜、脂、弊、赂、芥、渺。
故答案为:(1) 开妆镜也 弃脂水也 (2) 弊在赂秦 如弃草芥 (3)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19.①原文使用“轻飘飘”“沙沙”“轻轻”等叠词,更富有韵律感;②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翻”“戏弄”等词语,将风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③原文使用“枯”字来修饰“叶”,更能体现出叶子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划波浪线处,对应的话题是“闪电”,分析语意,大体上在说,(闪电)“照出了……”,“照出”的对象涉及“庄稼”“雨线”和“行人”三方面,它们的特征分别是“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
改写时,要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的形式,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这三方面可选用“照出了……的庄稼”“照出了……的雨线”“照出了……的行人”的句子形式,将各自的特征作为定语补充到句中,即整体表达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故答案为: 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1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比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再逐一分析效果。
①在写微风时,原文比改句多使用了“轻飘飘”“沙沙”“轻轻”等叠词,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事物生动形象,更富有韵律感。
②改句写微风“吹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吹着”路上的叶子,原文动词选择的是“翻起来”“戏弄着”,将风做了人格化处理,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拟人可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加生动形象。
③改句写叶,说的是“路上的叶子”;原文写叶,说的是“路上的枯叶”,使用“枯”字来修饰“叶”,更能体现出叶子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故答案为:①原文使用“轻飘飘”“沙沙”“轻轻”等叠词,更富有韵律感;②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翻”“戏弄”等词语,将风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③原文使用“枯”字来修饰“叶”,更能体现出叶子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答案】20.C
21.①手机使用频率越高;②手机成瘾由此形成;③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22.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会使人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3)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例句的“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A.排场,指用钱大手大脚;
B.本领、技巧;
C.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D.待人处世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可知,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所以当焦虑程度越重,手机的使用频率就越高,应填:“手机使用频率越高”;
②根据上句“渐渐地对手机就有了依赖: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于是”可知,这是对手机的依赖,根据下文“这种成瘾”可知对手机已经成瘾,应填:“手机成瘾由此形成”;
③根据下文当焦虑出现时“需要通过行动去解除威胁,才能得到化解焦虑”可知,刷手机不能化解焦虑,应填:“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故答案为: ①手机使用频率越高;②手机成瘾由此形成;③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成分赘余:由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在……中”;
结构混乱:虚拟世界与人们忘却之间是使动关系,应是虚拟世界“使人忘却”;
语序不当:“迫不及待”修饰的是“追求”,应调整到“追求”前面。
修改为: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会使人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故答案为: 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会使人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23.【答案】例文:
科技进步便于作出正确判断
身处21世纪,科技浪潮澎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普及,助力信息知识快速传播;人工智能应用,便利知识的迅捷获取,拓宽了多元信息知识渠道,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以做出判断。反之,笔者认为,这恰恰利于我们更容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科技进步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做出判断所需要的依据快速进入脑中,便于我们快速精确做出判断。所谓的“判断”不仅仅是口言“对”或“错”,而是要基于真实的事实依据,做出正确且符合道德基石的价值判断。今年夏季,极端天气多发,一则“韦神为河南洪灾捐巨款”的新闻冲上热搜,占据我们的注意力,但此则新闻的真假却值得我们去判断。随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及韦神家人通过社交媒体澄清事实,正是互联网等信息知识工具的普及,我们知道了信息真相,才成功做出这是一条假消息的判断。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令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并根据多方事实,更简单地作出判断,而不必被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被网络谣言误导。
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更加多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加助力探索发现这个世界,并做出合理分析判断。不久前,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C hat GPT的问世引起世人关注,与此同时,文心一言的出现也同样令人惊异。通过这些现代工具,在高考填报志愿,寻找工作岗位,旅游住宿出行等等生活、学习与工作方面,我们了解获取的知识更多,并将这些信息与我们个人进行筛选匹配,方便我们做出适合与否的判断。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办法获取这些相关方面的知识,我们将会像无厘头的羊一般不断乱撞踩坑,难以做出判断,更别提正确的判断。知道的越来越多,将助力我们对身边附近事物做出简易便利的判断。
知道的越来越多,还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与高度,从而助力我们做出判断。张雪峰,作为知名的教育辅导人,在高考填报等方面掌握一手知识信息,通过互联网,我们也得以共享时代的红利,从而免于陷入信息闭塞的不利处境,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进行判断与选择,也使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更加深入与透彻。
当然知道的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也需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头脑的实在存储,如此这般,才能不被海量的知识及信息所淹没。有选择性地知道与认识,并以此助力做出正确判断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向好的真谛。
吾侪青年,面对澎湃汹涌的科技浪潮,当拓宽视野,以知识信息及事实为基,在知道越来越多的同时,将其为我所用,助力科学判断,奔赴更好的明天!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于“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之间关系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用“越……越……”的关联词,承接起来本题关键的两个要素:“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旨在探讨知识和信息对于判断的影响,以及知识的多寡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所以,本题写作的关键就在于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背景下,探讨“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之间的关系。
1.概念理解:
“知道得越多”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经验,还可以引申为知道事情的本质、事情的发展、事情的结果。“越难做出判断”,可以理解为有难度,速度慢,会迟疑;也可以理解为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难以做出更合适的判断。
2.写作思路:
针对材料提出的疑问,考生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的越来越多,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知道得越多,可能对判断有消极影响,如信息芜杂,真假难辨,带来判断精准的困难;知道得越多,信息茧房带来的信息同质化、单一,让判断失之偏颇,带来判断的失误;知识繁杂,有时交叉重复,有时矛盾对立,带来判断过程的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等的困难;信息中的他人观点往往带有引导性,可能让人失去判断的客观依据……②知道的越多以至于盲目自信进而产生错误判断等;③知道得越多,可能需要判断到底选择哪个更为合适,增加判断难度等等。
考生也可以持否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的越来越多,不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可以进行以下角度分析:①知道得越多,能为做出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角度,使判断更容易。②知道得越多,就能在判断时运用更全面的视角、获得更多的信息、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让做出判断更简单。③知道得越多,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看待问题更加全面,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两者的关系,比如知识的多寡对判断的影响需要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分析,要发挥知识对做出判断的积极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运用知识,提高判断能力,实现个人价值。此外,考生也可以更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同质化、思维惰性等问题,进而提出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提升理想分辨,正确判断的能力。
3.写作任务分析:
“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生活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是能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迅速获取知识、信息,并更全面地获取信息的青年,同时也会接触大量有讹误信息,容易强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茧房”容易丧失全面看待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引发”意思是“引起,触发,启发”;作文观点必须从材料中触发,不得从材料外内容引出观点。“联想”,要求考生由此及彼,在作文时要完成由抽象概念到具体现实关照的关联转换。即“知道的”和“判断”,在文中要有与当下情境相关的具体内容实指。“思考”,指进触动领悟后观照自我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所以在作文时要完成两步:一是对写作对象进行精准定性(理清核心概念内涵+辨析概念之间关系),一是反观青年自我对时代现状的深刻认识,析因。(这一步是写作重点)。联想和思考可以很广泛,“知道的”必须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科技背景下带来的,我们的判断也应在这一背景之下。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科技的进步便于做出判断。接着结合现实例子,分析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发展对做出判断带来的种种便利,比如增加获得信息的渠道;能够更全面全方位掌握更多的咨询;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便于做出更好地判断;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等。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运用并列结构,通过三个分论点,借助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最后,总结观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土著居民,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掌握运用高科技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借助知识的力量,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立意提取】
1.知道得越多,越能做出判断。
2.知道得越多,越难以做出判断。
3.利用互联网丰富的知识,助力我们更好做出判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广西钦州市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
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
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催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材料二:
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
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
(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
【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漏和扩散的可能,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B.为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美国出现了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可以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巨大。
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禁而不止”和第三段的核“坟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表特殊含义。
B.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例如材料一第三段列举相关数据,说明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漠视。
C.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既肯定了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困难。
D.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
3.下列污染事件中与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B.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调查研究发现,水俣病致病原因是当地一家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鱼中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
D.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政府根据“当天的天气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将200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分4次排放3.12万吨。
4.中国为什么会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这一方法来处理高放核废料?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摘编自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撰写的《深海浅说》一书,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且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请结合文本分析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A
2.D
3.B
4.①践行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遵守《伦敦倾废公约》,合理处置核废料。
②考虑废料特性:高放核废料放射性极高,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能有效地隔离和储存。
③保证安全可靠:深埋地下是目前最安全、最成熟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5.科学性:
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
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普及性:
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
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作题首先要明确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分别指什么。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 “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可知,本段主要论述对于对于核废料,最初没有认真处理,而给后代人留下祸患。故比基尼环礁例子是为了证明本段的观点,而不是论证“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 “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可知,前提是找到安全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知,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是人为地、故意地不认真处理核废料,而给后代人留下后患和灾难。
A.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B.超级油轮触礁沉没,是非人为、非故意事件,性质不同。
C.化肥厂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D.日本政府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可以概括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不将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而是进行地下深埋。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高放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可以概括出,高放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隔离和储存,能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入地’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可以概括出,“入地”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处理核废料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故答案为: ①践行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遵守《伦敦倾废公约》,合理处置核废料。②考虑废料特性:高放核废料放射性极高,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能有效地隔离和储存。③保证安全可靠:深埋地下是目前最安全、最成熟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作题首先要明确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分别指什么。
科学性指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科普文应该基于科学事实和研究成果,内容应该准确无误,不应该夸大事实或者误导读者。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知识,第一段介绍了过去几十年进入海洋的核废料,第三段介绍了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第四段介绍了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第一段、第三段中大量具体数字的列举,第四段中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科普文在知识传达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科普说明文的目标读者是大众,因此它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科学知识。科普作家常常使用生动、具体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或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记忆。本文中介绍的知识极具专业性,但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深入浅出地说明,使专业的核废料知识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本文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来说明,用“上天,入地,下海”形象介绍核废料最终处理的三条出路。通过具体事例、比喻说明,让文章生动有趣。
故答案为: 科学性: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普及性: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骑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①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②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③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湖里绿了一片”“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六月湖荡图,暗示这里的人们生活安定,衣食富足。
B.棒子捞菱角和嫩藕给小王叔叔吃,当听说小王叔叔牺牲的消息时,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说明他和小王叔叔感情深厚。
C.“老气横秋”一词表现了小王叔叔和棒子互动时的温馨画面,也体现出小王叔叔对棒子的宠溺和爱护。
D.面对敌人的不怀好意,棒子不动声色,不打草惊蛇,而是诱敌深入,一网打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湖荡的风光和物产,展现自然环境和人物生活,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也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画面感十足,引发读者思考。
C.小说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目的是突出夜晚的湖荡也很热闹。
8.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请分别指出文中三个画线句的作用。
9.小说最后才揭开张叔叔的真实身份,他“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答案】6.A
7.D
8.句子①交代了骑兵营到来时那天晚上的环境,“水亮亮”,运用叠词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种安静朦胧的氛围。
句子②承接上文棒子抱着张叔叔跳入水中的情景,引出下文战斗场面。月光“碎了”,打破了湖面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烘托了棒子勇敢无畏的形象。
句子③“月光慢慢变淡”标示了时间的推移,始终“照着湖面”的月光是战争的“见证者”,烘托出战斗结束后湖面的宁静氛围,暗含作者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及战士们的赞美之情。
9.①“棒子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等来的却是一个陌生人”。
②小王叔叔出现前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而张叔叔出现时有几声鸟鸣。
③张叔叔说“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
④“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求找出相关细节,但要注意此细节要有揭开张叔叔的真实身份的作用。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暗示这里的人们生活安定”错,由下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可知,有战争,这里的人们生活就不会安定。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目的是突出夜晚的湖荡也很热闹”错,应是以动衬静。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鉴赏时要抓住关键词,从环境、人物、主题的角度进行鉴赏分析。
结合句子“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可知,“水亮亮”,运用叠词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像水一样净洁,静静地照在湖面上,交待了骑兵营到来时那天晚上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安静朦胧的氛围。
结合句子“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可知,承接上文棒子抱着张叔叔跳入水中的情景,这时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引出下文战斗场面。月光“碎了”,语言生动,打破了湖面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此处景物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烘托了棒子勇敢无畏的形象。
结合句子“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可知,“月光慢慢变淡”标示了时间的推移,始终“照着湖面”的月光是战争的“见证者”,烘托出战斗结束后湖面的宁静氛围,暗含作者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及战士们的赞美之情,最后环境描写重要,有一定的意蕴。
故答案为:句子①交代了骑兵营到来时那天晚上的环境,“水亮亮”,运用叠词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种安静朦胧的氛围。句子②承接上文棒子抱着张叔叔跳入水中的情景,引出下文战斗场面。月光“碎了”,打破了湖面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激烈,烘托了棒子勇敢无畏的形象。
句子③“月光慢慢变淡”标示了时间的推移,始终“照着湖面”的月光是战争的“见证者”,烘托出战斗结束后湖面的宁静氛围,暗含作者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及战士们的赞美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
此题只要求找出相关细节,但要注意此细节要有揭开张叔叔的真实身份的作用。
“棒子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等来的却是一个陌生人”,这人很可能有问题,这一暗示使结尾不突兀;
小王叔叔出现前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而张叔叔出现时有几声鸟鸣,这一细节很是巧妙和细微;
张叔叔说“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这与后文“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遥相呼应,这一细节是最重要的一笔;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这是聪明的棒子在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故答案为:①“棒子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等来的却是一个陌生人”。②小王叔叔出现前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而张叔叔出现时有几声鸟鸣。
③张叔叔说“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
④“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赴于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与楚从亲”和“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
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婚姻”意思相同。
C.“厚币委质事楚”和“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两句中的“质”意思相同。
D.“欲往恐见欺”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睢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诸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②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
【答案】10.CGH
11.C
12.D
13.①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②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文段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文段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
“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C处;
“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两个动宾结构,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其庶子”后断开,即G处;
“不宜”前省略主语,即前面的做法,在“不宜”后断开,即H处。
故答案为:CGH。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于是军队离散,盟约解除,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B.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
C.“意思相同”错误。通“贽”,信物;/做人质。句意: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
D.正确。被。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从此楚国不再尊重诸侯国”错,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应是诸侯国不在尊重秦国。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陵”通“凌”,欺凌;“谢”,道歉;“亡去”,逃跑离开;“诚”,确实。
(2)“务”,致力于;“道”,治国之道;“广”,扩张;“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①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②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由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故答案为: 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
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采薪二首(其一)
王守仁①
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
深谷多凄风,霜露沾衣湿。
采薪勿辞辛,昨来断薪拾。
晚归阴壑底,抱瓮还自汲。
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
【注释】①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武宗正德元年,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交代了诗人在山间早出晚归的寻常生活,具有田园牧歌情调。
B.“深谷”“霜露”“阴壑”等词语写出了采薪环境的恶劣,具有象征意义。
C.“抱瓮还自汲”生动地描绘了劳作归来的诗人抱着水瓮去打水的情景。
D.打柴汲水虽然极为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诗人还是感到十分欣慰。
16.作为文学家、哲学家的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说,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知行合一”的。
【答案】15.A
16.①在诗中,诗人生动记录了自己的“行”;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②“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③“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与躬行实践密不可分。诗人虽然被贬谪到荒远之地,环境恶劣,但自食其力、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理解错误,根据“凄风”等词语可知诗人生活艰难,并不是过着悠闲安逸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前半部分详细记录了王阳明辛勤的劳作,比如“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昨来断薪拾”“抱瓮还自汲”等语句,就是对于他早出晚归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生活的真实记录。这对应的就是他“知行合一”中的“行”。
此外,诗人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劳动的过程和细节,还记录了他由此产生的深刻领悟。比如,从采薪这一行动中,他感受到“采薪勿辞辛”。而最后,通过打柴、采栗、汲水等一系列“行”,他产生了“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的领悟。由此可见,“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
“知行合一”说强调的是理论认识和时间劳动的紧密关联。而通过本诗则一个切入口,我们可看出,她虽然因为触怒刘瑾被贬谪至贵州龙场,但并没有颓废,而是能坚持自食其力、脚踏实地,并在行的过程中收获了知,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
故答案为:①在诗中,诗人生动记录了自己的“行”;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②“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③“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与躬行实践密不可分。诗人虽然被贬谪到荒远之地,环境恶劣,但自食其力、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
17.(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描写了阿房宫内的奢靡生活,那光如明星闪亮的,是宫女们“ ”;而渭水漂浮起脂膏,则是“ ”的结果。
(2)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 ”,并以“ ”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3)“美人”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有的是虚写,有的是实写,如“ , ”。
【答案】(1)开妆镜也;弃脂水也
(2)弊在赂秦;如弃草芥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镜、脂、弊、赂、芥、渺。
故答案为:(1) 开妆镜也 弃脂水也 (2) 弊在赂秦 如弃草芥 (3)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I
风来了。先是一阵轻飘飘的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了,路旁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枝咔嚓咔嚓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冲破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喀啦喀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暴风雨来了。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地响。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的庄稼,庄稼狂乱地摇摆着,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在大雨中的行人吃力地迈动着脚步。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体,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声响,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音……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先是一阵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掠过来,吹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吹着路上的叶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19.①原文使用“轻飘飘”“沙沙”“轻轻”等叠词,更富有韵律感;②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翻”“戏弄”等词语,将风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③原文使用“枯”字来修饰“叶”,更能体现出叶子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划波浪线处,对应的话题是“闪电”,分析语意,大体上在说,(闪电)“照出了……”,“照出”的对象涉及“庄稼”“雨线”和“行人”三方面,它们的特征分别是“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
改写时,要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的形式,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这三方面可选用“照出了……的庄稼”“照出了……的雨线”“照出了……的行人”的句子形式,将各自的特征作为定语补充到句中,即整体表达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故答案为: 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线,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1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比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再逐一分析效果。
①在写微风时,原文比改句多使用了“轻飘飘”“沙沙”“轻轻”等叠词,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事物生动形象,更富有韵律感。
②改句写微风“吹起了”夜行人的衣襟,“吹着”路上的叶子,原文动词选择的是“翻起来”“戏弄着”,将风做了人格化处理,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拟人可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加生动形象。
③改句写叶,说的是“路上的叶子”;原文写叶,说的是“路上的枯叶”,使用“枯”字来修饰“叶”,更能体现出叶子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故答案为:①原文使用“轻飘飘”“沙沙”“轻轻”等叠词,更富有韵律感;②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翻”“戏弄”等词语,将风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③原文使用“枯”字来修饰“叶”,更能体现出叶子的特点,富有画面感。
(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我们饱受焦虑情绪困扰时,很多人想到的缓解方法就是刷手机。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焦虑程度越重, ① 。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刷手机会带来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在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中,会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追求下一次迫不及待的快感体验。这样,渐渐地对手机就有了依赖: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于是, ② 。这种成瘾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有关。多巴胺是一种传递快感的神经递质,它让人们不断产生“再来一次”的期待。短视频5秒钟就引人爆笑的包袱,发一个朋友圈瞬间引起几十上百人的关注,让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激增。
但其实, ③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信号,提醒你有威胁存在,需要通过行动去解除威胁,才能得到化解焦虑。因此,出现焦虑而忍不住刷手机时,建议设置停止时间,防止成瘾失控。
20.下列句子中的“手段”和文中加点的“手段”,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妮子不知高低,轻意应承,岂知他手段挥霍,家中空虚。
B.我们不是那不济的和尚,其实有些手段,惯会拿妖。
C.为挽救病人的生命,医院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D.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生了冲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并写出完整正确的句子。
【答案】20.C
21.①手机使用频率越高;②手机成瘾由此形成;③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22.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会使人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3)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例句的“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A.排场,指用钱大手大脚;
B.本领、技巧;
C.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D.待人处世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可知,受情绪问题困扰的被访者,容易把刷手机当成放松情绪的一种手段,所以当焦虑程度越重,手机的使用频率就越高,应填:“手机使用频率越高”;
②根据上句“渐渐地对手机就有了依赖: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于是”可知,这是对手机的依赖,根据下文“这种成瘾”可知对手机已经成瘾,应填:“手机成瘾由此形成”;
③根据下文当焦虑出现时“需要通过行动去解除威胁,才能得到化解焦虑”可知,刷手机不能化解焦虑,应填:“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故答案为: ①手机使用频率越高;②手机成瘾由此形成;③刷手机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成分赘余:由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在……中”;
结构混乱:虚拟世界与人们忘却之间是使动关系,应是虚拟世界“使人忘却”;
语序不当:“迫不及待”修饰的是“追求”,应调整到“追求”前面。
修改为: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会使人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故答案为: 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会使人忘却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迫不及待地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
23.(2024高三上·钦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科技进步便于作出正确判断
身处21世纪,科技浪潮澎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普及,助力信息知识快速传播;人工智能应用,便利知识的迅捷获取,拓宽了多元信息知识渠道,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以做出判断。反之,笔者认为,这恰恰利于我们更容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科技进步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做出判断所需要的依据快速进入脑中,便于我们快速精确做出判断。所谓的“判断”不仅仅是口言“对”或“错”,而是要基于真实的事实依据,做出正确且符合道德基石的价值判断。今年夏季,极端天气多发,一则“韦神为河南洪灾捐巨款”的新闻冲上热搜,占据我们的注意力,但此则新闻的真假却值得我们去判断。随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及韦神家人通过社交媒体澄清事实,正是互联网等信息知识工具的普及,我们知道了信息真相,才成功做出这是一条假消息的判断。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令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并根据多方事实,更简单地作出判断,而不必被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被网络谣言误导。
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更加多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加助力探索发现这个世界,并做出合理分析判断。不久前,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C hat GPT的问世引起世人关注,与此同时,文心一言的出现也同样令人惊异。通过这些现代工具,在高考填报志愿,寻找工作岗位,旅游住宿出行等等生活、学习与工作方面,我们了解获取的知识更多,并将这些信息与我们个人进行筛选匹配,方便我们做出适合与否的判断。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办法获取这些相关方面的知识,我们将会像无厘头的羊一般不断乱撞踩坑,难以做出判断,更别提正确的判断。知道的越来越多,将助力我们对身边附近事物做出简易便利的判断。
知道的越来越多,还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与高度,从而助力我们做出判断。张雪峰,作为知名的教育辅导人,在高考填报等方面掌握一手知识信息,通过互联网,我们也得以共享时代的红利,从而免于陷入信息闭塞的不利处境,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进行判断与选择,也使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更加深入与透彻。
当然知道的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也需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头脑的实在存储,如此这般,才能不被海量的知识及信息所淹没。有选择性地知道与认识,并以此助力做出正确判断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向好的真谛。
吾侪青年,面对澎湃汹涌的科技浪潮,当拓宽视野,以知识信息及事实为基,在知道越来越多的同时,将其为我所用,助力科学判断,奔赴更好的明天!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于“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之间关系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用“越……越……”的关联词,承接起来本题关键的两个要素:“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旨在探讨知识和信息对于判断的影响,以及知识的多寡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所以,本题写作的关键就在于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背景下,探讨“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之间的关系。
1.概念理解:
“知道得越多”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经验,还可以引申为知道事情的本质、事情的发展、事情的结果。“越难做出判断”,可以理解为有难度,速度慢,会迟疑;也可以理解为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难以做出更合适的判断。
2.写作思路:
针对材料提出的疑问,考生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的越来越多,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知道得越多,可能对判断有消极影响,如信息芜杂,真假难辨,带来判断精准的困难;知道得越多,信息茧房带来的信息同质化、单一,让判断失之偏颇,带来判断的失误;知识繁杂,有时交叉重复,有时矛盾对立,带来判断过程的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等的困难;信息中的他人观点往往带有引导性,可能让人失去判断的客观依据……②知道的越多以至于盲目自信进而产生错误判断等;③知道得越多,可能需要判断到底选择哪个更为合适,增加判断难度等等。
考生也可以持否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的越来越多,不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可以进行以下角度分析:①知道得越多,能为做出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角度,使判断更容易。②知道得越多,就能在判断时运用更全面的视角、获得更多的信息、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让做出判断更简单。③知道得越多,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看待问题更加全面,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两者的关系,比如知识的多寡对判断的影响需要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分析,要发挥知识对做出判断的积极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运用知识,提高判断能力,实现个人价值。此外,考生也可以更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同质化、思维惰性等问题,进而提出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提升理想分辨,正确判断的能力。
3.写作任务分析:
“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生活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是能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迅速获取知识、信息,并更全面地获取信息的青年,同时也会接触大量有讹误信息,容易强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茧房”容易丧失全面看待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引发”意思是“引起,触发,启发”;作文观点必须从材料中触发,不得从材料外内容引出观点。“联想”,要求考生由此及彼,在作文时要完成由抽象概念到具体现实关照的关联转换。即“知道的”和“判断”,在文中要有与当下情境相关的具体内容实指。“思考”,指进触动领悟后观照自我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所以在作文时要完成两步:一是对写作对象进行精准定性(理清核心概念内涵+辨析概念之间关系),一是反观青年自我对时代现状的深刻认识,析因。(这一步是写作重点)。联想和思考可以很广泛,“知道的”必须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科技背景下带来的,我们的判断也应在这一背景之下。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科技的进步便于做出判断。接着结合现实例子,分析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发展对做出判断带来的种种便利,比如增加获得信息的渠道;能够更全面全方位掌握更多的咨询;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便于做出更好地判断;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等。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运用并列结构,通过三个分论点,借助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最后,总结观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土著居民,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掌握运用高科技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借助知识的力量,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立意提取】
1.知道得越多,越能做出判断。
2.知道得越多,越难以做出判断。
3.利用互联网丰富的知识,助力我们更好做出判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